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体修复功能与古代养生
2018-01-20常意梵常乃讯
常意梵,常乃讯
(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山东 威海 264300)
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提高,但人体重要器官的疾病却不断增多。现代医学创始人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一个医生可以处理一种疾病,但只有自然才能治愈它。”医生可以通过医学方法控制疾病的发展,但疾病最终康复还要依靠人体自身的修复功能。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具有天然的协调、适应、再生与修复的功能,自愈能力是人体健康坚强的后盾。很多疾病发生且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的自愈力遭到破坏。调动人体强大的自愈能力是战胜疾病、保持健康的关键。对此,我国古代医家已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1 人体的生机源于“天人合一”的态势
《黄帝内经》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是说人体的生机与天地间生生不息的造化之机是相通的,天地间生生不息的造化之机就是阴阳二气运动变化之理。《悟真直指》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1]由此可知,所谓“通天”并非指通于苍苍之天,而是指通于天理,通于道。“理具于心,如月在水;一月普印诸潭中,诸月皆是一月摄。”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态势。
2 破执收心
道本来就在人心中,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但人自智识一开“目悦五色,口惟五味,耳淫五声,七窍交争,以害一性。”[2]使天人合一的态势减弱,人体自身的修复功能下降,各种疾病由此而生,使人受到病痛的折磨。《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病由心招,还当以心除之。治病之法急当收心,以涵养内在的理性,强化天人合一的态势。收心的方法只是破除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执着,人心不执着于外自然回归本源,人心归根才能使人最大限度地保持天人合一的态势,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自身的适应、再生与修复的功能。正如老子所言:“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人的心智总是感知外物的,就像人的眼睛总是向外看一样。道在心内是人类感官的本源,而不是人类感官的感知对象。庄子《知北游》中强调:“道不可闻,闻而非;道不可见,见而非;道不可言,言而非。”[3]禅宗的惠能法师亦有同样的观点,《坛经》云:“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有见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若不离假,无真何处真。”[4]明解此理,则知修行者,对人的一切见闻知觉皆不可执着。
眼睛不执着所看到的,看见了也好象没有看到一样;耳朵不执着所听到的,听到就好象没有听到一样。以这种心态反映事物,如镜之无心而照,清楚地感知万物而不为外物所动,这种无心的状态才称为正心。如《大学》讲:“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5]由此可知,无心之心为正;有心之心无论为善为恶都是不正的,不利于健康。正如《庄子·天地》所言:“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不载也。”[3]而平常人之心,流浪日久,心神被染,蒙蔽已深,不能一下子就达到无心境界,必须经历一番洗心涤虑的功夫。慧能法师讲:“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4]人要见到自己心灵上的错误,就要借助古代圣贤的经典著作。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即通过学习古代圣贤的著作,使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修道使有为思虑之心,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到无可减处,则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达此境界则无不可为。此时非欲于静定,而无所不定。
3 收心与用心
庄子在《人间世》一篇中详细地描述了孔子所说收心途径,“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3]所以收心并非不用心,而是不妄用人的主观意识,尽量用深层次的本体意识,客观地反映事物。我们把理性比作太阳,那么我们的主观心智就如同月亮。人的主观心智借理性而有知,就如同月亮借太阳之光而有光一样。所谓收心是使月亮更接近太阳,从而接受并反射出更多的光线,而不是让月亮不发光。
“真理之光对于人心灵,就如同太阳之光对于人的形体是一样的重要。”[6]真理只有一个,且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只有人人返璞归真,天下人的德行才能达到玄妙齐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