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经验
2018-01-22任向军通信作者叶蜀晖
任向军,通信作者:叶蜀晖
(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好发于唇、颊、舌缘等,在黏膜的任何部位均能出现,但在角化完全的附着龈和硬腭则少见。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有自限性,能在10 d左右自愈。但该病具有周期性、复发性等特点。笔者从本病的病因病机出发,总结多年的临证治疗经验,分享如下。
1 病因病机
口腔溃疡,在中医属于“口疮”“口糜”的范畴,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已有“火气内发,上为口糜”的记载。《诸病源候论·口疮候》亦有“小儿口疮,由血气盛,兼将养过温,心有客热熏上焦,令口生疮也”的论述,指出心经热盛,发生口疮。在《圣济总录》中言:“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发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其所受之本也。”口属脾,舌属心,心者火,脾者土,心火传之脾土,二脏俱蓄热毒,不得发散,攻冲上焦,令口舌生疮、肿痛。或素体阴亏,病后劳伤,真阴耗损,虚火内旺,上炎口舌而生疮。口者,五脏六腑之所贯通也。口不仅为脾之窍,而且还与心、胃、肾、肝等有密切关系:舌为心之苗;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经食道、咽而直通于口齿,为胃系之所属;肝脉环唇内,络舌本,其气上通舌唇。所以,口腔的生理病理与心、肾、胃、肝等脏腑也有密切关系。
针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的研究,现代医学认为与遗传、免疫、感染、激素改变、生物心理、系统性疾病、微量元素缺乏及氧化应激等因素有关[1-2]。研究发现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可以降低患者的复发率[3-4]。周玉英等[5]等研究发现复发性口腔溃疡与血液流变学密切相关。
2 中医辨证施治
《医贯》中说:“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医宗金鉴》谓:“口糜由阳旺阴虚,膀胱湿水泛溢脾经,湿与热瘀,郁久则化为热,热气熏蒸胃口,以致满口糜烂,甚于口疮。”口疮发生的病理因素无外乎热、湿,并耗损阴液。赵鸣芳[6]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因寒热虚实夹杂所致。笔者认为口疮的发生与火、热有关,日久热必伤及阴液,阴损及阳。胃火胜者,清胃散加减;阴虚火旺者,玉女煎加减;寒热错杂者,半夏泻心汤加减。热盛者,加生石膏、栀子;伴口干者,加麦冬、天冬、石斛、玄参等;伴反酸、胃灼热者,加黄连、煅瓦楞子、海螵蛸等;伴大便黏腻者,加黄柏、茯苓、藿香等。邪在脾胃者,加茯苓、鸡内金、白及;邪在肝者,加香橼、枳壳;邪在肾者,加补骨脂、女贞子、五倍子等。
3 注重脾胃,调和阴阳
劳绍贤[7]认为本病心脾伏火为主因,兼夹湿热。陈志明等[8]采用三才封髓丹合导赤散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总结前人及近代的学术经验,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其中半夏归脾、胃经,《主治秘要》云其“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现代药理研究半夏总生物碱具有抗炎的作用,对于溃疡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9]。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清热解毒,《珍珠囊》中说“诸疮必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具有广谱抗炎、抗病毒的作用[10]。黄芩作用与黄连相似,二者相使配伍可提高清热解毒的功效。干姜辛热,归脾胃经,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现代研究认为干姜具有镇痛抗炎、抗溃疡等药理作用[11]。炙甘草调和诸药,并可缓急止痛、清热解毒,现代研究证明其有镇痛、镇咳平喘、抗心律失常、抗炎、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12]。全方黄芩、黄连苦寒泄其热,干姜、半夏辛开散其寒,人参、炙甘草、大枣补其虚,全方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气和中,自然邪祛正复,身体得安。
4 医案举隅
案例1.患者,男,42岁,2017年3月20日初诊。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年。患者1年来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平均半个月1次,曾服三金片、华素片、维生素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刻下症:口腔颊部及唇下黏膜溃疡,周围红肿,手心易汗出,纳眠可,大便质稀,每日2次,小便正常,舌红、苔黄厚,脉数。中医诊为口疮,属脾胃伏火夹湿热。处方:清半夏30 g,黄芩片10 g,黄连片10 g,干姜15 g,麦冬15 g,石斛15 g,五味子10 g,鸡内金15 g,炙甘草15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患者口腔溃疡明显好转,手心仍汗出,大便每日3次,小便正常,舌红,苔黄,脉弦。处方:清半夏30 g,黄芩片10 g,黄连片10 g,干姜15 g,麦冬15 g,石斛15 g,五味子10 g,补骨脂15 g,枳壳15 g,香橼15 g,藿香6 g,鸡内金15 g,炙甘草15 g,7剂。服法同上。三诊:患者口腔溃疡消失,手心汗出不明显,舌淡红,苔薄白,脉平。继服上方7剂巩固治疗。
按语:患者为中年男性,复发性口腔溃疡伴手心汗出、大便稀溏,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证。方中黄芩、黄连清降泄热,清半夏、干姜辛开消痞,麦冬、石斛滋阴泄热,枳壳、香橼理气宽中,五味子酸涩收敛,甘草兼能调和诸药。诸药配合,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中和胃,适合于治疗寒热错杂型口疮。
案例2.患者,女,32岁,2017年6月7日初诊。主诉:反复口腔溃疡2年。2年来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口服清火类中成药效果不佳,遂来诊。刻下症:患者颊黏膜可见多个溃疡,口干口渴,偶有烦躁,反酸,胃灼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诊断:口疮,胃热阴虚。治则:清胃泄热滋阴。处方:生石膏30 g(先煎),熟地黄20 g,生地黄20 g,麦冬15 g,知母10 g,怀牛膝20 g,白及10 g,煅瓦楞子30 g(先煎),海螵蛸15 g,炙甘草10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口服。二诊:患者溃疡面较前明显减轻,胃灼热、反酸不明显,仍诉口干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处方:生石膏30 g(先煎),熟地黄20 g,生地黄20 g,麦冬15 g,玄参15 g,知母10 g,怀牛膝20 g,补骨脂20 g,鸡内金15 g,石斛15 g,炙甘草10 g,7剂。煎服法同上。三诊:患者口腔溃疡不明显,仍感口干口渴,舌淡红,苔薄白。继续口服上方巩固治疗15 d,1个月后随诊时患者症状不明显,口腔溃疡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为青年女性,嗜食肥甘厚味,脾胃虚弱,食积化热,土旺乘水,导致肾阴亏虚,生石膏泄脾土之有余,熟地黄、怀牛膝滋肾水之不足,知母、麦冬滋阴清热,煅瓦楞子、海螵蛸制酸,炙甘草调和诸药。
5 结论
中医治疗口疮遵循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严格遵照中医的辨证论治无不效。虽然笔者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喜用清胃散、玉女煎、半夏泻心汤等方药,却谨记辨证施治,故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