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排球运动员运动伤病调查及特点国外研究进展

2018-01-22严翊刘宝贵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伤病肩部踝关节

严翊 刘宝贵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2北京外国语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89)

排球运动是世界范围内参与人数最多的运动项目之一。因此,高水平排球比赛也成为最受关注的运动赛事之一。为了应对攻防转换日渐加快,对抗日趋激烈的高水平比赛,运动员不仅要进行大运动量的体能训练,同时还要掌握各种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并接受多种对抗性训练。因此,排球运动员,尤其是专业运动员,面临着慢性运动损伤和急性运动损伤的双重风险[1-4]。有研究显示,排球运动员运动伤病的发生率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等级成正比[5]。因此,高水平优秀运动员是运动伤病的“高危”人群[6],急需有针对性的伤病风险管理计划。然而,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报道[7]。

依据Mechelen等学者提出的伤病预防研究模型,只有了解了优秀排球运动员运动伤病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运动伤病风险管理计划[6]。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国开展优秀排球运动员的伤病防治提供参考。

1 优秀排球运动员运动伤病的特点

作为隔网对抗类项目,除拦网队员以外,排球运动员与对手之间毫无肢体冲突。因此,与其它集体运动项目相比,排球运动员的运动伤病风险相对较低[2,8-10]。也正因如此,形成了排球运动员特有的运动伤病特点[2]。

1.1 优秀排球运动员伤病发生率

早在20世纪90年代,Aagaard等[1]对优秀排球运动员伤病的调查中即指出,仅1983~1994的10年间,丹麦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所完成的训练量增加了50%,同时运动员的伤病事件增加了20%,其平均伤病发生率为0.5~1.8次/人/1000排球小时。与20年前相比,如今的高水平排球运动员需要承受更大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Pastor等[2]的调查指出,德国国家男子排球队队员平均每年要完成350~400次训练课,接受700~800小时的专业训练,并进行80~100场的比赛。高水平运动员每周训练16~20小时,完成40000次/年的扣球练习[11]。如此大强度、高负荷的训练和比赛,使得优秀运动员的伤病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Ciesla等[15]报道了90名优秀排球运动员一个赛季的比赛训练中,仅有12.23%的运动员未发生任何伤病事件。Augustsson等[12]指出,158名瑞士优秀排球运动员在24,632小时的排球运动中的伤病发生率为0.77次/人。Beneka等[11]通过对310名希腊优秀排球运动员12个月(共131,000小时)训练比赛的追踪,指出在248起伤病事件中有69%的伤病发生在训练中。而Verhagen等[13]的调查指出,在荷兰优秀排球运动员36周(44891小时)的训练比赛中,共发生伤病事件100起。基于国际排球联合会伤病监控系统的数据表明,在2010年到2014年的32场国际排球联合会主要赛事中,损伤事件的发生率达到了10.7次/1000排球小时,并且成人比赛的伤病发生率高于少年运动员[10]。

现有的关于排球运动员伤病调查的研究中,运动员的伤病发生率大都是根据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或锦标赛等赛事的小时数量来统计的。实际上,无论在比赛还是训练中,运动员都会面临伤病的风险[14,15]。优秀排球运动员的伤病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伤病两大类。其中,在比赛季多发生急性损伤事件[11,13,15,16],而慢性伤病多与长期训练有关[1,15]。在排球运动员的伤病事件中,慢性伤病增长了31%,急性损伤降低了33%[1]。但也有研究指出,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急性伤病事件发生率为2.0次/1000排球小时,显著高于慢性伤病事件发生率[13]。几项前瞻性调查研究显示,优秀排球运动员的伤病事件发生率为2.58~4.02次/人[2,15],其中急性伤病事件发生率为3.3次/1000排球小时,慢性伤病事件发生率为1.08次/1000排球小时[2]。而Augustsson等[12]报道的急性伤病的发生率与慢性伤病发生率相同。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年龄、性别及训练年限等有关[15]。排球运动员的BMI和纵跳高度与慢性损伤发生率成正比[17],较高的BMI、腰围和腰臀比与髌韧带损伤密切相关[11]。年龄在22~26岁的优秀排球运动员是运动伤病的高发人群。训练时间在5年以上的运动员伤病发生率高于5年以下的运动员,训练时间平均在11.5年左右的高水平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慢性劳损风险[3,18]。由于男运动员的训练时间通常比女运动员多,因此男运动员面临的运动伤病风险比女运动员高。但也有调查指出,无论在训练还是比赛中,排球运动的伤病事件发生率不存在性别差异[10,13]。

