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癫痫在脑梗死后的临床分析
2018-01-22芦晓宏
芦晓宏
(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苏家屯血栓病医院)中风六病区,辽宁 沈阳 110000)
诱发脑梗死主要因素就是动脉出现闭塞或者狭窄的情况,如果同时出现侧支循环代偿性供血效率,会使局部脑组织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从而导致缺血性坏死[1]。脑梗死后发生继发性癫痫概率较高,发病率最高的人群为老年人。有相关报道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诱发脑梗死后出现继发性癫痫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针对脑梗死后出现继发性癫痫患者进行分析,观察其临床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治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共45例脑梗死后出现继发性癫痫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44~84岁,平均年龄为(66.4±2.3)岁;病情:高血压23例,高血糖15例,高血脂7例。
1.2 纳入标准:①均为脑梗死后出现继发性癫痫患者;②排除其他疾病引发癫痫;③肝、肾功能正常;④患者自愿签订同意书;⑤脑梗死后癫痫最少发作2次。
1.3 方法:医务人员认真记录患者发生癫痫时间、类型,并且分析病灶构成情况以及具体治疗方案。根据继发性癫痫发展时间的先后顺序,以脑梗死10 d为界限,区分为迟发型和早发型。根据脑梗死病灶位置对癫痫的类型进行区分,划分为皮质下和皮质。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癫痫发作情况:全面发作20例(44.44%),部分性发作25例(55.56%),其中复杂性部分发作10例(40%),单纯部分性发作15例(60)。早发型癫痫30例(66.67%),迟发型癫痫15例(33.33%),发生部位:皮质33例(73.33%),皮质下12例(26.67%)。继发性癫痫患者的部分性发作率高于全面发作,早发型癫痫率高于迟发型癫痫,病灶发生在皮质高于发生在皮质下的比例,差距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继发性癫痫患者的治疗措施以及预后情况:当医务人员确诊疾病后,对部分性发作患者应用卡马西平片进行治疗,采用口服的方式;对全面发作患者应用丙戊酸钠片治疗,采用口服方式;当癫痫患者处于机体指标处于平稳状态后,应用苯巴比妥、地西泮治疗,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先对患者进行单药治疗,若效果不理想,可根据情况联合其他药物。30例早发型癫痫患者中,有2例处于持续性状态,同时伴有肺部感染和心功能损伤情况,其余28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15例迟发型癫痫患者通过针对性治疗后,预后理想。
3 讨 论
脑梗死发生后,会导致部分脑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的状态,进而引发脑水肿,并逐渐向周边扩散,脑梗死病灶中心处血液出现停滞,使神经细胞受到损伤以及死亡,对于周边有血液循环的神经受损程度较低。因为神经细胞的供血不足以及代谢紊乱,会出现兴奋状态,从而诱发癫痫性放电[2]。
有研究表明:脑梗死后出现继发性癫痫的概率为4.3%~6.9%,脑梗死继发性癫痫的发生情况与病情的严重情况、梗死病灶面积并无关联,而有着密切关系的是病灶的发生位置。梗死皮质病变在皮层下引发癫痫发生率较高。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发作主要和脑部组织缺血缺氧有关。所以,及时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缺血缺氧状态,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缓解临床症状。所以,建议早期发作癫痫患者实施抗惊厥、脱水方面的治疗,同时联合短期药物治疗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对于迟发型癫痫患者,在实施抗惊厥、脱水治疗的时,增加长期抗癫痫药物,可实现抑制癫痫发作的目的。在临床中,常用抗癫痫药物有地西泮、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若单独用药效果不理想,病情反复发作者,可联合应用药物。特别是脑梗死后,癫痫患者处于持续状态,会诱发一系列并发症,例如肾功能衰竭、乳酸中毒以及脑水肿严重等[3],及时采用抗癫痫药物有着重要意义。当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时,医务人员对其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癫痫的发病流程,并告知其饮食方面的禁忌,要按时服用药物,适当提高机体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抵抗能力。
综上所述: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发生率较高,应及时做好预防工作,适当应用改善血液循环药物以及脱水治疗等,从而达到降低癫痫症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针对病情较为严重患者联合药物治疗,提高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