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2018-01-21邱蕾
邱蕾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模式,它强调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这必然导致教师的角色注入新的特点,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单向传输 ”和 “ 被动接受 ”的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为了确保研究性学习成功开展,教师要弄透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特点,适应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重新定位,不断提升自身科研素质、组织能力、指导能力,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师;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3-0080-02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突破的重要保证。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从而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但是,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构建正确、健康、开放的学习平台,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促进他们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可见,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将注入新的特点,尤其是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将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成效。
一、教师要弄透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特点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以“问题”为载体,以 “通过主动研究获得体验和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课题,自主进行研究,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有以下特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活动相对分散,自主管理,具有主动性和实践性;研究过程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共同分享成果,具有合作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认为,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任务是学好文化课,研究性学习不应作为必修课;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较差、执行困难,很难搞出名堂;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升学率等。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转变教育观念,走出误区;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学会应用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会应用于实践,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化知识的价值,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因此,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同时,教师还要重视自己角色的定位,必须适应开放式教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教师和学生之间已不再是 “单向传输”知识与 “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三、教师要注重自身科研素养的提升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因此,相对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科研意识和科研素质,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首先要学习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了解课题规划和实施的一般步骤,并经常参与课题研究,获取课题研究的经验、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流程一般包括:选题立意,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时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不同角度进行选择:可从学科知识中找课题,如“植物向光性的实验研究”“大别山垂直地带性研究”“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研究”等;也可从学生身边找课题,如“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教室卫生问题的解决”“新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等。选择的问题必须是来自现实生活的“真”问题,问题的切口要小,要易于开展研究。课题实施时要指导学生制定计划,计划要明确研究的内容、方法、步骤,小组的分工等。要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整合信息,形成结论,或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成果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小制作、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成果展示可以通过举办展览來呈现,也可以派代表进行现场演示等。整个研究过程,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为此,教师要具备本学科基础知识,还要学习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便必要时给学生点拨解题的思路,提示解题方向,使学生获取大量知识信息,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避免不了会遇到挫折,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树立合作意识,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快乐地获取知识。
四、教师要重视组织和指导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合理组织和科学指导是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做一个合格的旁观者、引导者,重点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做一个包办和代替的“保姆”。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来的一连串问题,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全知全能”,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只需指点方法,提示寻找答案的途径;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通信手段,用查阅报纸杂志、谈访、问卷等形式获取资料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整理与归纳资料,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筛选出对研究有价值的资料,从中得出结论。教师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教师在组织和引导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品德、能力、个性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爱心和责任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未来社会需求的是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这使得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受到很大重视,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模式。首先,要求教师有创新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职业基本要求。其次,教师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创造宽松、愉快、积极向上的环境,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最后,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思考方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究的进取精神;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探索方法,适应研究性学习,以开创素质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 诺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