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文献资料的形成及意义
2018-01-21,,,,,
, , ,,,
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文献包括两部分,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各种寄生虫病防治研究的汇编和《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年报》(简称《年报》),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年报》又被制作成了电子数据库。这些文献均为一次文献资料,是山东省60多年在寄生虫病防治和科研取得成就的历史结晶。据流行病调查,在山东省流行的寄生虫病有30多种,尤其黑热病、丝虫病、疟疾、华支睾吸虫病、猪带绦/囊虫病的危害最为严重。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把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5种主要寄生虫病列入限期消灭的9种疾病之中,这几种寄生虫也被称为老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在山东省没有流行,因此,我省即把黑热病、丝虫病和疟疾确定为我省寄生虫病的防治重点。经过60多年的大力防治,山东省分别于1958年、1983年、1988年在全国率先基本消灭了黑热病、丝虫病和疟疾,取得了全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三连冠”。
1 山东省寄生虫病专题文献资料
1.1《山东省黑热病防治研究资料汇编》 收集1950-1960年防治工作文献34篇,于1962年出版,为内部资料。《黑热病学》由王兆均、吴征鑑主编,1956年9月出版,两部文献详细记载了山东省黑热病防治始于1950年,全省135个县市区有黑热病流行,约有18万病人,犬是保虫宿主之一,但传染源主要还是人源型,即黑热病患者。1950-1957年,山东省治疗的黑热病患者为245 043人,治愈率达91.6%,但有7.4%复发病人,这些病人继续第二疗程治疗,合并治愈率高达97.4%。全省平均患病率350/10万。其中,以泰安、临沂、文登、莱阳、昌潍、胶州、济宁7个专区所属各县市为最严重;菏泽、聊城2专区次之,德州、惠民专区疫情最轻。自1959-1971年监测,全省患病率降至0.01/10万,1971年以来未再发现新发黑热病人。《黑热病学》对黑热病传播媒介,病原体利什曼原虫种别、形态、生活史,病理、症状、临床诊断、实验研究、治疗、免疫、传播机制、集体治疗、预防和传播媒介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了珍贵的文献资料,是组成我省寄生虫病防治重要文献资料之一。
1.2《山东省丝虫病防治与研究(初稿)》 结集于1983年12月,明晰了我国丝虫病被认知的历史,在《诗经·小雅·巧言篇》(公元前722年)有“既微且尰疏曰骭疡为微,足肿之疾”、《左传·成公六年》(公元前481年)有“民愁则垫隘,于是乎沉溺重膇之疾”和《吕氏春秋·尽数篇》“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等古籍中皆有记载。其中的“尰”:足肿病;“骭疡”:胫疮;“膇”:脚肿;“躄”:跛脚。都是描述下肢橡皮肿临床表现的。隋、唐以后,对丝虫病的晚期症状如淋巴管/结炎、鞘膜积液、下肢、阴囊橡皮肿、乳糜尿等,渐有较为近似的描述。关于丝虫病在山东省的流行年代已难查考,因此病多为穷苦乡民所患,多不为医家重视,医书亦少有记载,各县志记述缺如。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二十疝篇引宦游纪闻载:“辛稼轩初自北方还朝,官建康,忽得疝疾,重坠大如杯……”辛弃疾山东历城人,曾转战山东兖、郓一带,抗击金兵。这一地区为丝虫病流行区,就其临床症状为鞘膜积液,如是,当为我省丝虫病最早记录。1931年,冯兰洲论述丝虫病在中国分布时,说道“故中国滨海诸省,北至山东,南至广东……皆有此种疾患”。1944年Strong[1]也指出我国班氏丝虫病最北可延及山东。1951年,山东省开始了丝虫病的调查工作,有74个县市有流行,流行区人口2 860万[2],仅班氏丝虫病一种,淡色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经过多年防治,人群微丝蚴率由防治前的13.23降至0.15%,实现了以行政村为单位,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患病率也由1957年的10%降至1986年的0.31%[3];调查例晚期丝虫病住院患者,乳糜尿428例、橡皮肿76例、鞘膜积液29例、混合体征者18例,治愈率均在90%以上[4]。1983-1992年,先后在50个县,调查1 219 619人,有慢性丝虫病体征者11 207人,2002年,共随访调查了1 267 063人,乳糜尿患者111例、橡皮肿91例、鞘膜积液18例,总患病率为0.017%[5]。据1957年调查,全省74个县有微丝蚴阳性者和症状体征者共500万人。1983年经卫生部专家组考核,山东省流行区人群微丝蚴阳性率降到0.01%,达到了基本消除丝虫病的部颁标准。
