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护理

2018-01-19黎红琴和智娟赵亚丽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医治疗中医护理

黎红琴 和智娟 赵亚丽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应用中医进行治疗与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86例来本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2组,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为对照组,应用中医治疗与护理为观察组。统计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 经过为期4周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明显下降,而VFSS(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所对应数据集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4.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6%(P<0.05)。结论 对于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通过应用中医技术对其进行治疗与护理,可有效改善其吞咽功能,且并发症少,疗效安全可靠,值得重视。

关键词:中风后吞咽障碍;中医治疗;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11-0088-03

作为中风后一项常见并发症,吞咽障碍指的是因食道功能或舌头、软腭及咽喉等部位受损,从而引起进食障碍的一种病症。有研究显示,对于中风患者而言,其发生吞咽障碍的概率高达29%至71%,如果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及应对措施,那么患者就很有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吸入性肺炎、胸后骨疼痛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严重时还会引起死亡[1]。因此,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充分促进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预后效果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好其治疗及护理工作尤为重要[2-3]。现阶段,现代医学还未探寻出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特效治疗药物及方法,因此,本文以本院86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为例,就其应用中医进行治疗与护理的效果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6例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8,女15例;年龄为58~76岁,平均(66.27±4.83)岁。观察组男女分别有27例与16例;年龄为57-78岁,平均(66.39±4.91)岁。在一般资料方面,2组患者所对应数据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确诊;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1.2.2 吞咽障碍诊断标准 参照《摄食-吞咽障碍康复使用技术》及《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中吞咽障碍的诊断标准[3]:①吞咽困难,进食或饮水后出现呛咳,吞咽反射消失或减弱;②吞咽后声音嘶哑,有一项阳性就确定为存在吞咽障碍。临床表现流湲、饮水呛咳、说话声音沙哑、构音障碍、进食时发生哽噎或隐形误吸等。

1.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经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存在Ⅳ级及以下的吞咽障碍者;③患者生命征平稳48 h后、意识状态清楚、能理解和执行医务人员的简单指令;④病人及家属知情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⑤在此过程中只接受营养神经、脱水、改善微循环等中风后常规药物治疗。

1.2.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②最近使用过肌松剂、镇静剂、激素等影响吞咽功能药物的患者;③精神失常或智力及认知功能低下的患者;④有颈部手术者、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口咽恶性肿瘤患者、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①用冰棉签反复摩擦患者的舌根、前腭弓、软腭以及扁桃体等部位10~20次,然后指导患者展开吞咽动作,继续给予冰刺激,接着再指导吞咽动作。②指导患者展开舌部操作训练,也即指导患者将舌头反复向左边、右边、前面伸展,反复紧紧抵住上颚、上下的牙龈以及左右口角等。③在患者面颊部放上冰袋并进行按摩,同时指导患者将嘴巴最大限度地张开,并进行鼓腮、咬合等训练。④做好进食训练工作,也即指导患者在进食时,采取30°的仰卧位,或将躯干调整至与地面成45°角,同时让患者将头往前屈,采用比较小的浅表勺子进行喂食。在喂食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将勺子触压到患者舌体的表面,以刺激其吞咽反射的启动。

1.3.2 观察组 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医治疗与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1.3.2.1 中医治疗 ①口服中药。选用益气化痰开窍方,该方剂为免煎颗粒。其中方剂组成包括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半夏、陈皮、茯苓、郁金各12 g,地龙、胆南星、石菖蒲、天麻各10 g,甘草6 g。每天1剂,分两次口服,病情严重者则可采取鼻饲的给药方式。②针灸治疗。选取廉泉、人迎、天突、外金津玉液等穴位进针。首先让患者采取去枕平卧的体位,用酒精棉球消毒上述穴位。接着用2寸左右长的毫针从廉泉及外金津玉液等穴位朝患者舌根方向刺入,进针深度为1.5至1.8寸,采取提插强刺激的手法进行针灸。然后用1.5寸长的毫针从人迎穴刺入,在进针前,应选触摸颈动脉,使颈动脉处于押手外侧,然后从甲状软骨与颈动脉之间将针刺入,进针深度为1.0至1.2寸,采取捻转强刺激手法。接着,采用1.5寸长的毫针从患者的天突穴刺入,先直刺0.2寸,然后向下方转动针尖,沿患者气管前缘向下刺入1.0至1.2寸的深度,同样采取捻转强刺激的手法。待上述穴位针得气后,均留针30 min左右。

1.3.2.2 中医护理 ①中医情志护理。中风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等特点,再加上伴发吞咽障碍,无法顺利进食,有时还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失语及肢体偏瘫等症状,使得患者容易出现焦急、暴躁、悲观等负面心理。中医学研究显示,恼怒伤肝,优思则伤脾,脾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肝脏调理气机,主疏泄,当患者情志失调时,会严重危害到自身身体健康。因此,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告知其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情志护理,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根据其性格特点、知识结构等情况,采取中医辨证分型方法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还可向其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促进其治疗信心及依从性的提高。此外,告知患者家属,需要为患者营造轻松、温馨的生活环境,确保患者维持愉快、轻松的心理状态,以便积极配合治疗。②中医饮食护理。中风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其通常存在气血亏虚、阴虚阳亢、痰热内盛等情况,导致脏腑功能发生减退。因此,医护人员应从患者实际病情出发,对其进行辨证施膳:对于肝火旺盛、肝阳上亢等患者,叮嘱其少食或不食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的食物,應遵循骨正筋柔、谨和五味、腠理以密、气血以流的饮食原则;对于痰多患者,则需嘱咐其少食用鱼腥。总的来说,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应食用菜泥、肉蛋羹以及稠稀饭等黏性适当、密度均一的,容易吞咽的食物;同时注意不要过饱、偏嗜,维持大便畅通,以避免腑气不畅,对患者气机升降及身体康复产生不利影响。

