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中蜂产业发展概况
2018-01-21
陕西汉中市洋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723300
洋县位于汉中盆地东端,北靠秦岭,南依巴山,东连佛坪,西邻城固,南北长76km,东西宽56km,总面积3206km2。县境内年平均气温14.6℃,降水量813.9mm,相对湿度77%,盛产油菜、玉米、水稻,草场和杂灌林面积丰富,号称“中国蜜库”之一,蜜源植物主要有野菊花、枣皮、油菜、玉米、板栗、十里香、野生猕猴桃、杜仲等300多种。有林地3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5%,中药材留存面积22万亩。东部和北部山区群众素有饲养中蜂的习惯,发展中蜂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全省中蜂饲养重点县之一。
一、中蜂饲养现状
中蜂又称土蜂,是我国的原生蜂种。洋县中蜂品质优良,山区野生蜂存量大,春季分蜂季节可收捕野生蜂进行桶养,因而有“养蜂不买种,只要勤做桶,有桶就有蜂”的农谚。能维持中大群,新法饲养可达7~10框,老法饲养可达6~8脾,产量一般在5~35kg。
洋县中蜂饲养主要分布在华阳镇、关帝镇、八里关镇等15个镇。据统计,目前15个镇共有中蜂养殖户2183户,中蜂30,780(桶)箱,年产土蜂蜜209,304kg,产值172.215万元,平均每桶(箱)产土蜂蜜6.8kg。其中14个养蜂合作社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养中蜂15,908桶,产土蜂蜜128,174.4kg,收入89.006万元。养中蜂在20桶以上的有258户,养中蜂22,701桶(箱);养中蜂在30桶以上的有150户,养中蜂8914桶(箱)。
洋县中蜂饲养多为山区散养,少则 4~5桶,多则30~50桶,户均6.7桶。95%的中蜂仍沿袭传统的棒棒桶,放在山洞、大石下或高山树下、房前山后等,目前仍采用一年一次的“杀鸡取蛋,毁巢取蜜”、“秋季一把火,来年再重招”的取蜜方式。70%的中蜂饲养户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文化水平低,大多不识字。蜂桶放置分散,道路不通,管理不善,大多数户一个月或几个月才检查一次,常常遭遇雨水、山洪、塌方等自然灾害和黑熊、马蜂等干扰破坏。
目前洋县农户自发组织成立养蜂合作社14个、1个饲养中蜂1000箱的饲养示范基地及年加工蜂蜜400吨的生产企业,有蜂产品注册商标的合作社6家,用电商平台销售洋县土蜂蜜的有10家,用微信群和朋友圈网络销售土蜂蜜的有10家。生产企业向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贫困户),签订产品购销合同,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建立严格的饲养、取蜜、运输、包装、销售可追溯系统和标识制度。
二、发展趋势
目前洋县中蜂养殖呈现恢复性增长势头。一是国家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力度逐年增强,养蜂地域环境要求高,饲养技术要求低,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适合贫困户发展;二是市场拉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原生态、纯天然、无污染的环保有机食品,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花粉是非常好的营养保健食品,蜂毒、蜂蜡等又是非常好的医疗产品;三是蜂文化展现魅力,助推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三、存在问题
1.认识不足,机构不健全
目前全省和各县没有养蜂管理机构,各地来陕放蜂的蜂农又不能自动协调解决蜂群均衡排布问题,造成蜜源浪费。
2.技术推广力量薄弱
洋县蜂产业生产经营方式较为粗放,原料型生产的格局没能完全打破,依赖坐售蜂蜜,产品单一,销路受限;养蜂户没有联合起来参与流通,走产、加、销新路子,未能增加中蜂产品附加值;加之中蜂长期自然选择,世代近亲繁殖,蜂种退化现象严重,生产性能下降,饲养土蜂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推广中蜂过箱新法饲养后,饲养管理各环节的配套技术跟不上,挫伤了养蜂户的积极性,给推广工作造成困难。
3.蜂产品品质不高
目前蜂产品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采收未成熟蜜、药残超标、重金属超标、掺杂使假等。一部分蜂农和作坊式加工点存在产品安全意识淡漠、重产量轻质量的问题,导致市场上蜂产品品质良莠不齐。蜂产品加工机具缺乏研制与创新,蜂疗保健领域仍是空白。
4.养蜂优惠扶持政策缺乏
今后洋县养蜂业的发展必须以农作物及果树授粉为重心,兼顾养蜂生产,根据当地蜜源资源条件,以定地结合小转地饲养的放蜂路线,同时制订出相应的奖励和补偿办法,争取农业生态效益和养蜂生产效益的双丰收。洋县多数养蜂专业合作社刚刚起步,机制不活,业务开展有限,无办公用房和启动资金,入社农户少,养蜂积极性不高。
四、建议
1.加强对蜂业发展的指导和管理
把促进养蜂业生产发展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到层层有人抓、有制度管、有经费推,及时处理养蜂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本地资源、区位和布局特点,按照市场需求规律,制订养蜂业生产发展规划。建立一批蜜蜂授粉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动洋县蜜蜂授粉产业向专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2.建立养蜂业风险补偿机制
养蜂业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为增强蜂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蜂农利益不受损害,建议设立蜜蜂饲养互助金,成立风险互助金管理委员会。由政府行业管理部门、蜂业合作社、蜂产品企业、保险经纪机构等派代表和专家共同管理,采取统一标准、集中管理、独立核算与分账理赔相结合的管理方式,通过蜂农缴纳风险互助费、政府补贴、企业赞助等形式积累资金,有灾补偿,节余积累,逐步壮大风险互助基金。
3.加快养蜂生产方式转变
转变生产方式,发展蜜蜂标准化规模养殖,制定推广蜜蜂饲养管理相关标准,积极推广机械化、规模化、养强群、生产成熟蜜等先进技术。加快推进蜜蜂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标准化养殖,实行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统一操作规范,降低养殖成本。建立养蜂日志,健全养殖档案,规范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支持绿色和有机蜂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和示范。
4.提高蜂农组织化程度
按自愿原则,鼓励蜂农成立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或蜂业协会,把分散的蜂农组织起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养殖收益。加大对养蜂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强其为蜂农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引导其有序健康发展。鼓励加工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蜂农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5.大力培植蜂产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担负着“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市场”的重要角色,既是生产加工中心,又是产业化发展的核心。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等方式,对现有基础较好的蜂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帮扶,主要帮扶这些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创立名优品牌,建立蜂产品流通网络和质量保证体系,拓宽贸易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对优势区的辐射带动能力,真正起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
6.助推蜂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在华阳景区、梨园景区、金沙湖景区和洋县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基地开展生态蜂业旅游活动,建设集旅游、娱乐、休闲、蜜蜂文化宣传为一体的生态蜂业旅游度假村。利用图片、实物、标本、影像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蜂业发展历史与成就、蜜蜂生物学知识、现代养蜂科技,把蜂业宣传工作做出成效,促使小产品撬动大市场,小地方成就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