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尼替丁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
2018-01-20卢尚品
卢尚品
(凤城市中医院,辽宁 凤城 118000)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胃液对消化道的自我消化能力增强,黏膜自身保护能力减退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导致。合并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性溃疡并发症,有1/5~1/4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生出血,出血量多会增加休克的风险,若不及时止血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H2受体拮抗剂及质子泵抑制剂是消化性溃疡的常用治疗药物。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雷尼替丁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提供临床实践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收治的6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2例,纳入标准:①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及复合溃疡;②未合并恶性肿瘤、幽门梗阻、溃疡穿孔者;③未合并严重心肝肺肾等基础疾病者。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2~60岁,平均(38.84±2.25)岁;溃疡部位:十二指肠溃疡17例,胃溃疡9例,复合溃疡4例;出血量:<500 mL 16例,500~1000 mL 12例,>1000 mL 2例。观察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32~60岁,平均(38.86±2.28)岁;溃疡部位:十二指肠溃疡18例,胃溃疡9例,复合溃疡5例;出血量:<500 mL 15例,500~1000 mL 13例,>1000 mL 4例。经χ2检验、t检验,2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溃疡部位、出血量等一般资料相比,统计结果未显示由统计学差异,P>0.05,均衡可比。
1.2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予以输血、输液等对症及抗休克治疗,但不适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以及其他止血剂。对照组施以雷尼替丁治疗,首先予以150 mg雷尼替丁针剂加至250 mL生理盐水静滴,1次/12 h,止血24 h后改为150 mg雷尼替丁口服,每日2次。观察组施以奥美拉唑治疗,首先予以40 mg奥美拉唑针剂静推,然后以40 mg静滴,1次/12 h,止血24 h后改为20 mg奥美拉唑口服,每日2次。2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4周。
1.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平均输血量、再出血率及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判断标准:①无效:治疗后72 h后活动性出血仍未停止;②有效:治疗后72 h内出血征象停止;③显效:治疗后24 h内出血停止。再出血:治疗停止48 h后又出现黑便、呕血等出血征象。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分别以百分数及(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χ2检验、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所有数据处理及数据统计均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以P<0.05为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平均输血量分别为(328.42±24.41)mL、(202.18±12.95)mL;再出血率分别为16.67%(5/30)、3.13%(1/32);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20/30)、81.25%(26/32);经t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平均输血量明显减少,P<0.05;经χ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再出血率明显降低,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均有P<0.05。
3 讨 论
在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中,血小板的集聚过程对pH的依赖性较高,当pH为7.0时,机体的止血反应是正常的;当pH<6.8时机体的止血反应就会出现异常;当pH=6.0时,机体的血小板就会出现解聚,导致机体的凝血时间延长;当pH<5.3时,机体的血小板不能聚集;当pH<4.0时,机体的纤维蛋白血栓就会发生溶解[1]。因此提高胃内pH、抑制胃酸分泌对控制消化道出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质子泵抑制剂可对胃壁细胞内的H+-K+-ATP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同时还能抑制胃酸分泌,增加胃窦部G细胞对胃泌素的释放,从而起到保护胃黏膜屏障的作用,可有效促进溃疡的愈合,避免已形成血栓被溶解而发生再度出血[2]。雷尼替丁属于H2受体拮抗剂,可对胃壁细胞的H2受体产生拮抗作用,降低基础胃酸分泌,不能有效抑制摄入食物导致的胃酸分泌,极易出现耐药性。而奥美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的一种,可加速机体的凝血反应,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同时还会使机体的胃蛋白酶失活[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平均输血量明显减少,观察组的再出血率明显降低,总有效率明显提高,结果表明,与雷尼替丁相比,采用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平均输血量,降低再出血率,提高临床疗效。
[1] 申鸿俊.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8):145-146.
[2] 潘大义.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6):751-752.
[3] 赵中良.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7):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