1.2 优秀排球运动员运动伤病的特点

1.2.1 排球运动的伤病发生部位

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发生损伤事件的几率高于训练期[10,19]。较早的研究显示,排球运动员的伤病主要发生在脚踝、膝盖和肩背部[1,20]。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排球运动员的手部、肩部、脊柱、大腿、膝盖、胫骨、脚踝和足部是伤病多发部位[10,11,15,21]。其中,踝关节损伤是最常见的(23.1%~54%),其次是膝盖、手指和腰背部。专业训练在5年以上的运动员,腰背、膝盖和胫骨的损伤较多,而训练在5年以下的运动员多发生手部、大腿和踝关节损伤[15]。在已调查的排球运动员伤病中,97%的手指伤病、86%的脚踝伤病是由急性损伤引起的,而90%的肩部伤病,88%的膝盖伤病都属于慢性损伤[1,10]。女运动员较男运动员更容易发生急性膝关节、韧带损伤[21]。速度、力量训练多易引发运动员膝关节和踝关节劳损[15]。

1.2.2 排球运动的伤病类型

反复的拦网、扣球,起跳、落地是引发排球运动员伤病的直接原因,运动员拦网、扣杀的起跳次数与损伤发生率成正比[10]。在优秀排球运动员的伤病中,关节扭伤、肌肉韧带拉伤是最常见的(35.1%),其次是肌肉拉伤(20.5%)和软组织挫伤(17.7%)[15]。训练时间越长的运动员,其关节、韧带和肌肉损伤的发病率越高[15,21,22]。据统计,在高水平排球比赛中,接触性损伤占23.5%,非接触性损伤占17.3%[10]。导致排球运动员伤病的主要原因有疲劳(占50.63%)、与对手的对抗(占37.91%)和缺少休息(占31.64%)[15]。此外,生病、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装备/条件差等也与运动伤病事件有关[15]。

排球运动员中最常见的伤病是踝关节扭伤[4,7,11],并且容易复发。当男运动员的距骨倾斜角增大,女运动员的第一跖趾关节背屈范围增大,膝内翻、跟骨外翻的范围增大时,发生踝关节损伤的风险会增加[23]。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差也是导致踝关节扭伤的因素之一。踝关节扭伤多发于拦网和扣球落地的瞬间,运动员在大力扣球时重心偏移,导致落地时踩在其它运动员脚上[19]。主攻和副攻是最容易发生踝关节损伤的球员[10,12,19]。一般情况下,踝关节扭伤的症状会持续18个月,使运动员停训4~5个星期[13]。近年来,踝关节扭伤依旧是最常见的排球损伤,但其发生率有降低的趋势[10]。

据不完全统计,髌骨末端病(髌腱炎)占排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88%[1],其中有50%的男运动员[14],43%的女运动员有髌骨病变[17]。大负荷的排球专项训练是导致髌骨末端病的主要原因,据估计髌骨末端病在优秀运动员中的发生率也达到了40~50%[24]。此外,腰臀比比值大[17]、股四头肌及大腿后侧肌群柔韧性差[25]、起跳落地以及水平移动动作不标准[26,27]都与髌骨末端病的发生有关。

Verhagen等[13]报告,在排球运动员所有的运动伤病中,急性膝关节损伤仅占5%,但其中有3.7% 是前交叉韧带损伤[19]。女运动员在拦网和大力扣杀后的纵跳落地时发生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几率高于男性运动员[13,21]。膝关节过度外翻、内旋或外旋,以及膝关节屈曲角度较小,股四头肌肌腱较弱都是导致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危险因素[7,26],而且这些诱因均具有遗传特性。因此,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家族史也是危险因素之一[28]。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生率虽然相对较低,但对运动员的危害却非常大,运动员通常需要近1年的恢复,结果还有可能导致残疾[7]。有调查显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2~7年时间里,仅有不到50%的运动员可以恢复到损伤前的运动状态[29]。

