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中毒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
2018-01-21张男
张男
作者单位:116012 辽宁 大连,大连市儿童医院
中毒是指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达到中毒量而产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而儿童中毒多为急性中毒,且以意外中毒为主,占80%以上[1]。进入21世纪,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最严重的问题[2],而急性中毒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3]。近年来,儿童急性中毒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对儿童的生命安危造成了极大的威胁[4]。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将儿童急性中毒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进行综述,旨在减少急性中毒对儿童的伤害。
1 儿童急性中毒的危险因素
1.1 儿童因素
1.1.1 年龄、性别及心理特征 不同年龄儿童由于其生长发育特点不同,中毒发生率及原因也不同[5]。国外文献报道,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住院的中毒患儿有2个高发年龄段,1~6岁占37.72%,11~16岁占28.47%[6]。在我国,意外中毒的高发年龄为0~4岁,非意外中毒主要发生在学龄期和青春期[7]。0~4岁儿童意外中毒中误服的比例较高,主要是由于这一阶段儿童好奇心强,没有危险意识,同时,此阶段儿童活动能力增强,活动范围增大,容易接触到有毒物质。而非意外中毒主要发生在学龄期和青春期,发生中毒的患儿通常自小父母溺爱,缺少磨练,遇事缺乏担当,易走极端;同时,此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行为不稳定,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后辨别是非及处理问题能力不足,产生自杀心理和行为[8]。研究显示,不同年龄段儿童中毒的原因和类别存在差异,其中误服药物在婴儿中的发生比例最高,农药、杀鼠药和食物中毒最多见于幼儿、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而自杀和乙醇中毒主要发生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9]。从性别方面看,男童发生中毒的比例高于女童[10],这可能与男童天生好动、胆子更大有关。
1.1.2 儿童身体状况 身体健康状况差的儿童较体健的儿童更容易发生中毒,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身体健康状况差的儿童日常接触药物的机会更多,更容易发生药物服用过量致中毒或医源性中毒。国外有文献报道,患有精神类基础疾病的青少年,也是导致其服药自杀的危险因素[11]。
1.2 家庭因素
1.2.1 父母身体状况 父母有自杀倾向或患精神类疾病时,其子女更容易发生意外中毒,这在欧洲被认为是“家庭疾病”或“被忽视和虐待儿童”综合征。另外,家中父母或老人患有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疾病时,可因药物保管不当,造成儿童接触到本不应接触的药品,从而导致误服中毒。另有文献报道,因母亲为“美沙酮”吸食者,误将美沙酮喂食1月龄婴儿,导致其呼吸抑制[12],这说明父母吸毒也会增加儿童中毒的风险。
1.2.2 家庭经济收入 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儿童更易发生中毒[13]。贫困家庭,由于家长忙于生计,疏于照看儿童,容易导致儿童发生意外中毒。在中毒种类方面,两者也不尽相同,贫困家庭的儿童以农药、药物、食物和煤气中毒为主;而富裕家庭的儿童,以食物和药物中毒为主。
1.2.3 地域 国内研究显示,儿童中毒存在地域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农村儿童发生中毒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学校未开展中毒相关安全教育,父母缺少中毒相关知识、对农药及其盛装器皿保管不善,缺乏儿科专科医生指导正确用药,隔辈老人作为监护人等[14-15]。另外,农村冬季取暖主要依靠烧煤等,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值得注意的是,城乡接合部儿童发生中毒的比例有所升高,甚至超过农村和城市,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这可能与城市化进程有关。
1.2.4 父母受教育程度 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其子女发生中毒的比例较高。文化程度低的家长,经常因看不懂医嘱或药物说明书,而出现喂错药的情况。有报道显示,家长缺乏中毒相关知识是导致幼儿中毒的高危因素之一[16]。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儿科发生用药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用药错误,50%以上的家长在使用药杯测量液体药品时会发生药物过量[17]。还有部分家长根据自己的常识予以儿童服药,而忽略儿童正确用药剂量和医嘱剂量,常导致儿童用药剂量过大而发生中毒[18]。
1.2.5 其他家庭因素 还有一些家庭因素也会增加儿童发生中毒的风险。①母亲职业:母亲是农民工及无业者,其子女发生中毒的比例远高于母亲是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的子女。②家庭和睦程度:家庭关系不和睦也会增加儿童发生中毒的风险。有报道显示,因家庭矛盾,父母争吵,母亲想自杀,先给10月龄大的婴儿喂服百草枯而中毒[19]。③其他:国外研究显示,引起儿童意外中毒的因素还有兄弟姐妹数量、存放有毒物质地点及生活环境过度拥挤等[20]。
