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动物布病防控简史及现状、问题和对策
2018-01-21魏玉明胡立国魏炳成
魏玉明 ,胡立国 ,王 鹏 ,魏炳成
(1.张掖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 张掖734000;2.甘肃张掖生态科学研究院;3.张掖市金农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布病在我市发生、流行已久,特别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大面积暴发流行,在畜间,牛、羊的发病情况非常严重,感染率之高居全省之首,是重灾区之一,给畜牧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危害。从1960年开始,我市将布病的防制工作逐渐纳入了议事日程,经过43年的综合防控历程,至2003年,基本得到了控制。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饲养量的增加,动物及其产品频繁的流通,加之检疫工作把关不严,我市畜间布病死灰复燃,呈现区域性快速反弹趋势,阳性检出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危害公共卫生安全最为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面对日趋严重的布病防控形势,近年来,我市将牛羊布病防控作为兽医工作的“一号工程”来推动,通过采取区域检测净化、加大检测范围和数量、严格控制牛羊跨区域移动、强制扑杀阳性畜、坚决拔除新发疫点等综合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遏制了疫病反弹的势头,
1 布病防控现状
1.1 加强组织领导
市、县区均成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制指挥部,由政府分管领导任指挥长,统一协调指挥布病防控工作,各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职、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强化了措施联动,并及时沟通交流信息,适时调整完善防治策略和措施,全面推动了布病预防、控制和净化工作。
1.2 出台政策文件
2014年以来,各级政府决定将布病作为重大动物疫病来防控,2015年又将扑杀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出台了布病防治计划、羊布病区域免疫试点指导意见、关于推进羊布病区域强制免疫工作的通知、羊布病区域强制免疫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制定了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采取因地制宜、分区防控、人畜同步、区域联防、统筹推进的防治策略,逐步控制和净化布病的防控原则,提出了到2020年达到并维持控制标准的总体防控目标和具体工作指标。
1.3 加大经费投入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加强与财政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将布病预防、控制、消灭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免疫疫苗费用由省上全面承担,市畜牧兽医局负责统一采购;免疫接种器具省上安排补助经费,由市畜牧兽医局负责与疫苗同步采购;人员防护用品由各县区负责采购,从省财政安排的基层防疫人员生物安全防护专项经费中开支;检测培训及消毒灭源等经费从省兽医局安排的布病防控专项经费中予以保障;扑杀净化经费根据省财政核定标准按照“先杀后补”的程序申报解决,羊财政补助标准为每只600元,奶牛每头9600元。市、县区财政根据省上的要求,按照每只羊各承担0.5元的标准,下拨布病防控经费,保障乡村免疫工作经费和村级防疫员报酬补助,确保了免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1.4 强化监测净化
自2012年起,严格按照省上要求,加大了布病检测范围和检测数量。其中:2012-2013年对辖区内的存栏奶牛进行了100%的检测,对肉牛和羊分别按照1%和0.5%的比例进行了抽检,其中:2012年检测奶牛、肉牛、羊和猪15186头只,全部阴性;2013年检测26744头只,检出阳性奶牛2头、肉牛7头、羊16只;2014年检测89598头只,检出阳性肉牛 13头、羊77只;2015年检测121540头只,检出阳性奶牛61头、羊1361只;2016年检测184282头只,检出阳性奶牛31头、肉牛2头羊2135只。并对所有阳性畜进行了扑杀等无害化处理。
1.5 开展免疫接种
根据 《甘肃省防制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关于推进羊布病区域性强制免疫工作的通知》(甘防指[2016]2号)和《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张掖市羊布病区域性强制免疫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2016年秋季以来,我市按照分区域、分阶段的防控原则,在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5县及肃南县明花乡的13个村、白银乡的3个村和马蹄乡的6个村共22个村开展了羊布病区域性全覆盖强制免疫工作。其中2016年免疫羊151.07万只,2017年免疫羊283.79万只,全面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免疫工作任务。
1.6 加强消毒灭源
