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患肌运动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分析

2018-01-20李豫阳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3期
关键词:面瘫病程疗程

李豫阳

(丹东市公安医院中医科,辽宁 丹东 118000)

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表现为眼口歪斜,起病急,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传统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是针刺治疗,但治疗效果尽不如人意。本文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患肌运动疗法,研究其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研究,时间为

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为15~70岁,平均年龄为(35.77±14.68)岁,病程为1~8 d,平均病程为(3.65±1.44)d;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为16~72岁,平均年龄为(36.20±14.91)岁,病程为1~7 d,平均病程为(3.94±1.53)d。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选择主穴位,包括足三里、地仓、阳白、四白、夹车、合谷以及翳风。可以加入风池治疗风寒;加入曲池治疗风热;加入攒竹治疗抬眉困难;加入迎香治疗鼻唇沟浅。留针20 min左右即可,每天治疗1次。

1.2.2 观察组[1]: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运动疗法。在留针期间指导患者训练患肌功能,针对病情进行微笑、抬眉、闭眼、噘嘴等训练活动。加强对肌力较弱部位的训练,如果患者的肌力较好,可以单独实施患肌的肌力训练,尽可能大的动作幅度,保持动作3 s,每日训练1次。

1.3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为4个等级[2]。痊愈:患者的面瘫症状完全消失,面部表情功能完全改善;显效:患者的面瘫症状有了显著的改善,面部肌肉功能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的面瘫症状有了一定的改善,面部肌肉活动时嘴角会微斜,额头纹和鼻唇沟仍然明显;无效:患者的面瘫症状没有任何改善,甚至加重。痊愈率=痊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病程、年龄等计数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时,表明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3个疗程后的治疗效果对比: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有例27痊愈、2例显效、1例有效、0例无效,痊愈率为90.00%,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中有例20痊愈、5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痊愈率为66.67%,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痊愈率显著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各疗程的痊愈情况对比:观察组27例痊愈的患者中,经过第1、2、3疗程的痊愈例数分别为6、10、11例,对照组20例痊愈的患者中,经过第1、2、3疗程的痊愈例数分别为2、3、15例,两组经过第1疗程和第2疗程的治疗后痊愈例数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经过第3疗程的治疗后痊愈例数比较,对照组显著优于观察组(P<0.05)。

3 讨 论

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原因是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寒或风热入侵后,造成了经气阻滞、经脉不调,进而导致了发病。在患者发病的急性期给予早期针刺治疗,通过对面神经进行良性的刺激,引发受压神经的兴奋,从而增强了肌纤维的收缩,能够加快新陈代谢速度,促进面部神经的恢复[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别不大,但是观察组的痊愈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疗程相对要短。说明在周围性面瘫接受针刺治疗的过程中,配合患肌运动疗法,与单纯的针刺治疗相比,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且疗程较短,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面瘫病程疗程
鼻负压置换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病程及病情的影响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治前列腺增生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纤维连接蛋白联合基因分型检测在预测乙肝进展、病程及转归中的作用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