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拉西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患者的耐受性
2018-01-20王晶
王 晶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3)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在临床上采用药物治疗方法,本研究主要对齐拉西酮给药方式不同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同时对患者耐受性进行分析,以下为分析的经过和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8例进行分析,选取时段为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以给药方法不同为分组依据进行平均分组,其中44例采用缓慢加量方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主要包括20例男性患者和24例女性患者,年龄最高者为47岁,年龄最小者为25岁,中位年龄为(35.15±6.45)岁,最长病程为2年,最短病程为15 d,中位病程为(1.25±0.75)年;而44例采用快速加量的患者作为实验组,主要包括18例男性患者和26例女性患者,年龄最高者为47岁,年龄最小者为25岁,中位年龄为(35.20±6.40)岁,最长病程为2年,最短病程为18 d,中位病程为(1.23±0.70)年。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基本资料,显示结果为P>0.05,差异并不显著,此研究中2组对比数据可比性增强。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1]CCDM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相符;PANSS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评分在60分及以上;治疗7 d前没有应用过抗精神病药物或者30 d之内没有应用过长效精神病药物;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纳入研究。排除标准:躯体疾病;长期酒精依赖症;依从性差无法配合治疗;长期服用抗癫痫、抗精神病、抗抑郁药物;其他精神疾病;严重不良反应;哺乳期妇女及妊娠期妇女。
1.3 方法:2组患者治疗均采用齐拉西酮(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1142,剂型:胶囊剂,规格:20 mg),初始剂量均为每次20 mg,实验组患者治疗第2天增加剂量为60 mg,而治疗第3天增加剂量为80 mg,治疗第4天增加剂量为120 mg,2次/天;而对照组患者则每隔2 d,增加剂量40 mg,治疗第7天增加剂量到60 mg,每日2次,2组患者均接受为期8周的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2]。
1.3 评价指标:应用PNASS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表及TESS不良反应量表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1.4 疗效判定标准[3]:若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判定为痊愈,当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判定为显效;若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判定为有效;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者加重判定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2组患者相关比较分析工具均选择SPSS17.0统计学软件,其中计数数据的表示及验证方式分别为%和χ2值,而计量数据的表示及验证方式分别为均数±标准差和t值,判定形成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标准。
2 结 果
2.1 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经疗效判定,实验组患者中判定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25例、11例、8例、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而对照组患者中判定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23例、10例、10例、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P>0.05,未形成统计学意义。
2.2 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治疗前,实验组患者的PANSS评分为(95.3±22.3)分,治疗后PANSS评分为(39.9±13.0)分,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PANSS评分为(96.5±22.5)分,治疗后PANSS评分为(44.3±17.5)分,2组患者治疗前PANSS评分比较差异P>0.05,治疗后2组PANSS评分比较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PANSS评分明显较优。
2.3 对比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组患者在治疗均发生了不良反应,其中实验组患者中1例发生嗜睡,1例肌强直、2例失眠、1例震颤,2例心动过速,2例恶心,3例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27%,而对照组患者中5例发生嗜睡,3例肌强直、2例失眠、4例震颤,6例心动过速,1例恶心,3例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27%,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形成。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治疗复杂及病程长的特点,需要长期药物治疗,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4]。在临床药物治疗中治疗药物主要有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这些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基本一致,其中齐拉西酮作为一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具有非典型性,可抑制5-HT、NE再摄取。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锥体外系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轻,也不会影响糖脂代谢及体质量,也可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改善[5]。齐拉西酮在近些年来应用较为广泛,而给药方式是否对治疗效果有所影响是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快速加量及缓慢加量效果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快速加量给药方式在治疗后PANSS下降更为明显,这可能与快速加量,在血液中齐拉西酮浓度较高,将D2受体结合率有所提升与直接的关系[6]。同时2组患者在治疗中均发生不良反应,而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明显较低,这与大量齐拉西酮在DA受体中发挥作用,对椎体外系等症状进行有效控制有直接的关系[7]。
综上所述,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齐拉西酮快速加量给药方式会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耐受性较好,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1] 陈统献,闫耀宇,鲍佑元,等.齐拉西酮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10):809-811.
[2] 凌洁,冯影霞,谭东升,等.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5):380-381.
[3] 何晓华,王昭,廖敬良,等.不同治疗剂量的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图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5(11):2146-2148.
[4] 魏维,菅伟,刘艳杰,等.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9):166-167.
[5] 陈艳卿,王绍礼,田玉英,等.齐拉西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4,24(2):112-113,114.
[6] 邵文良,吕望强.齐拉西酮联合小剂量奥氮平治疗伴抑郁症状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及对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7):1014-1017.
[7] 曾玲芸,杨传青,李秀明,等.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5,25(3):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