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流变学指标在首发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18-01-20李广新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期
关键词:全血红细胞精神分裂症

李广新

(辽宁省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 检验科,辽宁 大连 116023)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至今病因尚不明确,青中年为高发人群,主要表现症状为知觉、情感、行为、思维等受阻或精神活动不协调。患者多意识清醒,无智力障碍,但部分患者在疾病发作过程中会损伤认知功能[1]。本病病程迁延,进展缓慢,如患者未积极进行治疗,就会加重病情;如患者积极进行治疗,则有可能恢复到健康状态或基本痊愈的状态。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时点患病率为1‰~11‰;估计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约为3.8‰~8.4‰。我国精神分裂症发病率也在不断呈上升趋势,且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目前,临床上自从血液流变学应用于精神分裂症以来,已有诸多关于精神分裂症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报道,但临床医学对于其结果颇具争议[1]。为探讨血液流变学在首发精神病分裂症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本文作者以多年精神病学经历为基础,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凝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沉降率等7个血液流变学指标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初次来我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且均为初诊,未有服用抗精神类药物史,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肾病、肿瘤、肝病及有血液系统疾病、传染病或其他精神疾病,且不嗜烟酒,近两周内未有感冒、感染、发热、受伤或过敏的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1~54岁,平均(39.5±8.7)岁;同时,再选取同一期间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20~57岁,平均(38.2±8.0)岁。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相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入院3 d内,于清晨6:00~7:00,对所有研究对象静脉采血5 mL,肝素抗凝,通过全自动血液流变仪、试剂、校准液(检测设备由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LBY-N6Compact)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所有操作严格按照操作程序(SOP)在2 h内进行并完成,同时检测质控,以保证测定结果在质控标准范围内。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凝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沉降率等7个血液流变学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分别为全血低切黏度(10.98±2.76)mPa·s、全血高切黏度(5.58±0.71)mPa·s、血浆黏度(2.38±0.31)mPa·s、红细胞凝集指数(2.37±0.98)、红细胞变形指数(0.68±0.03)、红细胞比积(51.84±6.29)%、红细胞沉降率(8.57±5.39)mm/h;对照组健康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分别为全血低切黏度(8.19±1.61)mPa·s、全血高切黏度(4.62±0.48)mPa·s、血浆黏度(1.41±0.28)mPa·s、红细胞凝集指数(1.86±0.59)、红细胞变形指数(0.57±0.04)、红细胞比积(41.09±4.44)%、红细胞沉降率(6.18±3.17)mm/h。与对照组健康者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为重性精神病,目前病因未明,多于青中年缓慢或亚急发病,临床以症状复杂的综合征为表现,具体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受碍或精神活动不协调。本病病程迁延,且反复发作,并不断加重或恶化,最终彻底损害部分患者,使其失去自理能力;当然也有少部分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的状态[3]。

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始于1951年,是主要研究血液宏观流动性质,人和动物体内血液流动和细胞变形,以及血液与血管、心脏之间相互作用,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4]。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范围极为广泛。以研究血液流动性、血液有形成分等为主的临床血液流变学(又称医学血液流变学),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重大意义和帮助。血液流变学包括全血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沉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等10多项指标,主要是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黏度的变化[5]。

1981年,Dintenfass提出精神血液流变学,主要针对患有慢性焦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官能症、心身疾病性疼痛等的人群。在国外医学界,已有医学家认为精神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与情绪的应激状态相关,这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其主要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受碍。一旦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就容易激活机体凝血系统,使血小板凝集,加重高黏滞血症;并混乱内分泌系统,损耗、破坏保持稳态应变的功能,引发代谢综合征,增加血浆黏度值。以上这些都表明,精神分裂症与血液流变学有关。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凝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沉降率等7个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一定程度血流变化的异常改变。

综上所述,首发精神分裂症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能够为临床医学提供一定参考,并积极推动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水平不断发展;也提醒医护人员在临床上注意多检测、监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及早治疗,以防患者病情加重,进而对患者造成不可逆转的终身伤害,降低患者的精神分裂症复发概率,让患者能够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快速恢复至痊愈或基本痊愈的状态。

[1] 张捷,许琦,何军.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J].贵州医药,2011,35(6):540.

[2] 刘宪芝,朱金成.精神分裂症血液流变学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2(18):179.

[3] 王新,周爱华,王立阳.血液流变学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河北医药,2012,34(6):861-862.

[4] 刘艳,龙云玲,高智贤.血液流变学在精神科临床的应用[J].医学信息旬刊,2010,23(8):2764-2765.

[5] 李宝琴,康琼英,贺信祥,等.首发精神分裂症与多次发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J].河北医药,2006,28(7):591-591.

猜你喜欢

全血红细胞精神分裂症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MAP红细胞保存液与生理盐水混悬洗涤红细胞的临床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