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顶层设计已经成型
2018-01-20管宏业
管宏业
密集出台的产业新政和法规调整,—方面透露出政策制定者对行业前景看得更加清晰,另—方面也显示出中国汽车由大做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剧烈动荡中的国内汽车业,政府的主导和意志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无论是新能源车采用何种技术路线,或是自动驾驶需要怎样的基础配套,还是车联网采用哪种标准规范,都需要国家力量来推动。也因此,过去六个月时间里,新的政策、法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中国汽车正式步入战略转型期。
4月6日,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印发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首次明确了“力争经过十年持续努力,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的目标,并选取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评论人士认为,新版《规划》对于汽车业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也为自主品牌做大做强开启了一扇新窗口。
5月25日,商务部表示,正在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拟放开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电池等领域外资股比限制,新目录将于近期公布实施。新《目录》包含两个重要信息:一、汽车合资股比放开已成定局;二、股比放开的时间比人们预期快许多。自1994年以来,中国汽车业一直坚持着“外方股比不能大于50%”以及“外商在华整车合资企业不能超过2家”两道“红线”,随着“红线”突破,汽车产业势必出现大的震动。
新的变局已经拉开序幕。7月1日起,新版《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新《办法》打破了品牌授权为核心的4S经销店模式,实行授权和非授权两种模式并行,同时取消了区域销售限制。很显然,新《办法》意在构建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多种模式经营特别是汽车电商打开了方便之门。
随着汽车业与外围产业的融合、跨界更加频繁,相关政策、标准的调整也更加急迫。继《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汽车销售管理办法》之后,6月12日,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
新《意见》最大的看点在于做加法和做减法。一方面是做减法,严控新增传统燃油汽车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和僵尸企业;另一方面是做加法,规范新能源车企投资项目条件,支持社会资本和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领域,引导现有传统燃油汽车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不到半年时间里,随着一系列重磅调整、意见指南密集出炉,一方面显示出政策制定者对行业前景看得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汽车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目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期,我国汽车产业也面临重大变化,同样进入转型升级期。”前不久,工信部部长苗圩在谈到制定《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表示。当然,如此密集的政策调整,除了应对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外,也显示出政策制定者期待汽车业由大做强的急迫性。
不同于以往的是,正是因为认识到汽车产业处于转型升级期,新的一系列政策规划里,不再从总量和产量角度出发,而是立足整个汽车产业,对行业发展进行部署,贯彻由大做强的思路。从核心要义来看,《规划》也好,《意见》也罢,其目标都是要做大做强中国品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从路线规划来看,突出显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重要性,将二者作为突破口,意在以點带面,推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
在2017年这个时间点密集出台汽车新规新政,其意义不仅在于汽车业,更是切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成功落地的重要保障。前不久,新华社发表辛识平的署名文章《突围破局!习近平重新定义了中国制造》。文章谈到,当今世界,许多事物的定义正在重新书写。当世人重新打量中国的时候,中国制造的形象正在悄然改变。
无论是网络上为人津津乐道的“中国新四大发明”,还是以华为、格力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它们正在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一种高品质、高附加值中国制造的时代趋势。
展望未来,在由制造大国转身为制造强国的进程里,在全球价值链向上攀升的磨砺中,有理由相信,在强烈的国家主导和意志推动下,经历此番顶层设计后中国汽车,有能力成为最拿得出手的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