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领云南小农户跟上现代化
2018-01-22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就需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引领其跟上现代化。”对于云南省而言,必须协调好小农经济和规模化大生产之间的关系,通过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确保小农户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所需的知识技能,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云南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乡村振兴的实现,要求我国必须由传统农业转为现代农业,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正是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既是深化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助力,也是促进农户增收的有力抓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合作经济组织,依托公共服务机构,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为农业提供全产业链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农村户均经营规模小,小农经济还呈现分散性、难协调性等特点,而现代农业要求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因此,只有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才能把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联结起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规模经济,引领小农户跟上现代化。
(一)构建农科教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云南省从2013年8月开始构建农科教相结合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基层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重点打造云茶、云药、云花、云咖啡、食用菌、高原葡萄酒、高原优质地方鸡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项目的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覆盖,坚持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引领小农户跟上现代化。经过五年的努力,云南省积极做好农户和企业之间的有效衔接,提升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在兼顾生态保护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成为云南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推力。
(二)构建与“互联网+”相融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要求,“互联网+”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首先,云南省不断加强农村网络建设,在争取网络“村村通”的同时,建立农村信息门户网站,推进农业信息化。其次,通过计算机技能培训,让农户学会从互联网获取有关信息;采取传帮带机制,让农户逐步能够发布信息。最后,选择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通过电商来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和规模,促成云南特色农产品的多渠道流通,将“走出去”作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
(三)着力培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
云南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专门的服务人才队伍,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导,更离不开政府的指导。这特别需要专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云南省通过五年的努力,组建首席科学家团队,在地方聘请当地科技人员,构建“首席科学家--科技服务团队--示范基地--各类组织--农户”模式,形成上下合力,通过技术推广和培训,努力实现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让科技服务“三农”,使农户真正得到实惠,从而形成研发——推广的无缝对接。
二、云南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构建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成效初现:建立良种培育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坚持生态化绿色发展;组建首席科学家服务团队,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的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农技培训,强化技术推广及应用。然而,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示范效应不足,服务意识薄弱
所建立的示范基地,在人才、技术、销售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本应发挥的示范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不显著,且部分地区存在完全照搬现象,并没有根据当地特色来选择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也不高。产业化发展要求产品具有识别度,目前品牌意识薄弱的现状,制约了具有云南特色名优产品的形成与推广,不利于“走出去”方针的真正实现。此外,农科教相结合模式的推广存在障碍,首当其中就是服务意识薄弱,并没有让小农户完全掌握相关技能,服务也并没有贯穿到产业链全过程,尤其在农产品流通与销售环节。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扩大了农产品供需缺口。
(二)技术创新不够,服务人才匮乏
技术创新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不竭动力,但由于经费紧张,使得大部分农业工程和研发项目投入不足,且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导致创新活力的长期缺失,再加上考核机制不健全,很难要求农技人员进行自发性研究,从而直接影响到创新的源头。人力资本是服务体系构建的核心之一,而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技术人员配比不足,所建成的首席科学家服务团队人员数量较少,学科种类并不丰富,覆盖面较低,且处于基层一线的技术指导员团队尚未建立,缺乏有效管理,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产业化发展。
(三)推广体系不全,服务措施不力
目前尚未建成自上而下的农技推广体系,一是经常出现技术推广与技术需求的脱节和基层推广次数不够等现象。二是没有做到从农户的实际出发,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技术传授给农户。三是缺乏农技推广的长期性,基层一线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四是欠缺“互联网+”的推广与完善。五是保障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不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时常发生,各个部门还存在权力交叉和重复性建设,地方财政困难也制约着相关政策的实施,再加上农村金融服务滞后和抵押贷款困难等问题,以及缺乏有效的防风险机制,不利于农户利益的保障。
三、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领小农户跟上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一)打造基地,健全电商服务体系
一是大力打造优质良种培育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形成产业园区,促成范围经济,真正做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而“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促成“农超对接”,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三是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和业态,积极争取与淘宝、京东等电商的合作,使云南农产品通过电商服务走向全球。
(二)健全技术和人才服务体系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必须坚持技术驱动和人力资本投资。一要加强研发投入,落实资金保障,提高农业的良种化、机械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二要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熟悉本地实情的技术人员,形成和首席专家团队的有效对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将知识技术教给农户。为此,要健全技术、人才服务体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技术服务实践,让分散的农户真正掌握相关技能,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三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自主创新,让技术人员能够在技术研发和推广中实现自身价值。
(三)完善流通和品牌服务体系
要努力实现“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有效配合,进一步探索“公司+政府+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通过健全流通和品牌服务体系,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发展“订单农业”,打通流通渠道,降低流通费用,有效解决“卖难”问题,保证农产品安全和供给稳定。基于云南各地特色,融入民族文化,培育打造多种高品质的“绿色”“云系”“滇牌”农产品,加强到省外乃至国外的宣传推广,形成牢固的供应链和稳定的客户群,从而形成品牌效应,使云南特色产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四)健全产品和政策服务体系
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逐步化解农产品产能过剩,提升价值链,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既解决低端产品“卖难” 的问题,又在高端产品中实现价值。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整合权力,分工明确,落实配套的财税政策,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和保险服务,提高金融保险服务网点覆盖率,简化银行信贷和农业保险流程,规范民间借贷,强化监管机制,共同推动云南农产品产业改革。
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强化农科教相结合的服务体系,贯彻农产品产业链全过程,加强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明确考核和激励机制,打造特色品牌,推进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完善相关政策,落实技术推广,强化监督管理,才能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领云南小农户跟上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云南跨越式发展,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