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
2018-01-19邢望
邢望
农村金融发展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理论与实际,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措施进行分析。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金融的发展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需求,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直接带来了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体现了农村金融发展的直接减贫效应。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为农村居民创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农村居民在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与农村龙头企业进行合作,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信贷资金,发挥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诸多金融机构都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力促进了农村交通、电力以及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为农村发展创造了条件,体现了农村金融发展的间接减贫效应。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也为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便利,众多金融主体都参与到农村教育、社保、医疗等重点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中,既可以通过为农民社保、医疗等提供服务,直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提高其经济收入,也可以通过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为农村居民进行人力资本积累提供资金支持,间接促进农村居民减贫。
我国农村金融减贫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发展为促进农村减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不可否认的,目前在发挥农村金融的减贫效应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涉农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仍然比较单一,难以有效地满足农村地区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多元需求,这也就使得金融机构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所具备的资金资源促进农村地区发展,所以,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单一是实现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减贫效应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金融排斥现象仍然严重
金融排斥现象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和服务过程中,通过设立相关的制度和门槛,会将一部分群体和居民排斥在服务对象之外,使之不能够从金融机构中获得所需要的金融服务。[1]事实上,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金融服务难以惠及这些对资金需求比较迫切的贫困家庭和居民,金融排斥现象的普遍存在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减贫效应的发挥。
金融机构参与动力不足
金融扶贫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化的扶贫手段,通过对资金要素的重新分配,能为地区发展带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要素,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农村金融扶贫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金融机构参与农村扶贫、减贫的动力不足,这不利于农村金融减贫效应的持续发挥。
优化农村金融减贫效应的措施
完善农村金融减贫的制度保障体系
优化农村金融减贫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健全农村金融减贫的制度环境、优化农村金融减贫的信用环境以及完善农村金融减贫的配套服务体系。
具体说来,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减贫的制度环境主要包括抵押制度、担保制度、信贷审批制度、追责制度等。此外,农村金融服务作为一种“信用经济”对于信用环境和征信体系的要求非常高,[2] 所以,要加强诚信宣传和诚信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信用意识;加快建设农村居民的征信体系,强化对农村居民的信用管理。
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
为进一步繁荣农村金融市场,发挥农村金融在扶贫中的作用,应该要积极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
一是要加强政策性银行在减贫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仅要继续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应该要积极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为农村企业和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金融选择,通过为商业银行提供利息担保、财政贴息等服务,减少商业银行在开展支农服务过程中所要承担的风险。
二是要合理规范民间金融活动,在规避民间金融活动风险的同时,引导民间金融活动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筹集资金,对于符合相关法律规定而筹集的资金应该要纳入农村金融管理的范疇之内,为农村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健全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减贫的激励机制
相对于城市金融服务,涉农金融服务的利润往往较小,金融机构从涉农金融服务中可直接获得的利润往往较小,[3]一般而言,按照市场原则,金融机构会将更多的资金投放于可获利更高的城市金融服务中,农村金融扶贫便难以持续。因此,必须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为在促进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金融机构提供物质奖励和优惠,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兜底等方式为商业银行参与农村金融服务提供动力机制。
(作者单位:海南省建设银行海口秀英支行)
【参考文献】
[1]郝依梅,夏咏,范宏民.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和减贫的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04).
[2]邓俊淼.基于组织嵌入型的农村小额信贷减贫模式[J].改革与战略,2011, 27(05).
[3]郝依梅,夏咏,范宏民.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和减贫的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