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
2018-01-20杨洪波
杨洪波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医院,辽宁 朝阳 122400)
下肢骨折在骨科中比较多见。大部分患者均需通过手术治疗。但患者术后很容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据不完全报道,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5%[1]。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肢水肿、静脉曲张等,对其正常生活构成一定影响,病情严重时还可并发肺栓塞、心力衰竭等。为避免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引发深静脉血栓,可为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骨科接收的92例下肢骨折患者,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根据患者手术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6例,男26例,女20例,患者年龄为25~74岁,平均年龄为(62.4±2.7)岁。开放性骨折25例,闭合性骨折21例。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0例,胫骨平台骨折7例,股骨干骨折11例。观察组46例,男25例,女21例,患者年龄为25~75岁,平均年龄为(62.9±2.8)岁。开放性骨折26例,闭合性骨折20例。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7例,胫骨平台骨折8例,股骨干骨折12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一般性资料并无实质性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①评估危险因素。为患者提供护理措施前,护理人员利用威尔森评分方法评估患者可能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②认知干预。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详细说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危害与预防的重要性,以便患者和家属能够自发对此种疾病产生警惕性。针对高龄、过度肥胖、吸烟、下肢静脉曲张与糖尿病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行个体化的护理指导。③心理护理。提供临床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手术治疗下肢骨折,会产生较大的创伤,增加患者疼痛,且还需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对日常生活与工作产生一定影响。通过与患者积极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情绪波动。利用有效的方式消除患者负性情绪,减轻患者压力,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医师治疗。④饮食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不仅与患者基础性疾病有关,同时患者的体质也会对疾病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对此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加速手术创口愈合,维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多喝水。护理人员还可结合患者饮食喜好,为其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⑤患肢护理。手术后需对患者患肢进行固定,尽可能避免搬动患者,以免对血管产生损伤。同时还需将患肢抬高,促使膝关节屈曲10°~15°[2]。于浅静脉出可使用弹力绑带压,确保静脉回流通畅,以免患肢肿胀。同时使用湿毛巾温敷足部。按摩患肢肌肉,以免引发深静脉血栓。同时护理人员应注意避免在下肢静脉输液,不可在同一静脉同一位置反复穿刺。⑥功能锻炼。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在创伤做主动运动锻炼,包括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膝关节、踝关节背伸跖曲、双距小腿关节环转运动。术后1周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并进行简单运动。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专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此次研究活动产生的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以判断两组数据差异性,如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5%,即有3例患者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与对照组患者的21.7%相比明显要低,对照组患者中10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骨科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后,非常容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广泛性肿胀伴随剧烈疼痛,对患者活动功能产生严重影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继发性肺栓塞。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巨大创伤,术后引发患者代谢紊乱,改变血流动力学,容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主要是血管壁受损、血流缓慢以及血液高凝状态。预见性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在护理前通过判断患者病情而展开的具体护理措施[3]。此种护理模式可预见性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明确护理重点,并予以防治。
综上所述,骨科患者实行下肢手术期间,为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可为其提供预见性护理干预,且还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