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嘱抗菌药物点评结果的相关研究
2018-01-22曹小花
杜 娟 曹小花
随着临床逐渐建立应用抗菌药物管理长效机制, 精细化管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而处方点评则为主要措施之一。通过汇总点评住院医嘱抗菌药物合理及不合理药物使用情况, 并建立、完善相关点评反馈机制, 以及持续性改进十分重要[1]。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住院医嘱抗菌药物的用药合理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7年1~12月期间住院医嘱抗菌药物病历200份, 对其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 以归纳、分析及总结不合理用药问题。
1.2 方法
1.2.1 住院医嘱抗菌药物点评标准 结合药物说明书相关内容、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相关内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相关内容, 以及参考《临床诊疗指南》和其他的一些临床专业书籍等, 作为本次研究住院医嘱抗菌药物点评标准[2]。
1.2.2 住院医嘱抗菌药物点评方法 依据本次住院医嘱抗菌药物点评标准, 点评200份住院医嘱, 点评内容包括:①适应证;②品种选择;③用法用量;④联合用药;⑤围术期用药等。将所得结果逐项填写于《医嘱点评表》, 并运用Micro-softExcel程序进行统计分析点评结果[3]。
2 结果
200份住院医嘱抗菌药物点评结果中, 共有191份住院医嘱为用药合理医嘱, 占总点评医嘱的95.50%(191/200);共有9例住院医嘱为用药不合理医嘱, 占总点评医嘱的4.50%(9/200)。9例用药不合理医嘱包括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落实不合理3份(占33.33%, 3/9), 抗菌药物病程记录问题不合理2份(占22.22%, 2/9), 用药频次不适宜1份(占11.11%, 1/9), 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不规范1份(占11.11%, 1/9), 用法用量不适宜1份(占11.11%, 1/9), 联合用药不适宜1份(占11.11%,1/9)。
3 讨论
住院医嘱抗菌药物用药不合理主要包括6点, 即:①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落实不合理;②抗菌药物病程记录问题不合理;③用药频次不适宜;④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不规范;⑤用法用量不适宜;⑥联合用药不适宜[4,5]。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落实不合理的发生率最高(3份, 占33.33%), 尤其是初级职称医师抗菌药物越权限使用, 以及特殊级别抗菌药物越权限使用。目前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可划分3类别, 即非限制使用级别、限制使用级别、特殊使用级别[6]。结合此情况, 虽然大多数越权限使用抗菌药物医嘱已补充上级医师签字, 但初级职称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进行操作[7]。
抗菌药物病程记录问题不合理较普遍(2份, 占22.22%)。主要表现为在病程记录中部分医嘱无用药依据以及用药分析。如五水头孢唑林钠的病程记录不规范、不及时(譬如当日下达医嘱时间为12:05, 但12:50病程书写时无记录五水头孢唑林钠使用情况;而第2天病程记录为“继续使用五水头孢唑林钠”)等。重要医疗文书的病历, 与患者身体健康以及医疗效果存有直接关系, 因此, 应规范化记录。
用药频次不适宜(1份, 占11.11%)。主要表现为药品使用未严格依照药品说明书进行。如左氧氟沙星用量为2次/d,则此用药频次不合理。由于左氧氟沙星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 因此, 临床应依据不良反应监测结果, 若成人使用, 则应1次/d, 0.4~0.6 g/d。临床医师需严格遵照药品说明书使用,以有效控制药品使用风险[8]。
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不规范(1份, 占11.11%)。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 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不规范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药物使用方法以及对患者病情未充分考虑, 而导致药物使用剂量偏小(或过大 )[9]。
用法用量不适宜(1份, 占11.11%)。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及Ⅱ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预防时间原则而言, 其总疗程应<24 h, 而特殊情况下应<48 h[10]。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 部分科室存有指征预防用药时间过长现象, 但手术后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未能实现预防感染目的, 更容易产生耐药菌。
联合用药不适宜(1份, 占11.11%)。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给予患者联合使用克林霉素及甲硝唑并不适宜, 由于两种药物均可起到抗厌氧菌作用, 而无协同作用, 因而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并不适宜。
综上所述, 目前住院医嘱抗菌药物存有不合理用药现象。结合其存在情况, 制定并落实“医嘱点评反馈”相关机制,并及时作出通报与汇总问题, 及时发现、及时纠正目前已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现象以及潜在性不合理用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