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

2018-01-20李丽娜

魅力中国 2017年52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

李丽娜

摘要:文章分析了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根据,论述了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产生的历史演进过程。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时代背景;理论根据;历史演进过程

一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产生的理论根据和历史条件

(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我国固守传统体制,大搞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之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正在发生着令人瞩目的变化,距离大陆不远的亚洲“四小龙”正迅速崛起,向新兴工业化迈进;隔海相望的日本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经历着新技术革命的洗礼,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代”;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正处于二战后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正处在十字路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只有改革,才是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唯一选择。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现在再不进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要被葬送。” 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带领全党拨乱反正,全面纠正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及时向全国人民提出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

(二)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产生的理论根据

1.马克思恩格斯的改革观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里说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革命的必然联系。

2.列宁、斯大林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国家的短短几年实践中,对国家政治体制问题也曾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复杂过程。在建立苏维埃政权初期,形成了与当时“战时共产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对扭转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起到了积极作用。

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在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近3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使苏联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革,某些方面的弊端进一步强化了。斯大林曾提出过反对官僚主义,他重申了列宁关于党政分工、发扬党内民主、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群关系等思想,对政治体制中的很多弊端也反对过,但许多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3.毛泽东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有过独立的思考和实践,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经验。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和同时期的一些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积极探索。他在《论十大关系》中就中央和地方关系指出:“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

毛泽东的这些正确认识是很宝贵的,但在实践中,对如何有效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毛泽东提出的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对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

(一)理论发端阶段(1978年12月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0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经过长期以来的阶级斗争特别是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我国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农业生产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政治民主被糟蹋殆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遭到破坏,我党同时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正如美国学者麦克法夸尔所说:危机来自多方面:人们工作不积极,党的权威被削弱,权贵们搞特权遭人民瞥限,供应匾乏又怨声载道,青少年犯罪不断上升和其他紧迫问题。这样的背景下,随着毛泽东的逝世及其极左路线追随者的覆灭,在“文革”中长期受到迫害而又重新复出的许多革命老干部,深切感到必须拨乱反正,必须尽早恢复应有政治秩序,特别是宪法和相关的政治制度。通过反思国家的历史,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极力批判文化大革命那种乱批人、乱斗人、乱抓人的思想,他们深刻认识到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思考我国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着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在1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被确立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也就是说,它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轮廓构建阶段(1980年底——1987年党的十三大的召开)

从总体上看,20世纪80年代前期全党的注意力主要放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政治体制改革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一时期,社会下层尤其是青年学生和其他知识分子开始探讨政治体制改革。虽然这从表面上是哲学层面上的问题,但是知识分子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挖掘人道主义的因素,以此来启蒙社会,呼唤中国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来,使整个社会焕发出生机活力。

十三大政治报告第五部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一开始就讲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改革内容——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善政府工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七个方面。十三大政治报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构建了轮廓,勾画了蓝图。

(三)理论完善阶段(1988年下半年,特别是1989年“六、四事件”—90年代初期)

从1988年下半年开始,制止“动乱”等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政治运动或“不叫运动”的运动相继发生,特别是在1989年“六、四事件”的发生,使中央领导层开始对政治体制改革采取了竭力回避的态度。而随着权贵阶层和既得利益阶层的逐渐形成,他们对涉及权力和利益调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抵触和抵制越来越“自觉”,逐渐由“自在”走向“自为”。

综上所述,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逐步完善起来的。这一重要思想既有着内在的连续性,也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对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把握。endprint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
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新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钢琴作品的思政融合
生态时代背景下我国绿色农产品转型升级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能产品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华丽追梦者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时代背景:“药引”还是“药量”
时代背景下国产电影的平民美学
文化外交的时代背景与应用价值
泰国恐怖电影兴起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