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2018-01-22张德明林春盛张继瑶郑婷婷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针灸针刺穴位

张德明,林春盛,张继瑶,郑婷婷,王 雪,尹 侠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1982年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提出了“运动性疲劳”的定义。运动性疲劳属于中医“虚劳”“劳损”范畴,是一种亚健康状态或者说是一种疾病状态。中医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归属人体气血阴阳、多个脏腑功能整体“受损”,涉及到多组织、器官、系统、层次的复杂变化并伴有心理因素影响,治疗应“以平为秘”及从整体观上把握[1]。

针灸的治疗效果包括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等,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针灸方法可激发人体经络之气,增强免疫,继而预防疾病发生发展。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历史已长达近百年。20世纪30年代,山西针灸名医赵熙曾实验证明针灸具有显著抗疲劳作用[2]。现代研究表明,针灸能够减轻疲劳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疲劳恢复并减轻运动导致的关节肌肉损伤,增强体质,与其他疗法相比,具有双向调节、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安全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指导下,针灸对人体心血管、呼吸、神经、血液等系统发挥双向性调整作用[3]。

1 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

运动性疲劳指机体不能将体能保持在一定水平或不能维持在一定的运动强度。目前有关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存在促进与抑制两个方面。现有研究普遍表明针灸治疗能够延迟运动性疲劳,减轻疲劳症状并促进疲劳状态恢复。相关研究显示其作用机制涉及到多个环节、多个途径,与调节人体内环境稳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调整整体激素水平、影响神经递质释放、抗脂质氧化等有关。

1.1 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

运动性疲劳可引起体内乳酸堆积、活性氧增加和脂质过氧化损伤。大量研究证实,针灸能够消除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以及治疗运动类疾病等。吴立红等[4]发现针灸足三里穴能有效降低高强度军训士兵血浆乳酸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防治运动性疲劳。徐飞等[5]观察到足三里穴位针刺可提高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肌酸激酶水平,有效调整疲劳大鼠内环境。李守江[6]发现对比赛后运动员进行微针刺激,可加速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缩短疲劳恢复周期,提高比赛成绩。

1.2 影响神经递质和相关激素水平

大量研究表明运动性疲劳会导致神经递质5-HT水平升高,因此成为干预治疗的重要位点,在相关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李虹霖等[7]发现通过温针灸足三里穴能够有效干预5-HT合成,加快5-HT代谢,延长大鼠力竭时间,作用优于电针和普针。针灸高强度士兵足三里穴,能够提高血浆氨基酸浓度,增强士兵体能,提高运动能力[8]。王彬等[9]艾灸运动员神阙、涌泉、足三里3穴,结果发现能减少血睾酮下降及皮质醇增高幅度,使二者比值维持在一定范围,且不影响运动功能,同时加速体能恢复。

1.3 改善能量代谢,促内环境稳态

针灸可作为运动后的专业体能康复手段,实验表明艾灸能有效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针灸组运动员血乳酸脱氢酶、血乳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0]。刘景玉等[11]通过实验说明针灸足三里、大椎两穴能够缓解运动性疲劳,降低大鼠血清尿素氮及丙二醛水平,提高血糖和糖原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效果优于单刺足三里穴。潘华山等[12]揭示针刺“肾俞”“内关”和“足三里”等穴可以提高血液钙离子含量,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维持骨骼肌线粒体正常形态,改善线粒体功能紊乱,发挥抗疲劳功能。

1.4 其他

汶希等[13]发现针灸可以增加运动性疲劳大鼠海马区细胞总抗氧化能力,并通过减少丙二醛含量以及阻止Caspase-3的活化,抗细胞凋亡。许金叶等[14]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调整激素分泌,明显降低运动性疲劳大鼠的死亡率。卒中后患者易出现运动性疲劳,通过针刺治疗,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增强运动耐力[15]。

2 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研究

2.1 辨证论治

针灸包括刺法和灸法。《吴医汇讲》曰:“针通其外,由外及内,以和气血”,刺法是指运用针具刺激人体穴位,用于激发正气,达到扶正祛邪、理气化瘀、通筋活络的治疗目的[16]。针刺加艾灸治疗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加速物质代谢,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运动性疲劳常表现为精神疲惫,四肢无力,运动机能的下降[17]。有学者将疲劳分为3型:形体疲劳、脏腑疲劳和神志疲劳[3]。运动性疲劳辨证多虚,劳则伤精、气、血、神,严重耗损而致“虚症”。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藏精,脾统血,肾脾二者共同承担精血产生的物质基础。劳倦伤脾,脾可传心,脾虚则无以化水谷精微以养心,造成心脾两虚。因而运动性疲劳以“脾、肾、心”为中心,具体可分运动性肾虚、运动性脾虚、运动性肝郁、运动性神疲、运动性心血虚和运动性脾肾两虚。张丽等[18]总结了相关文献,针灸、按摩等方式有助于专业自行车运动员代谢产物排出,缓解运动疲劳及精神疲劳,减少运动损伤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训练效果并预防运动损伤。

