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功能锻炼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康复的疗效评估

2018-01-22马杏娟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9期
关键词:股骨髋关节下肢

马杏娟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最易发生的骨折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若不及时治疗,易发生畸形,导致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尽管外科手术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愈合,但手术创伤或长期制动等因素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笔者通过强化功能锻炼促进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康复,评估其预后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9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经髋关节X线或CT检查确诊,均符合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标准,排除病理性骨折、骨折前髋关节功能下降或丧失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60~81岁,平均(70.51±10.02)岁;病程1~15 d,平均(10.13±1.87)d;按骨折AO分型,A1型22例,A2型14例,A3型10例;车祸15例,摔伤31例。观察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龄61~80岁,平均(71.22±10.52)岁;病程2~15 d,平均(10.56±1.88)d;按骨折AO分型,A1型24例,A2型13例,A3型10例;车祸14例,摔伤3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骨折分型及病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接受骨折术后常规基本用药、治疗及护理。包括加强伤口清洁和干燥,指导患者正常体位摆放,干预患者日常饮食和给予健康教育等。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强化功能锻炼。术后良肢位摆放,患肢穿防旋鞋并外展30°固定,无活动性出血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①第1周,踝泵、足趾屈伸功能、股四头等长收缩及髋、膝的持续性被动运动(CPM)。②第2周,仰卧位髋关节的屈曲和外展,健侧卧位下髋关节的后伸,床上坐位时最大限度地屈髋屈膝,床边坐位时膝和踝的屈曲和伸展。③1个月后,在辅助下练习短距离行走。④2个月后,经X线检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后,进行负重、提踵、平衡功能及髋周相关肌肉的抗阻训练。以上治疗应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治疗强度和时间。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及临床疗效改善情况。①临床疗效:根据Bart hel指数评分评定。显效:评分提高≥20分;有效:评分提高5~19分;无效:评分无提高或下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包括大小便、转移、步行等10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越好。③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包括疼痛及髋关节活动范围等4个评估项目,满分100分。优秀:评分为90分及以上;较好:评分为80~89分;良:评分为70~79分;差:评分小于70分[1]。

3.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4%(45/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43%(37/46),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80.47±12.26)分,对照组为(75.76±10.5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4 8,P=0.023 6<0.05)。

(3)髋关节功能改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Harris髋关节评分为(75.41±10.34)分,对照组为(70.33±10.0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7 3,P=0.008 0<0.05)。

4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到小转子之间发生的骨折,因老年人骨质疏松,极易在该处发生骨折,表现为疼痛、畸形甚至下肢功能障碍。若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和康复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髓内翻、肢体短缩、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手术治疗是目前常用疗法,但因术后需长期制动,同时受患者依从性差、消极配合等因素影响,导致下肢功能恢复欠佳[2]。如何促进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要关注点。

强化功能锻炼是在术后尽早进行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并预防并发症的出现。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可避免髋内旋;踝泵、足趾屈伸功能训练可预防肌肉萎缩,且通过肌肉泵促进静脉回流,消肿,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CPM可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粘连。中期进行主动训练,以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为主,以利于下肢负重或行走。后期主要强化下肢平衡功能及髋周相关肌肉力量的提升,最大限度地恢复髋关节功能和下肢功能。后期强化功能锻炼,促使骨折在功能锻炼中愈合,使肢体功能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得到全面恢复,进而提高生活质量[3]。经过3个月的强化功能锻炼,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采用强化功能锻炼,可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股骨髋关节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