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地方高校开展民族药研究的优势和困境

2018-01-2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21期
关键词:中医药云南民族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几千年来,民族医药为保障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人民对健康的需求,民族药不断被发掘、整理、提高和应用[1]。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大省,云南民族医药在云南民族地区防病治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云南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各地州,是民族药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云南省的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有“植物王国”、“百药之乡”之称,中草药品种为全国之首[2]。云南省民族医药资源有傣族 、藏族、彝族、壮族、纳西族、白族、拉祜族等多种,各民族医药经数百年、上千年或更长的发展历程 ,创立了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理论体系[3]。云南地方高校(昆明除外)是云南各地州的最高学府,是人才的汇集地,具有承担民族药研究的责任。据文献检索和数据调查发现,全省10所地方院校中,对民族药开展研究较多的有文山学院、大理大学、玉溪师范学院等,而大部分高校在民族药研究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就地方院校开展民族药研究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以期为各地方院校提供参考。

1 优势分析

1.1 资源优势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区,立体气候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有中药材资源种类6559种,占全国种类数的51.4%,民族药资源2000多种,民间验方10000多个[4]。云南大部分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明显,适于中药材的生产和栽培。2017年,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47万亩,居全国第一位,三七、重楼、茯苓等16种中药材超过10万亩,建设成为56个云药之乡,建成了滇东南三七,滇东北天麻、滇西北高山药材、滇中民族药道地药材及滇西南南药特色药材5大药材基地。

1.2 区位优势 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文化交融,是中国的“后花园”,东盟的大前厅,南下越南、老挝、泰国和柬埔寨,西部接壤缅甸、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云南的区位使得云南民族药在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流通与交流更为便捷,不少民族药在南亚东南亚各国的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沉香十七味丸、嘎日迪五味丸、白癜风胶囊、祖卡木颗粒、青鹏软膏等。2018年6月,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特色彝族药物“痛舒胶囊”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复,获准在美国开展II期临床研究,成为我国第首个获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民族药。随着我国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视,云南民族药的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

1.3 政策优势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目前人民的需要已经从对物质文明的需求逐渐过渡到对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需求。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并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云南省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编制了《“健康云南2030”规划纲要》(云发〔2017〕17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期望,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实施健康云南建设的宏伟蓝图。纲要指出云南作为民族药的主要阵地,要加强云南省中医药和民族民间医药合理开发和应用,打造云药品牌,发展生物制品,拓展生物医药贸易;创新发展云南特色健康养老、医养结合及中医药健康养身旅游服务产业,推进康复医学与中医药、民族医药的融合发展。以上政策对于云南省民族药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2 云南地方高校开展民族药研究的困境

2.1 研究团队力量不足 云南研究民族药的主要机构有中国科学院、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以及各地方高校等,在研究团队方面,表现为省会强,周边弱,中心区域与地方高校联动度差,合作少。云南省地方高校大部分为教学型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设备和实验条件均较差,而且由于地域限制,难以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现有教师中大多数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缺乏独立承担、完成重大科研项目的科研经历,在民族药研究领域基础较为薄弱。地方高校普遍极少有硕士点,教师教学任务重或身兼数职,科研项目申报及开展工作基本全靠教师自身单打独斗,缺乏较为合理的科研团队,申报国家级项目的能力严重不足。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学校地处临沧市,是佤族文化发祥地之一,居住着23个民族,具丰富的民族药资源。临沧地处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南延部分,属滇西纵谷区,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中药植物资源丰富,市内广布滇龙胆、石斛、茯苓、坷子等,还有很多尚未发掘的民族药资源。虽然临沧市民族药资源基础较好,市内也将中药材与大健康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但市内民族药研究团队极为薄弱,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目前申报中药材方面的项目仅3项,专门针对民族药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目前还未与云南高校开展项目联合申报。地方高校没有“大咖”的带领,加上自身研究基础薄弱,申报高级别项目能力严重不足。

2.2 地方高校自身科研运作体制不够完善 虽然部分高校如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省内重点高校已经建成了相关的民族药研究实验室,并制定了相关的绩效体制,保障相关科研人员及团队有足够的精力和动力来开展研究。但各地州高校普遍存在教师课程任务重,一肩多责,绩效主要与课时挂钩等现象,有的高校不注重科研团队组建,因仅有本科生或专科生,没有研究生,教师在开展科研项目时常常遇到分身乏术、人力不足等问题。总之,地州高校在民族药的研究方面不仅需要学校的重视,还需要相关二级学院的统筹协调,组建民族药研究的团队并在绩效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效仿各重点高校实行科研工作绩点制度,通过带领基础较好、兴趣较高的本科生开展民族药的创新研究,解决教师团队人力不足问题。

2.3 硬件设施不完善,维护较差 目前,除了省内重点高校外,大部分高校的实验设施存在系统性不足,缺胳膊短腿现象普遍存在,实验室在建设时缺乏专家指导,实验设备陈旧或不配套,设备维护跟不上等现象严重。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学院虽然有30多间实验实训室,与民族药相关的实验室有5间以上,包括植物生理实验室,植物生物化学实验室,植物分子实验室,组培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等,但里面的设备大都为基础设备,大型精密设备如色谱仪等设备较少。由于管理人员缺乏,研究设备普遍存在只使用,不维护等现象,设备稳定性和准确性不够。

2.4 多方合作有待加强 省内重点高校与企业,国内外院所合作方面做得较好。如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植物所等通过产学研模式研发了很多较好的民族药及保健产品,但这部分高校往往与各地州民族药产地的院校和企业联动较少,未能在科研方面做到引领牵动的作用。大部分地方高校由于自身研究实力不强,在科研方面,处于地方企业有需求,但难以提供实在的技术服务的尴尬局面。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目前临沧市多家企业都曾到访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寻求技术合作,希望在民族药或保健品的天然活性物质检测等方面获得技术支持,而学院因自身硬件软件条件不足,尚未提供实质的技术服务。

3 云南地方高校开展民族药研究的几点建议

民族药通过发掘、研究和现代医学验证,最后用现代化工艺生产出各类制剂,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因很多民间药方是地方民族医生的饭碗,民族药本身在调查过程中就存在难度。这一方面,建议可以采取昆明植物所的回馈式合作,通过(调查-基源追朔-化学分析-药理分析-新药研发-回馈当地)的形式,在开展民族药方调研的同时,对发明者给予相应的权益保护,在开发出产品后,通过指导当地百姓进行民族药资源的栽培与加工从而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同时也保护了民族药植物资源。

民族药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需的研究团队学缘结构可涵盖植物学、分子生物学,药用植物化学,医学,药学,栽培学,药剂加工等领域,因此在民族药研究当中,科研团队的组建尤其重要。民族药的科研团队组建,首先要立足于本校现有的师资队伍资源,主动识别和培养领军型学科带头人,使相关人才向民族药需要的方向集结,并促进团队带头人和高水平创新拔尖人才的快速成长;其次,在团队建设中必须立足地域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地方的主要民族药作为研究重点。云南各地州作为民族药方的发源地及药材所在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昆明市各重点高校及院所拥有较强的科研团队和硬件设施,地方企业在研发能力方面较为薄弱,但转化能力强,需要科研部门的技术支持。因此建议民族药研发相关的高校、企业、院所积极开展多边合作,打造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多边合作团队。建议的合作方式为,地方高校主攻资源采集、鉴定、保护和栽培研究,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则做好民族药资源调查后的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研发,企业则积极参与科研成果转化。云南民族药产业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产业,通过多边合作,发挥各方优势开展民族药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有望再把云南民族药进一步做大做强。

猜你喜欢

中医药云南民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我们的民族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