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阔肌肌瓣在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2018-01-20辛颖桐
辛颖桐
(盖州市妇幼保健院,辽宁 盖州 115200)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主要患病人群为具有哺乳史的女性,而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其手术主要为单纯肿块切除以及乳腺区段切除[1]。大部分患者的乳腺肿块有所加大,手术后会出现畸形现象从而对美观造成影响。此研究对我院收治的30例患者均选择背阔肌肌瓣修复方法进行治疗,现将其治疗过程以及结果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于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3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年龄最大者为46岁,年龄最小者为26岁,经计算后平均年龄为(35.6±6.2)岁。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20例患者为左侧,10例患者为右侧,24例患者肿块生长速度过快,无清晰的边界,质地较硬,无良好的活动度以及规则形态;16例患者肿块表面位置处的皮肤出现红肿现象;22例患者存在单侧或者双侧乳头内陷现象。所有患者经彩超检查后表现为低回声区,无规则形态,同时边界不清晰,内部无均匀回声。
1.2 方法:患者选择全身麻醉,其切口为环乳晕,按照其肿块的实际位置向3点钟或者9点钟方向将切口予以放射性延长。在肿块对侧位置对皮瓣进行游离,直至其边缘位置处,在和肿块距离1 cm位置处将乳腺腺体进行切开,直至乳房后间隙位置处,对其肿块后缘位置处进行相应的游离,对肿块边缘位置进行牵引,并在皮下脂肪浅层位置处对肿块前缘予以游离,按照周围向乳头方法进行汇集,直至汇集到乳头下方位置处。如果患者出现乳头内陷需要采用丝线对其进行缝合,将内陷乳头予以牵引,从中央乳管放置金属探针对其进行导引,将乳头下方位置的导管予以扩张,从而将其和肿块进行一同切除,对乳头内陷畸形现象予以修复。将慢性炎症机化所产生的皮下脂肪予以消除,将正常的皮下脂肪予以保留,创腔采用碘伏或者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患者不需要放置引流管。
随后对患者实行乳房整形。其切口选择腋前线纵向弧形,并在后下方位置处将背阔肌进行充分显露,按照其腋静脉水平方向将背阔肌外侧束上端位置进行离断,或者对其上下段均实行离断。并将胸背血管和胸背神经长度进行游离,其长度大致为8~10 cm,将存在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肌瓣进行切取,其切取大小和乳腺标本存在一致性,其切开一隧道的位置为胸壁胸大肌筋膜前缘位置处,并在乳房皮下方位置处填充带蒂背阔肌肌瓣,在无张力的基础下间断缝合肌瓣边缘和胸大肌与腺体边缘位置,并对其予以塑形,避免肌瓣产生走走行现象。对皮肤的切口位置选择美容法进行缝合,在其腋下放置引流管,对局部位置进行加压包扎。
1.3 治疗效果评估[2]:根据Harris评估标准对患者治疗后的美学效果予以评估,其患者治疗后乳房大小以及形状和对侧位置乳房形状具有一致性则为优;患者治疗后乳房回缩现象以及皮肤变化所产生的累及现象<25%为良;患者治疗后其乳房的回缩以及皮肤变化所产生的累及现象在25%~50%为可;患者治疗后乳房出现畸形现象,其畸形累及50%以上为差。
2 结 果
此研究中入选的30例患者手术前以及手术后均选择预防性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其治疗时间为24~48 h,住院用时为5~11 d。手术后患者乳房创腔无显著积液现象,且并未出现感染以及肌瓣坏死等相关并发症。
按照Harris评估标准对患者治疗后的美学效果予以评估,10例患者治疗效果为优,比例经计算后为33.33%,其中7例患者肿块在外上象限,3例患者肿块在外下象限;11例患者治疗效果为良,36.67%,患者肿块位置为乳晕区,9例患者治疗效果为可,比例经计算后为30%,5例患者肿块位置为内下象限,4例患者肿块位置累及两个象限,无治疗效果差的患者。患者乳房外形并无显著转变,双侧乳房呈基本对称性,局部具有柔韧性,患者对美观较为满意。
3 讨 论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慢性炎症性疾病,此病的引发因素和自身免疫应答以及炎性反应等存在一定的关系[3]。主要患病人群为具有哺乳史的女性,主要症状表现为乳房单发无痛性肿块,通常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乳头内陷现象,病程时间较短。其肿块位置位于乳腺实质中,表面位置皮肤未产生红肿,肿块具有较硬的质地,其直径为3~15 cm,边界并不清楚。而临床中对此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手术主要是以单纯肿块切除以及乳腺区切除[4]。我国女性的乳房体积并不大,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直径通常在3cm以上,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因为切除范围较大,使其无法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最终使得乳房出现畸形或者凹陷现象,对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转移带蒂背阔肌肌瓣可对部分缺损的乳腺予以修复,此治疗方法对患者不会造成较大的创伤,同时治疗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可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中[5-6]。此研究中入选的3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并未出现感染以及肌瓣坏死等相关并发症,选择双切口后能够防止交叉感染,在对肿块进行切除的过程中选择环乳晕切口,可按照其肿块的实际位置将切口予以延长,具有良好的手术视野,同时美容性较为良好。与此同时选择乳房后间隙入路游离,由于组织间具有疏松的间隙,使得手术视野较为开阔,有助于其游离,减少污染术野的发生现象[7]。然而需要重视的是需要将乳头下方的扩张导管进行切除,如果患者出现乳头内陷畸形需要对其进行整复。经过上述研究可知,转移带蒂背阔肌肌瓣对肉芽肿性乳腺患者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其33.33%的患者美学效果为优,36.67%的患者美学效果为良,30%的患者美学效果为可,对患者而言具有良好的美学效果,且手术具有安全可靠性,由此能够看出此治疗方法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以及应用。
[1] 吴强.背阔肌肌瓣在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36-37.
[2] 程涓,丁华野,杜玉堂,等.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伴发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病理学观察[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3,42(10):665-668.
[3] 颜宁,彭伟强,黄宇康,等.不同方法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5):368-369.
[4] 于海静,王颀,杨剑敏,等.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综合治疗[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3,7(3):20-23.
[5] 廖谦和,安慧敏,郭德超,等.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33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30(7):794-795.
[6] 刘晓雁,徐飚,赖米林,等.曲安奈德为主的药物局部封闭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52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23):3923-3924.
[7] 林建山,郑剑忠,黄冬凌,等.不同方法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对比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5(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