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工匠精神的回归

2018-01-21陶瑞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35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工匠精神新时代

陶瑞

摘要:工匠精神作为中国制造业品质革命的内驱力之一,从“技艺”方面,体现的是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求实创新的职业思维,从“德行”方面,体现的是坚守初心的做人准则和全情专注的做事风格。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以及品质精造时代的到来,工匠精神的实现主要从转变急功近利的态势、树立职业平等的就业观、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先进典范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工匠精神;新时代;价值意蕴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这是“工匠精神”第三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在新时代下,我国对其的重视程度和呼唤“工匠精神”回归的迫切性。同时,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从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网等方面对我国十八大以来建设取得的成就做了一个较为直观的展示,片中的第一书记洛措、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等人的工匠精神也令人敬佩。电影在全国热映,并且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如何解读“工匠精神”传承“工匠精神”是本文欲探讨的话题。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据宋代到元代所流传的职业分十等,匠仅排在七等,可见那时的工匠社会地位低,并不受人尊重,甚至还带有些许贬义色彩,那时的工匠具有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和缺乏创新等内涵。如今,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高效率批量生产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令人们开始反思,而“工匠精神”中尊师重道,爱岗敬业等优良品质重新被提起重视。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技艺”即工匠对待自身职业的要求,这也决定了一名工匠能够在其领域内将会拓展的宽度;二是“德行”即工匠对于自己待人处事方面的标准,这是身为一名工匠所将到达的高度。

(一)“技艺”体现工匠精神的宽度

1. 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精益求精体现的是工匠对职业“不要最好,只求更好”的态度,对技艺精湛的虔诚和对产品精致的信仰。早在《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描述了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象牙、骨器时仔细认真、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我国的陶瓷、织物、建筑等不仅在古代,如今都受到广泛赞誉。民间的许多传统手工艺制作,如剪纸、雕刻、竹编等也以精巧而著称。这些产品的背后都凝聚着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2. 求实创新的职业思维

工匠的本质工作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不变是实事求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办事,不能偷工减料,走捷径。走任何的捷径往往是最大的弯路,真正的工匠毫无捷径可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不求快,只求踏实。变的是对于技艺的改进,对于现有状况永不满足,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使人能够在激烈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被快速更新的时代淘汰,赢得他人信赖和尊重的有效方式。工匠需要这种求实创新的职业思维,从而保证技艺能够在百舸争流的浪潮中得到传承发展。

(二)“德行”体现工匠精神的高度

1. 坚守初心的做人准则

工匠精神虽然在一段时间遭遇冷落,但是从未消失。真正的工匠精神,背后的内驱力之一是坚守初心的使命感,不论环境如何浮躁,诱惑纷繁,都能够一以贯之,克制自我。人是為了意义而活着的高级物种,人们为行动赋予意义,在所有意义里,使命的力量最为强大,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就是做“上帝要你干的事”。他们物尽其用,让资源实现最大化利用,认为产品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是否经久耐用。而中国虽然没有德国的宗教信仰,但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理念也深深根植在人们的心中,成为其做人的准则,如果人们能够不被利益冲昏头脑,时刻保持清醒,国内企业致力于产品的质量、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和优秀的售后服务,那么“中国式匹凸匹”现象就会逐渐减弱,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就指日可待。

2. 全情专注的做事风格

工匠给人的感觉是严谨踏实的,因为他们做事风格是全情专注,心无旁骛,达到一种“无我”、物我合一的境界。当真正想要的东西出现时,倘若放不下手里的东西,舍弃一些东西,就很难得到它,而在努力争取的过程中,不在乎是否成功还是失败,仅仅把所有一切投注在一件事情上,专注于一处努力,这虽然冒着极大风险,等同于赌上一生努力,但是也无怨无悔。日本的林秀信就是这么做的,在制伞事业中“专注一处”,就是抱着真心诚意面对雨伞的每个零件,在他看来,使用雨伞的顾客,一定能够感受到这份心意。如同工匠的心思全都寄托于产品,就会产生移情的作用,产品不是批量生产的机器制造,而是倾注心血,有生命力的作品。

二、新时代下工匠精神回归的必然性

在新时代下,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实现制造到精造,制造的品质是必要一环,而现在,一些浮躁的中国制造企业已经习惯把力量寄托在新概念的炒作上。炒概念容易,实干不易。《中国制造2025 规划纲要》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因此“品质革命”“提品质”成为制造业的首要任务,“工匠精神”是推动高品质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社会基本矛盾转变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变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将关注的重心转向产品的品质和品牌。而我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就产品的品质而言,令人堪忧,在对外竞争中,能够在国际享有盛誉的品牌也寥寥无几。

反观德国,虽然只是一个8000万人口的国家,但是竟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原因何在?彼得·冯·西门子认为靠的是德国人的工作态度,对于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企业的最终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利润合理化”即在保证基本利益的基础上,考虑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些企业也是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它们把“德国制造”奉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生产的圆珠笔摔在地上十多次依然还能用也就不足为奇。我国百年老字号的“同仁堂”也能看到工匠精神的影子。虽然医药世家乐氏家族的第五代传人乐鸣凤将药方公之于众,但是人们都不愿意按要求去做,因为成本高且工序烦,人们不肯去做慢功夫不计较成本的活。同仁堂里的老药工个个是药材专家,可是练成药工的熬膏、浸药酒,做药丸等技艺,冷板凳至少要做十年!因此,我国想要有“大国工匠”品牌,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转变,必须要弘扬精益求精、不贪眼前利重视身后名的工匠精神。

