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推拿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0例临床观察
2018-01-20马红旗
马红旗
(山东省济南市普泰诊所,山东 济南 250001)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是指小儿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或发育不良而致头颈部向一侧倾斜,颜面部旋向健侧,颈部活动受限,并常伴有患侧面颊部及眼睛较健侧变小的一种先天性肌性的颈部畸形疾病。临床中,斜颈除了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和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者外,一般是指患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形成包块而致头歪所引起的包块型肌性斜颈,以及患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发育不良而致头歪所引起的营养不良型肌性斜颈。西医采用手术、超声波、超短波、磁疗、热敷、功能训练等方法治疗肌性斜颈,但远期效果不佳,且不能解决其伴随症状如头颅、面部五官畸形以及胸腰段脊柱出现的代偿性侧弯等,患儿家属不易接受。笔者临床采用推拿治疗肌性斜颈,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普泰诊所推拿门诊就诊的50例患儿,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20 d,最大1周岁,平均0.5岁;病程最短20 d,最长1年,平均0.5年。
1.2 诊断标准 ①患儿头部处于被动体位,头向患侧倾斜,颜面旋向健侧,头向患侧旋转受限。②患侧胸锁乳突肌中部或其胸锁骨端附着处触及大小软硬不等并随之移动的梭形肿物,无疼痛;如发现较晚,肿物虽不明显,但因水肿机化形成挛缩,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变硬、变短,突出如条索。③患侧颜面发育不良,继发性畸形。病期较久者,甚至颅骨发育不对称,颈椎及上胸椎出现侧弯畸形。
2 治疗方法
治疗时以舒筋活血、散瘀消肿、软坚化结为治疗原则。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立于患侧,有包块者以扶他林软膏为介质,发育不良者以滑石粉为介质。①医者一手托住患儿颈部使患儿头部后伸,一手推揉患侧胸锁乳突肌,由上而下反复操作2 min,手法操作时作用力要渗透,以疏通经筋,活血散瘀。操作时不要滑动皮肤,尤其是初次治疗的患儿,以免皮肤破损。②拿捏法挤压肿物,反复操作1~2 min。如肿物范围较大,可沿肿物形态自上而下反复操作数遍以散瘀消肿。操作时手法要重而不滞,防止皮肤损伤。③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一手扶住患儿头顶,将患儿头部渐渐向健肩倾斜,反复操作3~5次。然后一手扶患儿头后枕部,另一手扶其下颌部,双手配合使患儿头部转向患侧至最大范围(不超过颈椎生理最大旋转范围45°),使患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得以伸展。④揉捏患侧斜方肌约1 min以缓解斜方肌反射性肌紧张,拿肩井穴结束操作。此外,喂奶、睡眠、用玩具吸引患儿注意力时都应注重姿势的纠正。此治疗方法无效或被延误治疗的6岁以上患儿需进行手术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头颈活动度达到正常生理范围,头颈中立位倾斜度为0°,胸锁乳突肌处包块消失或变小,颈后斜方肌发育基本正常;好转:头颈部活动度基本达到正常生理范围,胸锁乳突肌处包块变小,头颈倾斜度≤10°,颈后斜方肌发育基本正常;无效:头颈部活动度受限,头颈倾斜度>10°,胸锁乳突肌处包块大小无变化。
3.2 结果 50例患儿中临床治愈46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0%。
4 小结
中医认为小儿肌性斜颈属“筋缩”范畴,主要由于患儿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或发育不良,以及斜方肌发育不良引起的。推拿可促进局部气血循环,改善局部肌肉营养,舒筋解挛,软坚散结。推揉患侧胸锁乳突肌能缓解痉挛,消结软坚;拿捏胸锁乳突肌及牵引颈部可舒筋,以助纠正畸形,改善颈部活动功能。小儿皮肤娇嫩,推拿时手法宜轻柔舒缓,切忌粗暴,以免再次损伤,被动活动时不可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应循序渐进。小儿肌性斜颈若能及早发现,多能完全治愈,患儿年龄越小,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好,绝大多数患儿治疗1~3个月可获痊愈。若治疗不及时,患侧颜面部发育受影响,健侧颜面也会发生适应性改变,使颜面不对称;晚期斜颈患儿一般伴有代偿性胸椎侧凸。患儿年幼不易配合,故按摩体位多以患儿不哭闹时为佳,嘱患儿家长在患儿睡眠、喂奶或怀抱患儿时将患儿头部向健侧扭转,以矫正畸形,家长平时可轻按揉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使其充分放松,医患相互配合方可取得良效。综上所述,采用四步推拿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患儿及家属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