肩部劳损是优秀排球运动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发病率在美国和英国国家排球队中分别达到了16%和32%[30]。排球鞭打动作的不对称性,导致了运动员肩部肌肉力量不均衡,引起肩胛骨错位、肩胛骨内侧边缘突出,喙突错位和肩胛骨运动障碍等是导致肩部损伤的主要原因[30-32]。在“更高、更快、更强”的训练和比赛模式下,优秀排球运动员面临着更大的肩部劳损风险[3]。另外,脊柱稳定性差引起的动力链传递减弱会使肩部肌肉压力增大,也是诱发排球运动员肩部劳损的原因之一[31]。

1.2.3 排球运动员的位置与运动伤病

排球已发展成为一项分工非常专门化的运动,分工不同的运动员,其产生的运动伤病也不尽相同。排球伤病中有50%与拦网有关,30%与扣球有关[12]。因此位于网前的核心队员伤病发生率最高。其中以踝关节扭伤和肩部劳损居多,并且发生髌骨末端病和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风险也很大[12,26]。相对而言,球队中的二传和自由人的伤病发生率最低[10,15],他们的伤病以手指/大拇指损伤为主。

2 优秀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防治措施

运动伤病的发生将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Ciesla等[15]对90名男排运动员的362起伤病事件调查显示,大多数运动员在损伤后都需要休息2~4个星期,极少数(5%)的伤病可以在短时间内(≤3天)快速恢复。Pastor等[2]报道的34名优秀男排运动员的186次伤病中,有77.42%的伤病可以在1周以内恢复,有6.99%的伤病需要4周以上的恢复时间[2]。一个赛季中,平均会发生2.6起伤病事件,并因此停训或停赛17天。并且,优秀排球运动员的伤病复发率约为68.35%[15]。

James等[7]通过对排球运动员运动伤病风险的评估,将排球运动员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类,并建议对于不同风险等级的运动员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优秀排球运动员伤病的预防应当以急性踝关节、手指扭伤和慢性膝盖、腰背、肩部劳损为主[10]。对于中、高危的运动员,通过不同形式的单腿平衡动作控制训练加强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增强关节稳定性,有助于踝关节损伤的防治[7];直立位的动态抗阻练习可以更好地改善核心肌群力量,有助于预防肩部劳损[33];改善运动员起跳后的落地动作有助于减少前交叉韧带损伤[7]。此外,大多数运动员都使用贴扎、绷带等辅助支撑设备来预防运动损伤,或减少伤病对训练/比赛的影响[34]。但Mi⁃chel等[35]认为贴扎、绷带对于减轻踝关节损伤没有明显作用,反而会使没有踝关节损伤史的运动员在跳起落地时的动力平衡降低[36]。因此,对于辅助支撑设备,目前仅建议高危运动员使用。

虽然大量研究都认可神经肌肉训练、平衡性训练以及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等手段可以减少排球运动员的伤病发生数量[7,12,33],但对于如何应用这些训练手段(即不同训练手段的适用范围,各训练手段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控制),以及如何协调常规训练与伤病防治的关系等问题尚未得到较好的解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总结

由于不同对研究之间存在研究方案、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对运动伤病定义的差异,使得各国学者对优秀排球运动员伤病情况的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而言,优秀排球运动员伤病的发生与运动员的个人体征、弹跳能力、训练年限以及任务分工有关;排球运动员的伤病多发生在膝盖、脚踝、手和肩部,以肌肉、关节和韧带损伤为主,运动性对抗和疲劳是导致伤病的主要原因。

排球在中国也是普及性较高的运动项目。国外的大量研究提示我们,排球运动员运动伤病的预防措施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的运动员伤病防护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监督。考虑到运动伤病对运动员和运动队的影响,运动伤病最小化应当是一切训练计划的基础。因此,我国的排球专业运动员、教练员及科研人员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应提高对伤病风险预防的重视程度。制定个性化的伤病防护措施,建立完善的指导、监督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维持和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

猜你喜欢

伤病肩部踝关节
大牲畜闪伤病的中药疗法
射击运动员伤病的中医治疗方案探索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中老年大骨节病踝关节影像特征分析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踝关节损伤的正确处置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伤病专家 格兰特·希尔
儿童乒乓球启蒙训练中肩部损伤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