(二)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也是党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为了贯彻十九大精神所传达的意义,个人和企业也应为增强我国质量经济优势添砖加瓦,树立以人至上的理念,让每个人获得舒适的存在,不给周围的人或事物带来不便。

但是,以城市建设为例,其中就缺乏以人至上的理念。每当我国夏季暴雨不断,就会出现表面光鲜的城市被淹的消息,而德国一百多年前在青岛修建的下水道又重新被人提及,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下,我们也发现其中的精妙:德国人当年在修建时,虽然当时只有2万多人口,但是是按照30万人口的城市规模标准设计分层下水道,实现雨污分离,宽处可通汽车。这项工程体现制作的前瞻性,“工匠精神”融入制造业中,我国的企业是否能够更加严谨专注,逐步脱离浮躁自大?

(三)品质精造时代的到来

“工匠精神”已经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十九大报告提及,可见“工匠精神”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时代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这也意味着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精造转型,而这制造升级的背后,是一场工匠精神的接力。

我国的工匠在哪儿?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机器的批量生产,人们沉浸在享受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工匠也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对于企业来说,它们只需要招年轻人,再将其进行几个月的培训就可以上岗,完全不需要工匠;对于工匠来说,他们孤独而努力,不屑于成为流水线上的工具,但是他们的成果无法在短时间内惠及大众,得到应有的社会影响力。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大生产,人们逐渐发现批量产品的冰冷和高品质的缺失,“工匠精神”的强力回归不仅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层面的呼吁,呼唤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具有匠心温度的作品。

三、工匠精神的实现路径

现如今,快速发展繁荣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表象背后付出的则是以环境资源等为代价,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慢下来,需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各个领域,使得“工匠精神”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成为国家根深蒂固的文化和信仰。

(一)转变急功近利的态势

并不是所有的人或企业都以快为标准,因为在“快”的背后,往往会忽视一些细节,而恰恰是一些微小的地方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在唯快制胜的大环境下,不想快都不行,“慢下来”意味着被淘汰,被抛弃,它逐渐成为人们的奢望。而要想真正将“工匠精神”践行到底,必须逐步转变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势,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国家政府企业的配合。在这过程中,利润不是首要目的,调整心态,全身心只关注产品的本身,结果反而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日本丰田召回门事件中,丰田章男承认质量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为了追求全球销量第一发展过快所致。因此,“慢下来”,让企业与个人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为“工匠精神”的实现奠定稳定安逸的环境氛围。

(二)树立职业平等的就业观

中国古代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观念,虽然国家宣传职业平等观,民间也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说辞,父母们更期望子女从事体面稳定的职业,而工匠则是职业院校所培养学习成绩不突出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不得已的选择。因此,“工匠精神”需要一场文化革命,提高工匠的地位,读书学习不仅仅是充实自身,还需要实践的结合,其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无论是服务员、工人、教师还是公务员都是从不同层面做出其应有的贡献,只要在其所从事的行业做得好,做得精,职业不分贵贱,一个杰出的教授和一个杰出的手工艺者受到的尊重是相当的。目前,百年流传的技艺因为后继无人,渐渐失传,这不仅是技艺的问题,更是工匠精神继承的问题。技术一流可能很容易被别人赶超,而工匠精神的继承是一个民族精神遗产,他人往往不可能短时间模仿,如果工匠精神的继承是全面的,那技艺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调整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的改革为树立职业平等的就业观打开新的局面。真正的技艺往往从小培养,“童子功”会帮助人成大器,因此,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从小学就开始开设手工课程,让学生接触技艺,了解技艺,培养他们的兴趣。初中学校分流,职业类学校贯穿黄炎培、陶行知的思想理念“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乐业者敬业”,并延续我国师徒制传统,将品德培养与技艺教授结合,把育人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深刻体味工匠精神的內涵。校企合作的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的氛围,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等一系列不断提高的过程。师傅担任老师的角色,身正为范。首先,其品行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师傅对学生的平时作业进行点评指导,最终的毕业作品分优良中合格四个等级,学生在毕业后获得国家颁发的资格认定证书。

(四)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先进典范

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们因为低调,很少被他人熟知,比起成为镁光灯下的宠儿,他们更倾向于在工作台前或者实验室中忙碌。随着“工匠精神”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关注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了解他们背后的事,弘扬工匠精神这一系列宣传工作必不可少。宣传工作想要做得好,宣传到位得当,不仅要关注手工艺巨匠,也要从各个职业中寻找工匠精神的先进代表。首先,手工艺巨匠掌握的技艺非一年半载即可领会,冷板凳至少做十年,他们在实践中总结自己独特的经验,成为活的技艺,经过岁月的打磨洗礼,如果不是从小培养,一般人很难超越。其次,手工艺巨匠虽然是时代敬佩的人物,一般人很难达到他们的高度,大部分人从事的岗位与制作无关,但是工匠精神不分职业,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全情投入,精益求精,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也是时代所宣扬的先进典范。

参考文献:

[1]曹顺妮著.工匠精神 开启中国精造时代[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07).

[3]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

[4]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5]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

[6]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

[7](美)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课题中期成果:课题名称“工匠精神”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发展的可行性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1710299025Z)。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工匠精神新时代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