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对于食管癌根治性放疗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2018-01-20苑克红刘华荣
苑克红 刘华荣
(山东省莒县人民医院,山东 莒县 276500)
据有关研究表明,全球每年有30万~32万人死于食管癌,可见食管癌发病率与致死率之高[1]。该疾病常伴有持续性胸痛、急性食管炎等并发症,食管癌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数据显示男性患者要较女性患者多。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优质护理对于食管癌根治性放疗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重点筛选我院放疗科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86例行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患者,盲选 43例为对照组,余下43例为优质组。对照组患者性别比例:28(男)/15(女),年龄在44~74岁,年龄均值(54.69±5.7)岁,优质组患者性别比例:27(男)/16(女),年龄在45~75岁,年龄均值(55.44±5.1)岁。入选患者均经增强RMT和CT检查与病理性分析确诊为食管癌,患者意识清楚且同意参与此次研究。两组患者的基础性资料无突出性差异等(P>0.05),可作比较研究。
1.2 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住院护理服务,做好病区及各个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时走访病房,了解患者是否出现不适症状等。
给予优质组患者优质护理服务,由护士长负责组织制定优质护理具体项目,指派责任护士负责实施,组成一个优质护理小组。①护理人员主动了解患者的家庭生活情况、饮食习惯、食管癌病史、不良症状等情况,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治疗前需做哪些检查以及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工作,还可向患者宣导饮食健康、根治性放疗、用药等方面知识。②护理人员要明确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提示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可减轻并发症症状。③为减轻根治性放疗过程中对食道的损害,可于放疗前15 min提供90~120 g酸奶给患者饮用,放疗后患者要多喝温开水,若患者觉得口中寡淡,温开水难以下咽,可给予新鲜果汁,饮食要少量多餐,以流质食品为主,餐后再饮用温开水以清洁食道,预防食道感染[2]。④根治性放疗除了会影响味觉之外,还会出现咽喉疼痛,此时可给予患者雾化治疗。⑤如何有效缓解患者在根治性放疗过程中的焦虑、失落、绝望等情绪是提高患者放疗依从性的一大关键。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劝导情绪低落、抑郁的患者,每天都让患者看到医护人员的微笑,让患者从医护人员的真诚问候中感受到更多的关怀,促使患者更加积极主动配合放疗。
1.3 评价指标:放疗科室自行设计食管癌治疗依从性评价量表,指标由遵医嘱服药、合理饮食、自我管理、并发症预防认知及治疗情绪五项指标构成。每项指标分值为20,满分100分,分值与治疗依从性成正比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统计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数据,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录入SPSS21.0软件进行总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来表示,采取χ2检验;结果对比若P<0.05,则组间差异性显著,有研究意义。
2 结 果
优质组43例患者中遵医嘱服药与合理饮食为42例(97.67%),自我管理37例(86.05%),掌握并发症预防知识39例(90.7%),情绪平稳40例(93.02%);对照组43例患者中遵医嘱服药与合理饮食均为38例(88.37%),自我管理30例(69.77%),掌握并发症预防知识29例(67.44%),情绪平稳33例(76.74%)。从结果可知,优质组在遵医嘱服药、合理饮食、自我管理等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据有关研究表明食管癌的起病并非简单的由单一因素所致,目前被发现的病因有亚硝胺等致癌化学物质,主要存在于腌制食品中,如酸菜;也有可能是因为真菌感染或患者体内缺乏铁、锌等元素,维生素A、B2等的缺乏也是其中的起病原因之一,此外如果患者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食管癌的患病概率[3-4]。研究中对两组患者是否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自我管理、对并发症预防的认知以及治疗心态情况做了跟踪记录与统计。结果显示,优质组在遵医嘱服药、合理饮食、自我管理、掌握并发症预防知识及心理情绪方面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施行优质护理的优质组患者的依从性要比施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要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食管癌根治性放疗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效果确切,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患者放疗的依从性。
[1] 赵娟,马英,钱红.优质护理在胸上段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复发患者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5):221.
[2] 许庆香.对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术中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3):77-78.
[3] 徐敏,赵慧莉,张仪芝.56例食管癌患者术后延续饮食指导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4):400-403.
[4] 杨英珍,苏斯丽,王琳,等.优质护理在食管癌患者根治性放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7):67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