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路径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8-01-20王红
王 红
(丹东市中心血站机采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输血是临床救治中一种重要的操作,由输血导致的疾病使输血安全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护理人员是输血治疗操作中的具体执行者,对输血质量的保证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有研究显示,约有60%的护理人员对相关的输血知识了解不够,且输血操作存在不当,输血操作随意、盲目较为普遍,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的输血操作流程对保证输血安全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输血路径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效果,以期为临床输血的护理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需行输血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8~60岁,平均(38.84±4.42)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8~60岁,平均(38.86±4.41)岁。经统计学分析,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基线资料相比,统计结果无差异,均有P>0.05,均衡可比。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输血指征,且均是临床输血适应证。
1.2 方法:对照组根据常规输血流程进行输血操作,观察组根据输血路径进行输血操作,具体如下:①成立输血路径护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输血知识培训,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输血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输血治疗的重要性以及输血治疗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等,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让患者及其家属权衡利弊然后在输血协议书上签字。同时告知患者输血路径的内容,让患者提前做好准备工作。②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备齐输血所需器械及物品,填写输血申请单后,对输血单进行检查,并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取血,标记好血液标本后送至输血处并进行登记。在输血处取血,并由双方进行检查,检查完毕后双方均签名。输血所需血液制品请勿久置于室温下。输血前,检查患者的一般信息及病历信息,并由双方签名。在输血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输血完成后由护理人员妥善保存患者的血袋、病历等相关资料。
1.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输血差错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输血差错调查表参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涉及,差错是指在医疗工作中,由于粗心大意、责任心不强,不按操作规程、规章制度办事,导致的一般性失误,导致医疗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但是对患者未造成不良后果,经及时纠正后未酿成医疗事故。患者满意度主要针对输血前准备、输血中操作以及输血后处理三个方面进行设计,总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4分,总分为100分,<90分为不满意,≥90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的数据处理及数据统计均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采用t检验比较计量资料(±s)组间的差别,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百分数)组间的差别,P<0.05表示统计结果有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的输血差错率为0.00%,对照组的输血差错率为7.5%(3/40),经χ2检验,观察组的输血差错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00%(38/40),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5.00%(34/40),经χ2检验,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输血是临床救治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有研究显示,输血操作不规范是当前输血治疗的通病。而输血路径的实施,有利于优化临床输血的操作流程,并能提高护理人员对输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输血护理技术水平。输血路径贯穿于输血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患者血液标本的送检、输注血液的领取及保存、血液输注前的核对、输血过程的监测、输血反应的应对、输血记录单的书写、血袋的回收等,有效保证了输血的安全性[1]。同时输血路径中,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在输血前向患者解释血液标本时无污染的、无溶血的血液,输血前、输血过程中、输血后多次核对。此外,部分患者对于输血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及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同时告知患者在血液输注期间严格按照先快后慢原则,不可随意调节血液输注的滴数。输血结束后,注意书写输血记录单[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输血差错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临床输血中根据输血路径进行输血操作,能有效避免输血差错的发生,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输血路径的建立是为了使输血操作更程序化、更规范化。同时在输血路径中,加大对护理人员的输血知识培训,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输血技术水平,进一步降低了输血的盲目性,同时加大对输血不良反应应对措施的培训,有效保证了输血的安全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