1.4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VFSS(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评分,以及吸入性肺炎、呼吸困难、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①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让患者采取端坐的体位,饮30 mL的温水,对其饮水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将水一次性饮完,并且未出现呛咳的情况,为1级,记1分;分两次将水饮完,且未出现呛咳的情况,为2级,记2分;能够将水一次性饮完,但出现呛咳的情况,为3级,记3分;分两次将水饮完,且出现呛咳的情况,为4级,记4分;不能将水顺利饮完,且频繁出现呛咳的情况,为5级,记5分。②VFSS评分标准:让患者每次吞咽5 mL的造影剂(在100 mL的水肿加入50 g硫酸钡调制而成),然后在X线透视引导下,对造影剂在口腔、咽喉直至食管中的推进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吞咽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时,记10分;轻度吞咽障碍记7至9分;中度吞咽障碍记2至6分,重度吞咽障碍记0至2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采用(%)表示计数数据,利用t检验对数据集之间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若所得P值小于0.05,则表示数据集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反之,则表示数据集之间不具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2组洼田饮水试验及VFSS评分情况 2组患者治疗前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VFSS评分差异不大(P>0.05);经过为期4周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VFSS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见表2。

3 讨论

中风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概率比较高,发病机制主要是中风以后,患者的脑实质出现水肿、缺氧缺血或出血等情况,使得双侧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进而发生功能减退的情况,导致中枢性瘫痪,进一步诱发饮水呛咳以及发音、吞咽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4]。现阶段,临床还未能探寻出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特效治疗方法, 通常采取常规西药及常规锻炼等方法,但起效慢,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5]。

在中医学领域,吞咽障碍属于暗痱、喉痹等范畴,病症虽然在于咽喉部位,但病根在于脑,主要由经气不畅,痰瘀阻滞咽关而引起,治疗时应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为主[6]。对于中风这一疾病,不少中医学者则认为是由于患者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而导致,患者中风以后,通常需卧床休养,这会进一步加重肝肾亏虚,而气虚会引起鼓动无力,降低脏腑经络等功能;气化无力又会引起津液输出受阻,从而聚集成痰,最终引起吞咽障碍的发生。其中,中气也可称之为脾气,指的是中焦脾胃之气以及脏腑运输消化食物等功能,患者一旦出现中气不足的情况,那么就会降低机体各项功能,引起肌无力;气化功能衰退则会导致痰瘀阻滞,肌肉无力则会引起吞咽障碍,由此可见,在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中医治疗时,应遵循补中益气的原则[7-8]。

本试验中,应用中医技术进行治疗与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洼田饮水试验评分、VFSS评分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接受常规西医治疗与护理的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中医治疗中,采用了益气化痰开窍方,方剂中的白术、茯苓、党参及黄芪等属于君药,可起到气行痰消的效果;半夏、胆南星、陈皮、石菖蒲及郁金等为臣药,可发挥出开窍化痰,增强启闭之力的作用;地龙及天麻为佐药,具有通络祛风的功效;甘草则可调和上述药物。诸药联用,可起到理想的开窍化痰、疏通经络的功效[9]。同时,针灸疗法可促进局部区域血药循环,可将患者缺氧、缺血等状态有效改善,在将咽喉肌肉痉挛有效减轻的同时,积极改善喉部肌肉的协调运动能力及神经功能[10]。其中,廉泉、人迎、外金津玉液等穴位位于舌咽、舌下、迷走神经感觉纤维等支配区域,通过采取针灸手法,可将受损的神经激活,并向神经元传输针灸产生的兴奋性,使神经元向肌肉发出信号,进而逐步恢复上下运动神经元的传导功能。此外,采取中医情志及饮食等护理干预,则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其治疗依从性的提高,并指导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加快其病情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潘明治,陈剑,林立.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3):107-109.

[2]刘颖,李翔宇,汤宇.中醫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65例吞咽障碍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1):1351-135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S].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4]尹丽丽.针刺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57例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13,54(9):766-768.

[5]柯丽,张凤平,朱业智,等.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中医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2014,28(5):1737-1738.

[6]王彦华,杨国防,周红霞,等.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6):664-666.

[7]冯声旺,曹淑华,杜淑佳,等.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4):347-350.

[8]龚应科.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可行性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017,13(6):119-120.

[9]王宇.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8):1165-1166.

[10]王朝霞,庞敬涛,黎红,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39(2):66-68.

猜你喜欢

中医治疗中医护理
“攻”“补”“通”法在治疗系统性硬化症中的应用探析
中医治疗妇科慢性宫颈炎阴道炎临床疗效研究
尪痹的中医护理体会
中药熏蒸联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和护理
浅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与不足
通乳颗粒结合乳房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
尘肺合并肺心病心衰的中医治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