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黏膜病的诊治
2018-01-21才让草
才让草
(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尼玛镇畜牧兽医工作站,747300)
牛黏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由于病毒引起的感染,各年龄段的牛都易感染,尤其以幼龄牛感染性最高。牛黏膜病作为一种病毒引起的感染性传播疾病,主要是牛腹泻性病毒引起牛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等。感染该疾病的病牛在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和脾脏等都含有病毒,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都会传播感染上该病症,此病在玛曲县境内时有发生。
1 临床症状
牛黏膜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7-10天,短则两天,长则可能到14天,人工感染期潜伏期一般为2-3天,具体表现形式为两点:
1.1 持续性感染。持续感染一般在母牛怀孕的头四个月,由N-CPE病毒经胎盘垂直感染胎牛造成的。大多数持续性感染在牛临床诊断时体现正常,但是可以见到一些持续感染牛是早产的。早产牛成长缓慢、发育不良并且饲养困难,很容易造成牛的抵抗力下降,在出生6个月以内死亡。通常来说,发生持续性感染的概率较低,每100—1000个牛犊中就会有一个持续性感染牛。
1.2 黏膜病 (MD)和慢性BVD。黏膜病和慢性BVD是持续感染的继续,MD主要表现为牛重度腹泻、脱水、白细胞减少、厌食、大量流涎、流泪、口腔黏膜糜烂和溃疡,在病发几天后出现死亡。慢性BVD表现为间歇性腹泻,后期出现大便带血和黏膜,病牛中度脱水,体重减轻,在病发数周或数月后死亡,病牛血清中检测不到抗体或者抗体水平很低,能够检测到大量病毒。虽然这种形式发病率低,但是死亡率高,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90%。
1.3 急性BVD。急性BVD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在自然条件下通常由D-CPE BVD病毒引起的临诊上不明显到中等程度的疾病过程,症状显示与MD和BVD症状相似,但是程度相对来说要缓和许多。表现为体温上升到40℃以上,持续高温2-3天,伴随白细胞减少。怀孕母牛可能表现胎盘早期死亡、流产或者先天异常。感染后2-3周内产生很高的的抗体水平,病毒将从体内消失。急性BVD发病率高,但是死亡率低,一般不超过5%。
2 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
在自然条件下,病毒经过口、鼻侵入牛体内,首先在甲状腺窝上皮细胞中繁殖,病毒或被感染的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转移到导管淋巴组织。感染后两到四天便能查到病毒,两到三周体内产生抗体水平,11天以后病毒主要集中于白细胞内。公牛感染牛黏膜病以后,在其精液中也会出现病毒,并且通过胎盘发生垂直感染。
BVD和MD的病理变化因为感染程度不同存在差异,重度病例中常见的就是呼吸道和消化前端黏膜的广泛性溃烂和弥漫性坏死。解剖感染死亡的病牛检查,可见溃疡部位的黏膜下血管有血栓形成,瓣胃和幽门直到直肠间的肠段小动脉有玻璃样栓塞由于白细胞的浸润和环绕性坏死引起的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及心包炎。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基质中单核细胞明显减少,同样的症状也会出现在脾脏,表现为淋巴细胞的衰竭。呼吸系统的弥漫性损伤包括腹侧胸膜和气管粘膜的无炎症迹象的点状或瘀斑状出血。10%的病理出现喉咙、气管的水肿现象。
3 预防诊治
对于牛黏膜病的诊治,目前为止还没有快速治疗牛黏膜病的方法,只能是在症状发生以后加强治疗用以减缓症状,增加牛的抵抗力,使牛慢慢的恢复。因此最主要的还是在于预防。为了有效的控制牛黏膜病,减少牛养殖户的损失,要趁早做好预防。我国已经研究并生产了一种弱毒冻干疫苗,用来接种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牛。实验证明,接种后表现安全,接种14天以后便可产生抗体并足以保持22个月的免疫力。
为了更好的控制牛黏膜病的发生和传播,因此建议对牛接种该疫苗。对于已经出现的该病的牛要迅速隔离,严重时果断处理,以防在牛群间大规模传染。发病致死的牛一定要做无害化处理,并将牛舍用10%的聚维酮碘按照1:100的稀释后喷雾消毒,对于牛群投放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黄芩、银花、连翘等中药加以预防。
结语:总体来说牛黏膜病感染速度快、传播途径广,传播快速,发病以后治疗缓慢,因此要重点预防。除此之外我国也应该就本病的治疗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为牛黏膜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