为彻底切断传播途径,有效地防止布病疫情的发生、流行,市、县区动物防疫部门及时购置了消毒药品、消毒器械和人员防护物资,并足额下拨乡镇畜牧兽医站,用于消毒灭源和免疫期间防疫员的防护。要求防疫人员在免疫时先在圈舍地面喷洒一遍消毒液,药液以喷湿地面为宜。穿戴防护服、N95口罩、乳胶手套、护目镜、高腰雨鞋等个人防护用品,随身携带消毒药品,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和操作规范稀释疫苗。
1.7 加强移动控制
实施免疫后,全市实行了有条件的限制流动政策。省内调运的,从免疫区到市内免疫区、或直接用于屠宰的,不受限制;禁止活羊从免疫区到非免疫区跨县域流动。跨省调运的,从免疫区调入市内免疫区的,通过严格查验布病免疫和检测报告,实行限制性流动;禁止免疫区羊只调往非免疫区;非免疫区的羊只经整群检测后方能调入。调往省外的,按农业部或调入省的规定管理。同时加大了羊只调运活动的跟踪监管,全面落实调引前检疫、申报,过站通报、查验,到达报告和落地隔离观察制度,严防布病阳性畜由疫区流入非疫区、由免疫区流入非免疫区。
1.8 加强技术培训
开展羊布病全覆盖强制免疫工作前后,我市加大了技术培训工作力度,多次对市、县区、乡镇及村级防疫员进行了免疫和自我防护技术的系统培训,并派员到现场进行了示范,通过培训,提高了各级动物防疫员布病免疫技术水平,增强了自我防护意识。
2 存在问题
2.1 牛羊饲养量急剧增加,疫情风险加大
据统计,我市牛饲养量从1989年的23.28万头增加到2016年的91.03万头,增长率达291.02%;特别是奶牛从1989年的0.11万头增加到2016年的4.42万头,增长率高达391.82%;羊饲养量由1989年的171.31万只增加到2016年的467.48万只,增长率为173.10%。饲养量的增加,养殖密度的增大,加剧了疫情传播的风险。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表明,牛羊布病流行与饲养量呈正相关。
2.2 动物跨区调动活跃,疫情传播增强
牛羊集中饲养、育肥,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牛羊长距离、大范围、经常性流动,致使布鲁菌病病畜、病原携带者随流动扩散病原。据相关资料统计,由于基础母羊不足,为发展羊产业,全省每年从外省引入基础母羊近30万只,由于布病羊只临床症状不明显,不经过实验室检测产地检疫难以发现,导致一些布病阳性羊流入我省。
2.3 养殖户认识不足,自我防范意识差
由于宣传不到位,有的养殖者对布病危害性认识不足,自我防范意识差;发生布病后,以怀孕畜流产为主要症状,基本不死亡,动物养殖者一般不对发病畜群采取隔离,环境消毒,流产物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导致发病区域环境严重污染,进一步感染人畜。
2.4 基层防疫队伍水平不高,影响防控措施的落实
部分基层防疫人员免疫水平和人员防护意识较差,在难产助产、不孕症检查、流产诊疗、人工授精时不注意消毒、器械更换、流产物处理,致使病原扩散,甚至造成感染。特别是免疫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或操作不当,引起疫苗外露;或个人防护不到位,防护服、帽、鞋套、手套、眼罩、口罩穿戴不严密;或对外露疫苗未能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或不注意工作细节,在免疫过程中抽烟吐痰、抓耳挠腮等,造成人员感染。
3 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一是不断完善布病防治计划,制定和实施控制、稳定控制、净化和消灭计划,建立具体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开展防控工作;二是继续加大布病防控经费的投入,在强制免疫区域持续开展全覆盖免疫工作,同时加大监测范围和数量,对所有非免疫奶牛、种畜场、从外省调入的奶牛和羊、阳性动物同群畜进行100%检测,并对检出的阳性畜坚决给予100%的扑杀等无害化处理;三是积极与卫生部门协调联系,及时了解人间布病疫情动态,定期发布疫情动态、形成疫情分析报告,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控制其暴发和流行;四是加强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力度,制定出台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减少因异地引种、流通交易而传入疫病的机会,从源头上控制布病;五是构建人医和兽医一体化的布病防控体系,建立人医和兽医统一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实现双方在病原特性、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等信息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六是进一步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提高福利待遇、提高技术水平,稳定基层队伍,使布病防控工作活有人干、事有人做、病有人防;七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养殖户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不断强化和灌输依法治疫的观念;加强疫情报告制度,明确隐瞒、虚报及误报疫情应负的法律责任和要承担的后果;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布病可防可控,让布病阳性抗体检出者明白感染布病并不可怕,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均能治愈,减轻其心理负担;八是继续加强动物防疫人员防护技术培训和思想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技术素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克服浮躁情绪,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