1.3《山东省疟疾防治与研究》汇编 1988年7月,主要包括疟疾流行与防治及专项研究等内容。1960年全省疟疾大流行期间报告疟疾病例数为268万,落实发病人数在500万以上,涉及菏泽、济宁、枣庄、临沂、聊城、德州等地市, 发病率高达10%的县市区有41个,涉及人口范围1 900万。20世纪70年代初的大流行,全省发病数据疫情报告为323万,落实人数为460万,许多县市发病率再次高达40%~50%以上,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防治技术措施上,20世纪60年代采取“二根治一预防大力灭蚊”,70年代在服药工作中又发展为“两全”,即全民休止期治疗和流行季节全民预防服药措施。到1976年,全省疟疾的感染率降到1.93%,1987年降至0.16/10万。
在防治技术措施上,20世纪60年代采取“二根治一预防大力灭蚊”,70年代在服药工作中又发展为“两全”,即全民休止期治疗和流行季节全民预防服药措施。
在专题研究方面,分别从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临床诊断、媒介生物学、蚊媒防制、抗疟药物使用、人群流行病学监测、防治试点的开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共辑文献61篇。
1.4《苏鲁豫皖鄂联防十年经验交流资料选编》 1974年,为有效控制区域内疟疾大面积暴发流行,大幅度降低发病率,经国务院批准,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和湖北5省组织成立了疟疾联防,1984年3月31-4月4日,卫生部卫生防疫司在安徽召开了苏、鲁、豫、皖、鄂5省疟疾联防10年经验交流表彰会,编辑出版了《苏鲁豫皖鄂联防十年经验交流资料选编》。5省疟疾人数从联防前1973年的1 399万人,下降到1983年的106万人,下降了92%。其中,收录山东省疟疾防治文献10篇。联防前的1973年,山东省疟疾年发病人数169万余人,平均发病率24.80‰。经过10年的反复防治,到1983年,全省发病9 328例,平均发病率1.25/万,较联防前的1973年下降了99.45%,已无≥1%的县市。
山东省疟疾的发病和流行与多种自然和社会因素有关[6]。2013年,有境外输入性疟疾131例,以非洲输入性病例为主,恶性疟为116例。居全省前三位地市的有泰安32例、烟台19例、威海17例[7]。2014年,输入性为150例,较2013年上升14.50%,除1例为云南省的输入性病例外,其余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恶性疟121例、间日疟16例、卵形疟9例、三日疟4例。泰安40例、烟台17例、威海13例,分别占26.67%、11.33%和8.67%,仍为山东省输入性疟疾高发区[8]。对山东省2007-2012年收治的126例疟疾住院病例调查,恶性疟116,主要来自非洲、间日疟8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卵形疟2例,来自赤道几内亚,其职业为技术工人、农业生产者、司机和野外工作者[9]。经流行病学监测证实,自2012年至今,山东省再无新发本地病例。山东省有望于2018年实现全省范围内达到消除疟疾的目标。
1.5《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 为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刊物,用于和相关业务单位间的交流学习。创刊于1984年9月,终止于1987年12月,共出版4卷14期。开设栏目有论著、短篇报道、病例报道、综述等21个,共刊登文献416篇,其中,丝虫文献106篇、疟疾100篇、华支睾吸虫34篇及蚊媒36篇。涉及短小膜壳绦虫、美丽筒线虫、异尖线虫、缩小膜壳绦虫、粪类圆线虫、长膜壳绦虫、人体棘颚口线虫、结膜吸吮线虫、犬腹孔绦虫、肠(人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等人体寄生虫虫种30余种,其中有许多罕见的小虫种。医学昆虫媒介包括了中华按蚊、伊蚊、库蚊、白蛉等,昆虫寄生虫蠕形螨、蝇蛆病等。并对药物乙胺嗪、喹宁、吡喹酮人体驱虫和媒介消杀药物甲嘧硫磷进行了介绍,便于加强指导基层临床、防疫人员正确使用。
2 《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年报》数据库
2.1数据库收藏文献的形成时间 该数据库制作于2007年,分为两部分:1956-1979年为第一部分,1980-2004年为第二部分。亦即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资料数据库内容形成于1956年,截止于2004年,48年间以《年报》的形式连续出版,在全国及省市县防疫机构交流。共收集整理各种文献资料1270余份、4500余万字,均为一次性文献,涵盖了山东省几十年来在寄生虫病防治中病原发现、诊断、治疗、实验研究及控制和消除的重要寄生虫病历程,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山东省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及其成就。
