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2018-01-20马成荣
马成荣
(甘肃省康乐县人民医院,甘肃 临夏 731500)
0 引言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的损伤,由于老年人身体老化并伴有糖尿病、心脏病、压疮、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等多种基础性疾病,给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1]。目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一种简便快捷的置换术被广泛应用到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本次研究侧重分析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4年至2017年收治的8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其中,男性49例、女性37例;年龄大约在75~90岁,平均(82.12±2.12)岁。
1.2 方法
术前准备,提前检查患者的基础性疾病,并对患者的寿命进行预测,检查患者的软骨情况,同时,将术中所需用的工具,比如全髋假体、半髋架体、吸引器、骨水泥、电刀等进行调试[2]。骨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中控制人员流动,保持手术室内无菌状态。指导患者呈侧卧姿势,在全麻情况下进行气管插管,采用多导联全自动动态心电图检测,铺无菌巾进行消毒,在患者的髋关节后外侧做一个切口,将转子间骨折部位暴露出来,取出股骨头,修整骨折远端,将假体和引流管安置好,置入骨水泥,将假体插入骨折远端,完成固定,复位假体。根据不同患者的固定情况可增加克氏针加固。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以及Harris评分。其中Harris评分以显效(70~100分)、有效(50~70分)、无效(50分以下)三个指标作为衡量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折愈合情况
术后,对所有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进行检查,临床检查出72例骨折愈合优秀,其优秀率为83.72%;X线检查出69例骨折愈合优秀,其优秀率为80.23%;临床检查与X线检查出的优秀率无较大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说明其固定方法效果明显。
表1 患者骨折愈合情况(n, %)
2.2 住院时间、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情况及Harris评分情况
所有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4.5±4.5)d、手术时长为(52.4±8.6)min、术中出血量为(204.6±48.6)mL。Harris评分:显效20例(23.26%)、有效54例(62.79%)、无效12例(13.95%)、其总有效率为86.05%。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导致的,其一般临床表现为肿胀、疼痛、淤血斑、压痛、下肢缩短外旋以及下肢活动受限等。针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予以合并症治疗,先给患者X线拍片进行全面检查,对老年人内科疾病予以有效治疗,达到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的目的[3-4]。
由于高龄患者一般都伴有骨质疏松症,其股骨转子间骨折极为不稳定,从而加大了骨折复位固定难度,在临床治疗上一般采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骨水泥是一种专用于骨科手术的骨粘固体剂。骨水泥偶尔会出现发生骨髓腔内高压,从而引起血管栓塞。但随着置换技术的不断改进,在进行骨水泥填充时放置减压管,可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5]。此外,还可在骨水泥中加入骨粒,骨粒吸收后可使骨组织与骨水泥慢慢融合,起到长效固定的效果。本次研究资料显示,临床检查的骨折愈合优秀率(83.72%)与X线检查的骨折愈合优秀率(80.23%)无较大差异(P>0.05),说明其固定方法效果明显。本研究说明通过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能有效降低术中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综上所述,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能有效降低术中并发症发生,减少术中出血量,其固定效果好,有助于患者术后行走功能恢复,帮助患者快速进入早期功能训练,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1] 刘景一.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首次治疗失败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17(5):455-457.
[2] 李博.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16,32(6):527-532.
[3] 王晓明.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临床回顾性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8):49-50.
[4] 严超.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和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观察[J].骨科,2016,7(4):243-247.
[5] 成世高.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52):8373-8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