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
2018-01-20富秀英
富秀英
(辽宁省本溪市本钢胸科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比较常见的疾病,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每年都有增多,其也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的主要因素,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两个主要精神障碍为焦虑及抑郁,加之其临床发病病程很长且发病较慢,则会给患者造成负面的心理因素,进而导致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以下对认知行为干预办法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中抽取4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1例患者,在研究过程中,有2例患者由于死亡未能完成随访,脱落率为4.7%,两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0例,平均年龄(62.19±3.31)岁,B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8例,平均年龄(63.56±2.8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焦虑抑郁评分以及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焦虑以及抑郁评分>50分;患者头脑清晰,未发现任何相关的精神疾病史;患者对病情全部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焦虑以及抑郁评分低于50分;患者表达意识不清、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合并有慢性疾病的患者。
1.4 方法:B组患者接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规治疗办法及护理,A组则在B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加强认知行为干预,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和患者保持较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使用较为亲切的表达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逐渐对患者进行了解,在交谈中多给予患者肯定和赞美的语言[1],并根据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给予讲解,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根据患者情况定出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正确引导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每天进行静卧床上并完成3次呼吸锻炼,每次半小时左右即可,同时,询问患者喜好,并帮助患者完成相应的有氧运动,以此来调节患者的紧张情绪,从而拥有良好的心情;此外,还要将疾病的发展情况和预防措施以及疾病的高危诱发因素告知给患者及其家属,并指导其正确的排痰办法;护理干预完成后,保持每个月对患者随访1次,随访时对患者的病情及行为方式进行有效的指导,对患者情况进行测评分析,分析时应参考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圣乔治呼吸问卷。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干预前B组SAS、SDS评分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A组SAS评分为(45.40±3.437)分、、SDS评分为(42.79±2.263)分,B组SAS评分为(57.84±3.316)分、SDS评分为(57.14±2.867)分,与干预前相比,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A组干预后症状、活动、影响、总分分别为(60.84±1.603)分、(58.51±1.518)分、(47.16±1.067)分、(57.65±0.897)分,B组干预后症状、活动、影响、总分分别为(56.12±1.384)分,(54.33±1.614)分,(45.07±1.203)分,(55.16±1.111)分,A组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通常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与咳痰且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其会进一步转化成肺心病以及呼吸衰竭,也是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的诱发因素,同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两个主要精神障碍为焦虑及抑郁;所谓认知,就是某人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与看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对患者思维的有效转变,把患者的消极思想和不良情绪进行有效转变及正确引导,相关资料指出生活质量是评价生活好坏的一个概念,生活质量所指的就是患者生活的好坏与否,其是以生活水平为基础的,它所拥有的内涵较为广泛,其比较侧重于人的精神文化与需求满足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焦虑和抑郁两种[2],患者的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越严重,则其生活质量就会较差,所以,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而言,给予认知行为干预是很有必要的,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A、B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都表现为中度水平;而在进行干预后,A、B两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水平有明显降低,A组的焦虑及抑郁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B组患者接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规治疗办法及护理,A组则在B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加强认知行为干预,治疗6个月后,A组SAS评分为(45.40±3.437)分、SDS评分为(42.79±2.263)分,B组SAS评分为(57.84±3.316)分、SDS评分为(57.14±2.867)分,与干预前相比,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数据可以说明,认知行为干预可以很好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进行改善,究其原因,认知行为干预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其目的及方法都对患者的主体地位较为重视,因此,患者会出现一定的自主感,患者会从认知改变转变为行为改变,对患者的依从性有所提升[3],进而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干预后的定期随访,可以使患者感到自身的重要性,感到自己是被关心和关注的,此时,会增加患者的积极性,以上研究结果显示,认知行为干预后,A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总分为(57.65±0.897)分,B组的生活质量的总分为(55.16±1.111)分,A组症状、活动、影响、总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数据足以证实,通过认知行为干预,能够对患者焦虑以及抑郁情绪有所控制,可以从根本上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进而使的生活质量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