2007年《年报》被制作成了电子版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即以这些文献资料为基础,经过扫描、分类、编目、整理,数据库可以由“书签面板”、和“缩略图面板”转换使用,能够快速检阅所需文献内容。
《年报》汇总1994-1998年间科研项目名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下达任务5项;WHO/TDR项目3项;全国疟疾专题委员会4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4项;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医科院和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195项。收录科研报告59份,获奖项目介绍53份。
2.2文献分类及数量 数据库中各种文献的数目为:丝虫文献382篇、医学昆虫339篇、疟疾296篇、黑热病54篇、华支睾吸虫(肝吸虫)106篇、血吸虫6篇、钩虫6篇、蛔虫2篇、猪带绦/囊虫73篇、短小包膜绦虫2篇、猪巨吻棘头蚴1篇、鞭虫4篇、并殖吸虫(肺吸虫)1篇、姜片虫4篇、蛲虫1篇、肝片吸虫1篇、蓝氏贾第鞭毛虫4篇、弓形虫2篇、猪旋毛虫1篇、包虫2篇、其他肠道寄生虫37篇。汇总1994-1998年间科研项目名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下达任务5项;WHO/TDR项目3项;全国疟疾专题委员会4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4项;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医科院和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195项。收录科研报告59份,获奖项目介绍53份。
2.3 数据库文献资料的特点
2.3.1从建所就有寄生虫病防治资料记载,文献资料更具连续性、完整性 山东省的寄生虫病防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0年在泰安成立了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黑热病防治总所,1954年,由临沂、临朐两分所合并成立山东省黑热病防治所。1955年3月,山东省丝虫病防治所在薛城成立,同年9月迁址济宁。由于防治工作的需要,1960年11月,黑防所和丝防所合并为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所。1975年,山东省的寄生虫病由防治转向科学研究并重,单位名称改为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年报》数据库从1956年就开始了对防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出版,1956-1993年,黑热病、丝虫、疟疾、猪带绦/囊虫、肠道寄生虫、医学昆虫渐次成为防治和研究工作的重点。
1994-2004年期间的文献,主要收录了有关寄生虫病的科研项目,其任务下达单位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爱委会项目、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项目,还有数量可观的本单位项目。文献内容为科研报告、历年获奖项目介绍、研究生毕业论文摘要、历年出版著作和发表论文题录及获得的成果奖励。所有业务工作都记录无遗,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的概貌。
2.3.2从各年代信息量的差异,反映寄生虫病防治虫种的变迁 1956年,丝虫病的防治在各层面展开,初期主要是探索丝虫病病原体的检测方法及药物治疗、媒介控制。文献主要记录了山东省丝虫病的感染情况调查、血检微丝蚴方法的探讨、卡苯胂、异烟肼、中药红花紫草根复方治疗丝虫病的观察,鲁西南地区蚊媒种群、分布、嗜血习性、活动规律及灭蚊的实验研究。据1957年调查,全省74个县有微丝蚴阳性者和症状体征者共500万人。1960-1979年的丝虫病文献为173篇,1980-1993年有93篇,与丝虫病的防治工作频度是一致的。
在疟疾防治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山东省即组织成立了疟疾调查队伍,一边培养大批疟防专业人员,一边对疟疾流行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1957-1958年,收集文献39篇,仅有1篇为沂蒙山区的疟疾流行病学调查;1959年有文献46篇,疟疾为3篇。从1956-1956年文献记录显示,主要是对丝虫病和蚊媒的调查、防治。1956-1959年的88篇文献中,疟疾仅4篇。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受政治运动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流动性人口剧增,山东省也因此发生了两次疟疾大面积暴发流行,疟疾的防治资料亦陡然增加,共收录176篇文献。