1.3 医源性因素 近年来,医源性中毒的发生率急剧上升,主要见于超剂量使用临床常用药物和滥用药物。医源性中毒多见于乡村基层医院及个体小诊所,一方面是由于缺乏专业儿科医生,对儿科用药特点和剂量缺乏经验;另一方面是由于基层医生盲目追求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21-22]。医源性中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不能指导家长正确使用药物;②对药物正确使用剂量和副作用没有充分认识;③选择药物种类或给药途径错误,不了解药物配伍禁忌;④就诊记录书写不完整、不清楚,导致短时间内重复使用同种药物而致药物过量;⑤少数医院药房或药店人员粗心,写错用药剂量;⑥还有部分医务人员对用药过程中已经出现中毒症状患儿的体征不了解,未能及时停药,从而造成严重后果。医源性中毒已成为儿童急性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1.4 社会因素 在发达国家,儿童中毒有完善的网络监测,可以准确的反映儿童中毒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预后和经济负担等信息,并对中毒做出及时、迅速的干预[23]。在立法方面,很多发达国家已颁布了毒物预防包装法,明显减少了意外中毒的发生。而在我国,目前仍没有完善的中毒监测系统,也没有针对药物或毒物的包装法规,很多药物依然随便用纸袋分装,盛放液体药物的瓶子也没有相应的安全瓶盖,对农药管理不严,这些都增加了儿童中毒发生的几率;没有完善的中毒急救网络,对儿童中毒这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缺少快速反应能力。另外,药品市场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处方药和毒麻药存在违法流通现象,也是导致儿童急性中毒的一个危险因素。
2 预防
儿童急性中毒常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而儿童急性中毒是一种可以预防的伤害,因此,其预防机制在避免儿童急性中毒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2.1 儿童因素 加强监护人的监管力度,将药品及毒品尽量放在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日常教育儿童不随便捡食食物,更不可随便采食野生植物。对于学龄期及青春期儿童,要培养健康的心理性格,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出现身心问题后,要密切关注其行为举止,及时发现其自杀迹象,避免不良结局的发生。对于需要服药治疗的患儿,家长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加大药量或增加服药种类。学校及托幼机构定期向儿童讲解预防中毒的相关知识。
2.2 家庭因素 研究显示,80%以上的儿童中毒发生在家中,故防止儿童在家中误服应作为预防工作的重点[24]。在城市,提高家长安全意识,让其妥善保管家中常备药品,不要将化学制剂等装入饮料瓶中,过期药品应及时处理。在农村,着力普及农药正确使用及储存相关知识,严禁农药与食物放在一起,盛放农药的器皿不可随意丢置;加强烈性农药管理,采取有力的立法干预措施。冬天洗澡及取暖时,房屋应注意通风换气,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家长在喂食儿童药物时,要严格遵从医嘱,不能自行加量。
2.3 医源性因素 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的培训,使其正确掌握儿童常用药剂量,强化对其监督管理,杜绝滥用药物及超剂量用药。临床除严格掌握儿童药物剂量外,还应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并加强安全用药教育。同时,儿科医务人员开具药方后,司药人员应仔细核对药量和剂型,并耐心向家长介绍服药方法。
2.4 社会因素 研究显示,政策干预对于预防儿童急性中毒的效果显著[25]。卫生主管部门应规范管理处方药、毒麻药,严格查处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有毒药品。加强对药品及日用品等包装管理,采用儿童无法开启的安全瓶盖、外包装上应印有显著的警示标志等措施预防儿童中毒。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安全包装的发明对减少儿童中毒的发生具有重大贡献[26]。
2.5 其他 在发达国家,急性中毒和临床毒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如美国国家中毒数据系统(NPDS),该数据库系统为早期发现毒物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27-28]。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国内对于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的研究仅局限于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医院急性中毒病例或突发性群体中毒事件等。而在没有设立中毒控制中心和咨询中心的地区,对中毒的发生率了解甚少。国家应在相关方面给予进一步关注,建立伤害预防控制中心,完善中毒监测网络。
3 小结
儿童有其自身特殊性,缺乏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属于易发生中毒的高危人群[29-30]。我们应根据儿童急性中毒的发生特点,做好各项应急措施,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对急性中毒的救治水平,更重要的是应普及急性中毒的预防知识,做到防患于未然,减少儿童急性中毒的发生,才是保护儿童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