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2018-01-21牛立萍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中职语文传统文化

牛立萍

[摘 要]职业学校学生热衷于专业课的学习,长此以往,如果只重视“一技之长”,不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将会成为文化缺失的一代。文章从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角度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渗透进行解读,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利用古诗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之感受历史文化脉搏,汲取民族文化精华,弘扬传统文化美德,潜移默化,心染芝兰久自香。

[关键词]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3-0088-02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和挑战。尤其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中,职校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接受能力有限、对语文兴趣不够浓厚。来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希望学到“一技之长”,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不热衷于文化课。在平时的阅读中,职校学生更喜欢碎片化、快餐化等网络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和历史文化作品较少人问津。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正处在十六七岁花样年龄的职业学校学生,如果只重视“一技之长”,不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将会成为文化缺失的一代。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在语文教學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教学不仅是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也包含着文化的传承。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从古代文学宝库中精选的几十篇诗文佳作,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珍品中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脉搏,博大精深的文化,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

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本身的文化素养现状堪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薄弱,特别是对古诗文的学习,更会有抵触和畏难心理。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也在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正确引导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让学生重拾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汲取传统文化的养料,提升文化修养,是摆在职校语文教学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角度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渗透进行解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潜移默化,把握历史文化脉搏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语文与教做人有机结合,告诉学生学语文不是为了让学业水平测试得高分,而是为了积淀文化功底,知行合一。教师可利用古诗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浸染,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诗文的学习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培养为人处世的能力、养成符合中国传统道德的人生观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古诗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之感受历史文化脉搏,潜移默化,心染芝兰久自香。通过古诗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看历史的窗,跨越时空触摸历史跳动的脉搏,重温历史文化名人的成长历程,感受峥嵘岁月。如品读被誉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的《阿房宫赋》,让学生首先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在学生感叹阿房宫的规模之宏伟、建筑之恢宏、耗资之巨大时,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非凡智慧,赞叹那些没有留下姓名却堪称中华文明之脊梁的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在赏读《阿房宫赋》新奇华美的辞藻时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尽情徜徉在“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阿房宫中,去触摸历史跳动的脉搏,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从而体悟到作者写此赋的良苦用心:借此赋表面铺写阿房宫的兴、毁,实则用秦骄奢致亡的故事,规劝本朝当政者,以古为鉴,明兴亡大道。表达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民的情怀。

二、诵读经典,汲取民族文化精华

诵读经典诗文,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培养其对母语的热爱和正确的语感,提升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与趣味。诗无达诂,新课程下的中职古诗文课堂,可以摒弃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 ,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在多读的基础上再去悟情,品读出诗中的情感、古诗的韵味,正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对于这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能够熟读成诵,以朗读促理解,读出语调、节奏和感情,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在读咏之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在一读一咏中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人、智者对话,从而汲取民族文化精华。通过诵读含英咀华,熏陶渐染,润物细无声,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经史子集到典章文物,厚德载物、薪火相传,其间彰显具有浓郁道德伦理色彩的思想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义”,即仁者爱人,义者担当,传承传统文化对中职生的人格塑造和伦理道德培养具有积极影响。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望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是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也是传统文化的源头。在21世纪的今天,孔子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走向了全世界,中华传统文化也随之渗透到世界各地。中职教材中的《论语》节选,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政治上主张礼治,提倡德治和教化,学习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孔子这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无穷魅力,汲取民族文化精华,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三、鉴赏形象,弘扬传统文化美德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的古诗文教学,没有升学的巨大压力,使得素质教育真正可行。教师不必把宝贵的课上时间花费在语法的讲解上,而是通过诵读感悟、情感体验、形象鉴赏,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美德,人文浸染,润物无声。

中职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赏析作者文笔,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从而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如古诗文作品中的“英雄”形象赏析:《鸿门宴》中的刘邦,是一个善于用人、善于应变、敢于决断、能屈能伸的智慧君王的形象。同时领略司马迁用生命铸就的《史记》的魅力;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英姿勃发、才华出众、指挥若定的英雄人物周瑜;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感受“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难”的烛之武的人格魅力,一位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只身赴险的英雄。文章赞扬了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不计个人恩怨、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还有“壮岁旌旗拥万夫”国家栋梁之材——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了对于曹操、刘备争雄的英雄人物孙仲谋等的仰慕之情,同时抒发了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忧愤。通过讨论分析,解读这些英雄人物,学生对历史人物结合历史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思考人生。教师在授课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个体体验,最后可以结合新时代做进一步补充。

除了日常的教学之外,教师要积极拓展其他途径,将古诗文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如举办经典诵读、诗词大赛、文化讲堂、学生成年仪式等活动,传播传统文化,拓展学生视野、扩大语文信息量。总之,教师要利用课内外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经典古诗文,加强诵读,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培养高尚情操与趣味,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责任编辑 斯 陌)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中职语文传统文化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