2.3.3从对疾病命名,反映学科整合过程和取得的防治成就 在寄生虫病防治中,也存在一个对学科和虫种再认知过程,从栏目分类称谓上就能反映学科的融合和认知的进步。比如,对于蚊类,1960年前,栏目词条仅仅是简单地用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等,1960-1961年的年报就开始分门别类地编目,把疟疾、丝虫、黑热病、肠道寄生虫等作为每期年报目录下的病种或词条。对蚊类的称谓也从某某蚊类划归为媒介昆虫、继而有医学昆虫的词条。
疟疾被分为间日疟、三日疟、卵圆疟和恶性疟,后3种疟疾在山东省没有流行,仅作为实验室研究。丝虫也只有班氏丝虫流行,没有马来丝虫。从文献资料的角度均把这些虫种、病种逐步细分开来,便于查阅和研究。
肠道寄生虫也由单一虫种的描述,逐步分类为肠道原虫、线虫等;随着防治工作的进展,大量虫种被消灭,学科进一步融合,寄生虫的分类又出现了原虫、土源性线虫、蠕虫、组织绦虫等词条。个别虫种的称谓如肝吸虫被改称为华支睾吸虫、肺吸虫改称并殖吸虫,命名与其生物学特性更一致、更科学;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钩虫也被细分为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板口线虫两种。
山东省的肠道寄生虫主要包括钩虫、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带绦虫等。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过大力防治,在山东省部分县区调查,有蠕虫6种:十二指肠钩虫(9.4%)、美洲钩虫(3.1%)、蛔虫(44.4%)、鞭虫(3.9%)、蛲虫(51.0%)和华支睾吸虫(0.3%)。在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中,主要为15岁以下儿童,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长角涵螺分布广泛,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第二中间宿主有麦穗鱼、克氏鲢鱼、史氏锯刺鳊、沙捶棒花、王氏鳑鲏和赖氏石鲋6种。原虫5种:溶组织内阿米巴(1.3%)、结肠内阿米巴(4.1%)、哈氏内阿米巴(7.8%)、布氏嗜碘阿米巴(1.4%)和蓝氏贾第鞭毛虫(10%)。1962-1990年,全省调查107个县市区有华支睾吸虫流行,人群平均感染率1.5%[10]。
蛔虫、钩虫、鞭虫、蛲虫和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15%、0.06%、0.09%、1.37%和0.04%[11]。在2010-2012年,山东省共计调查17市34县、市、区的102个乡镇、102个自然村的34384名居民,肠道寄生虫的总感染率为3.51%,其中,蛔虫为0.49%、钩虫0.1%、鞭虫2.57%蛲虫3.27%、华支睾吸虫0.01%。之后,采用阿苯达唑化疗141.19万人,显著降低了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感染度、多虫种感染的现象均亦大幅下降[12]。
包虫病、绦/囊虫病、华支睾吸虫、并殖吸虫和旋毛虫在上世纪90年代被确定为新五大寄生虫病,1999年,在山东省带绦虫病与囊虫病的重点疫区阳信、齐河、高唐、临清、东营5个县、区15个乡镇43个行政村调查了6986户,31124人,人群的绦虫感染率为3.2/万,囊虫感染率为5.1/万[13]。
2.3.4从文献数量的增减,反映寄生虫病防治的成果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疟疾曾有过大流行,20年间,《年报》收集疟疾文献176篇,80年代在5-10篇左右,也就是这个时期,山东省的疟疾流行态势被控制。上世纪50-90年代,丝虫病文献305篇,也反映了丝虫病在山东省流行的消长趋势,90年代后期,每年的文献从个位数,减少至零,丝虫病在山东省被消除。由于山东省在1958年即消灭了黑热病, 1960-1961年,《年报》开始收集有关山东省黑热病的资料,只有54篇,都是针对防治后期的流行病观察、实验室研究等,已经没有了病原学的防治内容。
2.3.5从文献数量反映工作重心由疾病防治转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1994-2004年,数据库中寄生虫病的文献内容由防治转向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几十年来,共开展科研课题260余项,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1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5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省、部级成果奖30余项,厅院级奖励60余项。这些成果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还收录了科研报告90篇,研究生毕业论文摘要147篇,获奖项目介绍37篇等。防治监测手段也由过去单一的病原学检测,转向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技术诊断措施,寄生虫病的检出率更加准确、方便和快捷。研究生培养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人才优势,目前,已经成为了寄生虫病防治和科研的骨干力量。
