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
2018-01-21魏昭恒
刘 晟,魏昭恒
(1.甘肃省泾川县畜牧兽医局丰台工作站,744300;2.甘肃省灵台县畜牧兽医局蒲窝工作站,744413)
羊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名羊瘟、波状热、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绵羊、山羊、牛、猪、鹿等动物均可感染。发病以后动物主要表现流产、不育、生殖器官发炎等,人主要表现在关节炎、腰间盘疼痛、波状热等。
1 诊断要点
1.1 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于我国各地,常年均可发生。主要通过病畜、带菌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污染的肉、奶等经呼吸、消化、生殖系统的黏膜及损伤的皮肤等感染,其中羊布病对绵羊、山羊、牛、鹿和人的致病性较强。
1.2 症状 发病母羊发生生殖道病变,怀孕母羊出现流产为主要症状,多在怀孕后的3-4个月,公羊引起睾丸炎、附睾炎。有时患病羊发生滑膜囊炎而致跛行,少数羊发生乳房炎、支气管炎、角膜炎。
1.3 病理变化 常见的病变是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有些部位覆盖有纤维样蛋白素片和脓液,有的增厚而夹杂有出血点。绒毛叶部分或全部贫血呈苍白色,或覆有灰色或黄绿色纤维蛋白或脓液絮片或有脂肪状渗出物。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与黏膜有出血点与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中出现坏死灶,第四胃中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絮状物。公羊发生化脓性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肿大,后期萎缩。
2 防控
2.1 加强检疫力度,促进养羊业无疫化发展 对疫区内的养只、从布病区调运的养只、进入市场交易的养只及出入口养只均需要进行布病检疫,排查布病的分布范围、流行程度,掌握流行规律和特点,杜绝传染源的输入输出,避免疫区二次发生污染及非疫区受污染。对实验室检测结果阳性的羊只不应予以治疗,而是直接采取淘汰。
2.2 改善羊群环境,建立健全健康羊群 对于已发生过布病的羊群,可通过反复检测并淘汰阳性羊,同群中的羊只可作为假定健康,在一年中可检疫2-3次均为阴性,确为无病羊群。另外从分娩羊群中培育健康羊群,主要是早期隔离后代,经两次检测均为阴性即可。
2.3 科学应用免疫技术,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指导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2.3.1 免疫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区域性、分类指导的原则。
2.3.2 免疫前准备
2.3.2.1 宣传动员:在布病开展免疫之前,要做好布病防控知识的宣传,营造布病免疫氛围。尤其对养羊场(户)加强宣传力度,说明免疫的必要性,分析利害关系,得到养羊场(户)的配合及支持。
2.3.2.2 人员培训:对于开展布病的人员,政府部门必须岗前培训。特别是所有参加免疫的工作人员,都能熟练的掌握布病的免疫流程,确保布病免疫的安全化、规范化、有效化。
2.3.2.3 防疫物资的配备:免疫及防护物资的配备是进行免疫的首要条件,对于布病的免疫用品主要有:S2株弱毒活疫苗、疫苗冷藏箱、稀释液、工作服、一次性乳胶手套、防护镜、胶靴或鞋套、N95口罩、防疫档案、消毒药品等。
2.3.3 免疫操作
2.3.3.1 免疫准备:防疫人员穿防护服;拉紧拉链,压紧密封条;带上一次性乳胶手套、N95口罩、防护镜;穿上胶靴进入免疫场地。
2.3.3.2 开展免疫:防疫人员进入免疫场地后用消毒药液喷洒地面,然后根据养只的数量稀释疫苗,确保合理的免疫剂量,最后至少需要两人(一人保定,一人灌服)配合进行免疫灌服。
2.3.3.3 免疫离去:对布病免疫的场地应进行彻底的消毒,所用的防护物资及物品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2.3.4 注意事项 布病免疫时应选择天气晴朗,无风或风小的天气进行;免疫时先注射10-20只羊观察7天以上,如果没有不良反应方可扩大免疫数量;疫苗在稀释前检查名称、生产厂家、批号、批准文号、保存期、有效期、免疫剂量等;免疫时不能将疫苗分发给养殖户自行免疫,以防人感染情况发生;免疫后45天采血化验,判定免疫效果,如发生不良反应根据疫苗过敏反应的方法采取治疗措施。
2.4 加大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布病知识的推广 让更多的人掌握和了解布病知识,有助于布病知识的推广及防控。主要表现在:张贴布病宣传标语、现场指导、政府部门培训等方式,防治畜间传播、人畜之间的传播。
2.5 完善消毒制度,控制和消灭传染源病畜的分泌物和死畜必须焚烧深埋,对污染的环境需用消毒药物处理。对病畜所产皮毛需进行消毒处理3个月以后方可运出。病畜污染的场舍需3个月净化以后方可供健康畜群使用。
2.6 保护易感人畜,确保疫病的传播对于没有发生布病感染的人畜,不管是从事此职业方面的人员还是在生活中畜牧养殖者及畜产品应用者等更应加强人畜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