2.2 针灸方式

目前临床上施治运动性疲劳除了单纯行针刺、灸法或电针外,常常将针刺与灸法相结合,如温针灸治疗。艾灸通过对人体相应穴位或去颈性温热刺激,可达到疏通经络、理气化瘀、消肿散结的妙用。温针灸有温经散寒、补气助阳的功效,能加速血液循环,减轻肌肉关节疼痛,对高强度训练后的疲劳恢复作用明显。陈颖等[19]对98例高强度运动性疲劳运动员进行温针治疗,2周内恢复比例94.90%,P<0.05。赖秋媛等[20]运用靳三针疗法对100名运动员训练后进行治疗,针取四神针、定神针、足三针及足智三针4穴,观察结果示靳三针针法能有效防治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并降低血清CK、BUN值。

除此之外,针灸与中药的结合治疗在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如中药离子导人、穴位注射等等。无痛穴位疗法的逐渐兴起,如耳穴、穴位敷贴、皮内针等也更适合运动员在训练时期使用。李丽艳[21]通过研究针灸穴位注射刺五对运动性疲劳大学生运动员的影响,发现大运动强度训练4周后的大学生运动员经刺五注射液针灸穴位注射4周后乳酸,丙二醛含量有所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所提高,疲劳程度有效得到改善。

2.3 针刺方法

针刺的量学要素直接影响针灸疗效,针刺的量学要素包括进针方向、进针深度、手法操作强度以及留针时间长短等。运动性疲劳症候多虚,因此针对此类患者,针刺手法多采用补法或平补平泻。选穴多采用强壮补虚要穴,目前多以单穴或对穴为主,其中足三里、肾俞等穴使用频率最高[22]。目前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多采用直刺,深度、留针时间等随意性较大,尚无统一标准,未来有待学者对此问题的解决。

3 小结

从现有文献看来,有关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针灸在有关运动性疲劳治疗的研究中表现出了良性作用,在整体调节等方面有着较为肯定的疗效。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针灸疗法不仅能够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出现,缓解疲劳症状,还能够加速血液循环,预防与治疗运动性损伤,并在改善机体运动功能方面潜力巨大。总的来讲,在穴位选取方面,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应用频率较高,针灸方法的选择不尽相同。

但同时,无论是作用机制还是临床研究都存在不足,仍值得进一步探索。目前对于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具体机制仍不明确,运动实验模型不完善,研究普遍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统一的标准体系。如穴位选取过于片面,不能围绕运动性疲劳研究取穴,实验模型设计不规范,治疗过程模糊,疗效评价体系不完整等[23]。治疗方法过于单一,治疗方法间缺乏有效对比,相关刺激参数不明确,如何判断针灸介入的最佳时机等问题都值得今后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庆莹,刘宏岩.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3):658-660.

[2]孙建.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发展考证[J].体育世界,2013(9):80-81.

[3]江大雷.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实用医药,2009,4(9):225-227.

[4]吴立红,陈志刚,沈忠民,等.不同穴位疗法对高强度军训士兵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33(4):320-323.

[5]徐飞,李虹霖,夏昆鹏,等.足三里穴不同干预方法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9):55-56.

[6]李守江.针灸在非专业类大学生抗运动性疲劳中的价值研究——以跳跃项目运动员小腿肌肉疲劳恢复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5):121-125.

[7]李虹霖,王玉珏,夏昆鹏,等.不同干预手法作用于足三里穴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脑内5-HT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8):71-72.

[8]吴立红,董茂生,方剑乔,等.不同针灸疗法预刺激足三里穴对高强度军训士兵血浆氨基酸浓度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29(4):258-261.

[9]王彬,邹秋英.穴位艾灸对运动员赛前强化训练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6):143-148.

[10] 赖焕春.中医药体能恢复手段在篮球运动员大负荷运动后的运用研究[J].内江科技,2012(10):170.

[11] 刘景玉,刘治中,马俊楠,等.针刺大椎、足三里穴对大鼠运动性疲劳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1):1435-1437.

[12] 潘华山,汶希,冯毅,等.针刺对运动疲劳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形态和游离Ca2+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0):59-61.

[13] 汶希,徐志伟,潘华山,等.针灸对运动性疲劳大鼠中枢影响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8):2614-2616.

[14] 许金叶,冯毅翀.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9):24-27.

[15] 孙乐鹏,刘杰,代新年.脑卒中患者运动性疲劳的评定和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6):672-675.

[16] 张凤,杨翼.运动性疲劳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8):222-223.

[17] 吴卫军.运用中医药手段消除中长跑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4):92-94.

[18] 张丽,丁帅.按摩、针灸及拉伸运动对专业自行车运动员训练的影响[J].商,2015(43):295-296.

[19] 陈颖,李志宏.温针在运动性疲劳中运用的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1):43.

[20] 赖秋媛,潘华山,贾节,等.靳三针对运动员运动能力及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J].陕西中医,2011,32(10):1376-1377.

[21] 李丽艳.针刺并穴位注射刺五加对运动性疲劳的疗效和机制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2):63-64.

[22] 户丽,张红林,袁红,等.针灸提高运动能力与抗运动性疲劳的应用研究概况[C]//中国针灸学会.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2011:2978-2986.

[23] 陈思娜,齐家玉,彭锐,等.针灸缓解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4):122-123.

猜你喜欢

针灸针刺穴位
清明的雨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夏季穴位养心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6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