3 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文献的意义
3.1为山东省寄生虫病的防治保留了完整的文献资料 防治前,寄生虫病的流行给山东省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黑热病、丝虫病、疟疾等寄生虫分布全省100多个县、市、区,受威胁人口达3000多万。每年有无数人被寄生虫病夺走生命,人民健康状况苦不堪言。山东省首先列入防治重点的是黑热病,在原黑热病流行的重疫区泰安开展了传播媒介白蛉的监测,在7个调查点,分为人房、院墙、大门过道、畜舍、庙宇、涵洞、悬挂捕蛉纸等164个处(点),均未捕捉到白蛉[14]。1962年即结集出版了1950-1962年期间黑热病防治的文献资料《山东省黑热病防治研究资料汇编》;丝虫病和疟疾及其他寄生虫病的防治时间基本一致,并在1983年12月出版《山东省丝虫病防治与研究(初稿)》,形成了山东省丝虫病防治研究的第一部一次文献资料。1984年12月《苏、鲁、豫、皖、鄂疟疾联防十年经验交流》和1988年《山东省疟疾防治与研究》编印出版。
《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年报》,则从1956-2004年,连续编辑出版了48年,并于2007年制作成数据库,可以方便、快捷地查阅下载所需文献。这一系列文献完整、客观、真实地描述了山东省寄生虫病的防治过程,形成了一条科学的、可重复的信息链,是一笔宝贵的疾病防治与研究财富。
3.2为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了探索路径 在文献《山东省黑热病防治研究概况》一文中显示,在1950年开始防治黑热病初期,对其传播媒介白蛉的扑灭方法尚缺乏经验。经过一系列探索,采取于每年的5月中下旬用“六六六”喷洒黑热病和疑似黑热病病人居住环境;在治疗上采用山东省新华制药厂的葡萄糖酸锑钠。诊断方法上,也通过多种实验,最终确定髂骨穿刺查找利什曼原虫。
在丝虫病治疗方面,先后有多种方法,最后确定乙胺嗪4.2 g 7 d疗法,同时全民服用乙胺嗪药化食盐,可以显著降低丝虫病的流行程度,并最早(1959年)提出了以乡为单位微丝蚴降至1%为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在疟疾防治上,明确了疟区性质,掌握了疟疾流行规律和特征,制定了符合山东疟疾流行规律的抗疟措施,并将疟区分层管理,创建并完善了防治技术措施体系,控制了大面积流行,保护和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3.3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山东省寄生虫病的防治与研究工作,从无到有,摸索开展,最终消除了黑热病、丝虫病、并即将消除疟疾,控制了肠道寄生虫病。这些方法和经验都是广大一线防疫人员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探讨出来的。《年报》文献资料显示,从20世纪50年代初,防疫人员一边搞现场防治,一边进行各种病理实验、药物实验和动物实验以及手术治疗鞘膜积液、乳糜尿等的临床研究,为后来各实验室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94年后,我所科研人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的质量越来越高,近几年来,发表于SCI期刊的论文不断增加,且论文的SCI影响因子亦越来越高,充分证明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和科研能力都跨越了新的里程碑。
3.4为文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 通过长达67年的积累,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文献才得以形成现在的信息规模,其特点是客观、真实、连贯、系统。尽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献数据和资料都未能公开发表,获得业界公认,但这些文献的确是在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科研和防治价值,也为今后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
纵观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文献资料的内容,是沉淀了数十年的防治、临床和科研人员智慧的结晶,尽管多为内部资料,却更凸显了一次文献资料的重要价值,洋洋洒洒的几册汇编,虽然算不上煌煌巨著,但必将载入我国的寄生虫病防治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