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腺病毒流行与危害
2018-01-20吴爱华
吴爱华
(山东省栖霞市庄园畜牧兽医工作站 265300)
禽腺病毒属的血清型不同于其他属腺病毒,不仅感染禽类,还引起禽类的各种重要疾病,按照禽腺病毒群特异性抗原不同将禽腺病毒属分成3个群:I群禽腺病毒包括传统的禽腺病毒,其中从鸡群中分离的I群FAdV共有12个血清型,是鸡、鸭、鹅等禽类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之一[2]。II群禽腺病毒与I群禽腺病毒无抗原相关性,主要代表的毒株有火鸡出血性肠炎病毒、大理石脾病毒和鸡大脾病毒;III群禽腺病毒主要是从具有产蛋下降综合征症状家禽体内分离得到一群腺病毒,目前此群只有一个代表株成员,即为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3]。
1 流行现状
多数禽腺病毒可在健康家禽体内存在并复制,不表现临床症状或症状非常轻微,最近几年,禽腺病毒呈现突变趋势,表现为急性感染且死亡率很高,已在全球各地频繁爆发,包括美国、印度、加拿大、匈牙利、日本、波兰等[4],临床解剖可见典型的心包积水和包涵体症状,且临床上分离的病死鸡病原大多为血清4型腺病毒,由此可见,血清4型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给家禽养殖业带来巨大危害。
自2015年6月以来,我国也爆发了引起心包积液和包涵体肝炎的禽腺病毒疾病,国内各个省份均有报道,成为目前养殖业面临的又一个重大难题,3~5周龄肉鸡、蛋鸡、种鸡、麻鸭、樱桃谷鸭对该病均表现易感,具有较高的致病性,既可水平传播,也能垂直传播,该病主要存在家禽的上呼吸道和消化道。在鸡群间和鸡场间,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粪-口途径的水平传播,也可以是饲养员、兽医、野生家禽等携带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主要是通过种蛋和鸡胚间的垂直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和雨季多发,一旦感染很难清除,现有的治疗手段有限,且效果不佳。由于禽腺病毒的传播途径广泛、发病率高且缺少相应的限制措施,目前禽腺病毒在国内的流行范围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
2 致病性
禽腺病毒引起的包涵体肝炎主要侵害3~5周龄肉雏鸡及10~20周龄蛋鸡。可引起非典型病变和亚临床症状,表现为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生产性能下降,严重的造成鸡包涵体肝炎、心包炎综合征、肌胃糜烂和溃疡等[5]。发病前期鸡群无明显症状,采食量也不见下降,鸡群的精神状态不见明显变化,主要特征为毫无征兆的突然倒地,两脚划空,数分钟内便出现死亡,表现为急性发病症状。该病一个明显特征为鸡群在3周龄开始出现死亡,4周龄达到死亡高峰,且病鸡死亡前无明显症状,所以对该病的诊治带来巨大难度,死亡高峰一般持续3~5d,整个病程持续8~13d,5~6周龄之后死亡减少,死亡率往往能达到50%~80%。禽腺病毒爆发也常常会混合一些别的疾病发生,养殖户在使用霉菌毒素或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会加速本病发生。
禽腺病毒对肝细胞、上皮细胞及淋巴细胞具有特殊的亲嗜性,对胸腺、脾脏、法氏囊等免疫器官有严重的损伤,免疫器官损伤以致免疫力下降。临床解剖病死鸡可见90%以上伴有明显的心包积液,积液呈现清凉透明或黄色胶冻样;肝脏呈现土黄色肝脏,质地松软且肝脏表面伴有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出血;肾脏肿大,表面可见花斑状坏死;胸腺严重萎缩,出血;肌胃和腺胃交界处有出血斑,肌胃糜烂,腺胃乳头出血;法氏囊萎缩等症状,腺病毒感染死亡的病禽,免疫器官均可见明显病变。此外,部分腺病毒感染后无症状,呈带毒状态,应激因素或其他因素 (中毒,病毒,营养缺乏等)混合感染时同样会引起发病。尤其是未按照国家标准及时接种疫苗,腺病毒常与其他免疫抑制性病原混合感染,如鸡传染性法氏囊和鸡传染性贫血症,这两种病原都有免疫抑制作用,免疫抑制会促使腺病毒从潜伏状态激活。
3 防治措施
腺病毒一般广泛存在于鸡体内,根据现有报道发现,除了I群血清4型腺病毒发之外,其他血清学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由于腺病毒引起的死亡均呈现急性经过,在家禽出现死亡前很难进行诊断。3~5周龄的鸡群突然发病,且死亡率高达80%,这给临床治疗指导带来极大难度。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尽量减少饲养过程中如断喙、更改不同饲料等带来的应激因素。同时饲养人员进出应及时做好隔离消毒工作,禁止外来人员的进入。同时对进场进出的车辆、养殖器具、鸡舍进行规范的消毒灭菌处理,加强防控手段,最大程度的降低可能激发腺病毒爆发的元素。
加强笼舍管理的同时,养殖场要重视生物安全,严格控制种苗来源,避免从疫区引进雏鸡和种蛋,同时加强防疫检疫,对引进的雏鸡和种蛋必须先进行隔离观察,之后再转入大群养殖。建议采取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方式,最大程度降低鸡群感染禽腺病毒的可能性。禽群发生该病时,要及时扑杀并无害化处理,防止疫病传播。禽病毒不耐碱且对热敏感,60℃高温处理1h可灭活病毒,所以在消毒时可用碱性消毒液和火枪对笼舍进行处理。
生产中一旦确诊该病,对感染鸡群可对症治疗,尽量减少鸡群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损伤造成死亡,可饲喂清热解毒、清肝护肾为主的药物,如 “龙胆泻肝汤”、 “荆防败毒散”等,配合葡萄糖、复合多维等保肝护肾或对肝、肾无损害的抗病毒或防继发感染性药物,同时降低饲料中蛋白含量,减少病鸡肝肾代谢负担[6]。I群禽腺病毒具有群特异性抗原,有些养殖场用发病鸡的组织经灭活后制成组织灭活苗,并对种鸡进行免疫,使后代获得较高的母源抗体,得到有效的保护[7]。目前国内至今无商品化的疫苗来防控I群腺病毒的感染,在实际情况下,不同血清型腺病毒间的交叉保护较弱造成疫苗不对型,保护效果不好[8]。临床上需要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准确地把握当地流行血清型,及早预测疫情的发展,对做好防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