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探索
2018-01-20丁国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
文│丁国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是要考虑的关键问题。笔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畜牧业发展实际,对昌吉市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基本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昌吉市畜禽存栏85.74万头(只),出栏189.49万头(只),饲养总量275.23万头(只)。其中,牛出栏13.02万头、羊出栏116.39万只、生猪出栏58.88万头、家禽出栏1528.76万羽。肉、奶、蛋产量分别为11.6万吨、22.55万吨、1.09万吨。
1.养殖方式。昌吉市以高标准养殖场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截至2017年年底,昌吉市有年存栏200头以上奶牛规模场9个、出栏2000只以上肉羊规模场16个、出栏1000头以上肉牛规模场10个、出栏1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场17个、出栏10000羽以上家禽规模场8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5个、自治区级示范场9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已成为昌吉市养殖业的主流模式。
2.产业化发展。一是奶产业。昌吉市依托娃哈哈、麦趣尔两大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周边的7家乳品企业,突出发展奶产业,建成标准化奶站9家、机械化挤奶厅21个。全市奶牛存栏5.3万头(其中优质荷斯坦奶牛存栏3.2万头),平均单产7.5吨,日上市鲜奶300吨,成为全疆重要的奶源基地。二是肉产业。在市场的拉动下,全市商品畜数量发展到160万头(只),肉产量达到11.6万吨,外销量达到6.6万吨。三是种产业。在牛的种源建设上,扶持天山畜牧成功上市,成为我国知名的牛品种改良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之一。在羊的种源建设上,建成天山畜牧、天泰、天翔、雪羚等4家自治区级种羊场,着力打造外向型的种源供应基地。在猪的种源建设上,天康二元母猪繁育场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年生产仔猪达到6万头。在家禽的种源建设上,建成泰昆、三原等6家种鸡场,目前种鸡存栏37万套,年产鸡苗3700万只。截至2017年年底,昌吉市羊的良种率达到60%以上,牛的良种率达到80%,生猪、家禽的良种率达到98%以上。
二、发展优势
1.畜产品消费市场潜力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昌吉市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逐年增加,城市居民畜产品消费模式不断升级,优质安全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加上距离首府乌鲁木齐较近,畜产品消费需求将继续刚性增长,将进一步带动畜牧业的发展。
2.生产优势明显。一是品种优势。全市有泰昆、鸡乐乐等6家种鸡场,天山畜牧奶牛良种繁育中心、天泰种羊场、天康原种猪场等种源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牛、羊、猪、禽良种繁育体系。二是技术优势。形成了完善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草原保护与建设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高,科技含量逐年提高,目前畜禽个体生产能力和总体生产水平居于全疆前列。
3.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中央及内地援建省对新疆的援建力度持续加大,为昌吉市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区外资本、工商业资本投向昌吉市畜牧业和相关服务领域的比重将呈上升趋势。政府将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纳国际、国内资本进入昌吉市。这不仅有助于解决畜牧业投入不足的问题,还可引进区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今后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问题分析
1.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奶产业和生猪产业受市场影响较大。奶产业从2014年初受国际奶粉价格下跌的影响,价格下行;到2017年,大部分散养户和一些规模奶牛场退出奶牛养殖业,奶业整体发展缺乏后劲。生猪产业受国内生猪整体价格的影响,价格变化较大。
2.抵御疫病风险能力不强。虽然昌吉市连续多年未发生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但是布鲁氏菌病等非常规免疫疫病随着肉牛、肉羊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外调牛羊数量的增加,会具有一定感染风险。
四、改革的重点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争当全疆畜牧业发展的排头兵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结构调整为重点、品种改良为基础、防疫体系建设为保障,着力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提升现代畜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重点是“向着五个方向调整畜牧业结构、发展三大产业、完善五大体系”。
1.向着五个方向对畜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1)向着优质肉牛、肉羊方向调整。抢抓国家、自治区大力扶持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以西门塔尔牛、德美肉羊、萨福克肉羊为主攻方向,采取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建立优质生产母畜核心群,提高肉牛、肉羊品质。
(2)向着生态畜牧业方向调整。以畜禽养殖为中心,同时因地制宜配置其他相关产业(种植业、林业、无污染处理业等),形成高效、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形成循环发展体系,破解规模化养殖污染难题。
(3)向着乳肉兼用方向调整。在大部分奶牛场、肉牛场,以推广弗莱维赫乳肉兼用型冻精为重点,每年提供优质弗莱维赫冻精3000剂。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
(4)向着休闲畜牧业方向调整。树立“跳出畜牧看畜牧战略”意识,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挖掘畜牧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将畜牧养殖与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结合起来。
(5)向着种草养畜方向调整。鼓励和引导农牧民种植以苜蓿、青贮玉米为主的优质饲草料,为奶牛、肉羊、肉牛养殖提供保障。同时,制定补助政策,每年种植苜蓿和青贮玉米12万亩,满足牲畜对饲草的需求。
2.加快发展三大产业。
(1)奶产业。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奶产业现有发展基础,以规模场、养殖小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奶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支持新峰、朗青等管理较好的托牛所和规模场,实行整场托管的模式,托管经营暂停营运的奶牛场挤奶厅和奶站。托管企业选择合适的托管牛场后,双方签订合同,约定双方的经济目标。托管企业利用技术、人才等资源,采取统一的模块化精细管理方式,对奶牛场进行程序化管理,从而提升奶牛场生产和管理水平。
(2)肉产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家禽及生猪产业,促进肉源基地建设,全力打造无公害、绿色品牌。积极开拓疆外及国外畜产品市场,使肉产业成为农牧民的致富产业。
(3)种产业。围绕种畜禽生产体系建设,建立畜禽种业生产基地,在发挥好现有畜禽种业基地扩繁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优势畜种生产数量、提高供种能力,提高种畜禽质量,开发种业市场,提高种业经营效益。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品质优良、技术先进、供种能力强、保障有力、生产经营规范的畜禽种业生产企业和企业集团,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打造全疆乃至全国畜禽种业的名牌,高效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3.完善畜牧业五大体系建设。
(1)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市、乡(镇)、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能力、办公条件、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配套按自治区标准执行;能够承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突发疫情快速反应和紧急处置任务,具备常见动物疫病诊断、监测能力;能够开展常见病的血清学检测和常见寄生虫病的初步鉴定工作;能够指导乡镇做好动物疫病的预防、应急处置和扑灭工作。乡镇畜牧兽医站能够开展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工作,具备疫病预防、初步诊断、疫情报告和实施免疫接种能力。
(2)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坚持标本兼治、全程控制的原则,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以持续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主要任务,以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检测能力和强化制度建设为基本要求,加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畜产品、绿色畜产品、有机畜产品生产,确保畜产品消费安全。
(3)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大畜禽种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畜禽种业生产经营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着力打造新疆畜牧业优良品种繁育和供种基地。建立健全与大宗畜产品、特色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相适应的种畜禽良种繁育生产体系;建立健全畜禽种业市场运作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完善畜禽种业生产经营监督管理体系。
(4)饲草料生产体系。以改善草地生态环境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围绕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开展人工饲草料基地、草地生产力动态监测、蝗虫鼠害预测预报及应急防治体系、草地机械化与饲草料加工、草地改良工程、草原监理防火体系、草地管理体系等工程建设,巩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成果,确保人工饲草料地建设见到成效。
(5)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以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为目的,以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掌握先进畜牧兽医技能为主线,加大畜牧业科技推广和培训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和服务,提高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到2020年,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畜牧业新技术覆盖率达到60%以上、畜产品加工率达到50%;确保畜牧业产值与农牧民增收在农村经济总量中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