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效果观察

2018-01-20徐光辉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3期
关键词:因性系统化中度

徐光辉

(丹东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辽宁 丹东 118000)

癌因性疲乏指的是令患者感到持续痛苦的一种主观感觉,癌因性疲乏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呈正比,但这种持续的疲乏会影响肿瘤治疗的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1]。笔者旨在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效果,以期为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56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及随机数字表法将15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78例)和观察组(n=7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30~70岁,平均(54.49±2.28)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30~70岁,平均(54.53±2.32)岁。对照组及观察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表示均衡可比。

1.2 方法:对照组研究对象施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常规用药指导、生命体征监测等。观察组研究对象施以系统化护理干预,主要包括运动干预、饮食干预、睡眠干预、健康宣教等,具体如下:①运动干预:根据患者的体力、年龄、性别等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可指导患者采取慢跑、室外散步、做瑜伽、打太极等方式进行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为20~30 min,每周5~7次。运动可安排在清晨早餐后,注意运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体力极低的患者,可采取深呼吸、冥想、看电视、听音乐等方式达到缓解疲乏的目的。②饮食干预。指导患者多进食菌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饮食注意以易消化、清淡、多样化为原则,在患者放疗期间,可指导患者进食红枣黑米粥、花旗参瘦肉汤、黄芪乌鸡汤等食物。③睡眠干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适宜的作息计划,注意包括睡觉时间、起床时间,并注意限制白天的睡眠时间。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了解患者日常的睡眠情况,可指导患者睡前使用温水泡脚、肢体按摩、喝热牛奶等。夜间加强巡视,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并及时处理,必要时予以催眠、镇静药物。④健康宣教。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性格特点等,向患者详细介绍癌因性疲乏对病情的影响,让患者重视癌因性疲乏这一症状,并告知癌因性疲乏属于一种主观感受,是可控的,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采用疲乏量表评价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变化情况。癌因性疲乏主要分为无、轻度疲乏、中度疲乏、重度疲乏四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分析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则表示统计结果有意义。

2 结 果

护理干预前,对照组中无疲乏3例,轻度疲乏23例,中度疲乏38例,重度疲乏14例;观察组中无疲乏3例,轻度疲乏22例,中度疲乏37例,重度疲乏16例;经χ2检验,护理干预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癌因性疲乏程度比较,统计结果显示P>0.05。护理干预后,对照组中无疲乏2例,轻度疲乏26例,中度疲乏36例,重度疲乏14例;观察组中无疲乏4例,轻度疲乏38例,中度疲乏32例,重度疲乏4例;经χ2检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癌因性疲乏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癌因性疲乏是肺癌化疗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患者会出现精力不足、情绪低落、疲乏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放疗是治疗肺癌晚期的常用方式,主要是为了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2]。有研究显示,癌因性疲乏的发生与恶病质、营养不良、体质量减轻、疼痛、失眠、贫血、毒性代谢物、精神等因素有关[3]。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运动干预、饮食干预、睡眠干预、健康宣教等系统化护理干预,观察组研究对象的癌因性疲乏症状显著改善,且轻于常规护理组。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运动干预和饮食干预可改善患者的虚弱状态,通过运动干预,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起到抗疲乏的作用。同时通过睡眠干预,可使患者保证足够的睡眠,保持良好的作息,进一步减轻了患者抑郁的情绪,而抑郁情绪的缓解也是减轻癌因性疲乏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在肺癌化疗患者中施以系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因性系统化中度
林雁健脾益肾针刺法治疗结直肠癌术后癌因性疲乏临证经验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睡前音乐疗法对乳腺癌放疗患者睡眠质量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小米手表
九句因理论的形式语义学
LEEP治疗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对HPV感染的影响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系统化工艺在商用车制造中的应用与创新
癌因性疲乏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