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釉瓷的制作工艺
2018-01-20张培王洁珺
张培++王洁珺
摘 要:瓷,源于瓷土,溶于水火,塑于人工,成于天意。陶瓷是科学与艺术的产物,将大自然赐予的泥土幻化成了新的物质。水土的结合,瓷泥的风干,窑火的炼制。通过多达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呈现出完美的瓷器。千年的瓷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及历史名片,有力的传递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文化和如有天成的手工技艺。
关键词:郎窑红;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023-01
一、瓷土的品質决定陶瓷的品质
没有好的瓷土便没有精美的瓷器。倘若问起好的瓷土在哪,首屈一指的便是在景德镇的高岭土。而上好的颜色釉瓷的瓷土应该如何选择呢?先从品相上来看,可制作出好的颜色釉瓷的瓷土色白质软,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丝状光泽。其次从化学成分上来分析,好的瓷土中含有各种化学元素,如铁、钛、钙、镁、铝、等,其中铝的含量越高越好。而烧制郎窑红瓷器对瓷土的要求更高,白度要大于94,纯度要极高。
二、瓷土成形的工序,即拉坯环节
匠人的技艺与瓷土的融合使瓷器呈现各种精美的器形。拉坯师傅技艺是否高超体现在对泥团力度的掌握和造型的变化。拉坯前,泥料含水量需低于百分之二十五否则不能成型。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通过拉坯师傅的巧手拉出一个个精美的泥坯。对于一些造型复杂的器具,无法一次成形。
三、坯成形后细化修形整坯,即利坯
利坯是指泥坯半干时通过利坯匠人手中的工具用刀休整,使器表面光洁厚薄均匀。利坯是修整器型的关键步骤,利坯这一道工序决定了瓷器最终的形状。 利坯匠人需要通过数十年的学习练就手感才能利出好坯。
四、与瓷器紧密相关的工序:配釉(以郎窑红釉为例)
颜色釉瓷是景德镇传统煅烧的珍品,其釉色被誉为人造宝石。瓷上釉色源于商代陶器,首创于汉末晋初。不同朝代的瓷器受当时社会的影响也呈现出特别的痕迹。釉器中让人耳熟能详的某过于唐代的唐三彩和元代的青花瓷。唐三彩是用黄、褐、绿三种釉色组成的,青花瓷釉的釉是没有颜色的,青花是用苏麻离青的染料在上面绘制而成的。釉料是一种硅酸盐,陶瓷上所用的釉一般以石英、长土、高岭土为原料,不同的釉料配方是不一样的。景德镇的陶瓷行业,制瓷工艺中釉料的配方是绝不外泄的。并且配方全凭配釉人的经验和运气。由于红釉的烧造条件十分苛刻,宋代仅有少量红釉瓷器。正是由于数量的稀少使得红釉瓷器在当时的社会中更显得珍贵。这时的红釉瓷不仅仅是一个器皿,更彰显了身份与地位。也促使了匠人对其狂热的研究。到了元代就能煅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红釉,到明早期就能烧制出比较好的红釉瓷器了。为后来红釉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明代中期这种烧制技术就已经失传了。直至清代康熙朝,康熙皇帝非常喜欢红釉制成的瓷器。由于釉料的失传导致红釉瓷器在当时已经无法烧制出来,便派江西巡抚到景德镇主持御窑场工作。本意是让其烧制祭红,但这位巡抚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烧制出祭红,反而研究出了别具一格的红釉瓷器,人们便把这种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名郎窑红。由于其釉,色莹红艳深得当时人们的喜爱便逐渐成为了红釉瓷器中的经典代表。颜色釉瓷器釉色种类繁多是由于各种氧化金属在高温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形成的釉色也不一样。以铁为着色剂的釉烧制后呈青色,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以铜为着色剂的则为红釉。通体一色者称为单色釉,多色相间者称为花釉。而郎窑红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烧成的单色红釉。郎窑红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这是施釉方法不同所导致的,施釉有蘸釉、荡釉、浇釉、刷釉、洒釉、轮釉等七种方法。釉料在高温下融化,由上往下流淌,使瓷器口呈现白边,瓷器底部釉料浓厚。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烧制温度的原因,郎窑红瓷器烧制出来并不是鲜艳的红色,而是绿色,这就是窑变。窑变是不可控的。
五、瓷器能否成器,极品与残品的关键在于煅烧
煅烧先预热,然后上火便等待煅烧的过程。在烧制郎窑的过程中,不仅要时刻观火测温,还需要借东风。一天最好的抽力的时候便是在子时后期,在这个时间段大开窑门。郎窑红需要经过窑内极高的温度一次烧成。温度高,颜色鲜亮,流淌感强。温度低,颜色稳重,釉色均匀。柴烧窑一般用松木烧制,而柴烧的瓷器表面像玉一样质感便是松木烧之后再在器表面上留下的松油。这是一种人造天成的产物,人们可以控制釉料的配比,却不能保证烧制的温度、气氛。传统的烧窑需要把泥坯放入匣钵,一方面是为了阻挡松柴燃烧的灰尘,另一方面是为了使泥坯受热均匀。好的郎窑红颜色鲜艳,开片有牛毛纹,釉色光泽度高,有流淌感。
六、结语
现如今的老手工瓷匠人都希望把经验与技艺流传下去,以往传内不传外的秘密也不再是传统。为了让景德镇的瓷器发展的更好,新一代的瓷匠人和老的瓷匠人都在不断地努力。每一个制瓷人用毕生精湛的技艺诠释着这些倾注了他们毕生心血的瓷器。陶瓷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创新,依旧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