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2018-01-19卜思媛于永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卜思媛 于永铎

摘要:目的 观察小柴胡汤加减对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4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采用口服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西药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4周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78.3%,总有效率21.7%。對照组治愈率为47.8%,总有效率为52.2%。在治愈率和有效率方面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小柴胡汤;中医治疗;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11-0048-0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侵及直肠的、结肠黏膜层,形成糜烂、溃疡的非特异性炎症,原因不明,一般认为本病与免疫病理机制及心理因素有关。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等,通常也会出现各种全身性症状,病变时间较长,且在病变涉及全肠时有恶变倾向,西医治疗因药物疗程较长,不良反应较多而受到限制。近年来国内发病率上升,于永铎教授在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并在治疗上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入院的4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15例,女8例,年龄24~61岁,平均(41.43±10.950)岁,病程12月~8 a,平均(47.65±25.494)月,病变范围中病变累及全结肠者4例,累及左半结肠者9例,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者10例。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23~63岁,平均(40.52±12.387)岁,病程9月~8 a,平均(54.30±26.806)月,病变范围中病变累及全结肠者1例,累及左半结肠者14例,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者8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1]拟定,临床严重程度分3级。轻度:腹泻6次/d,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次/min,血红蛋白30 mm/h。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中药新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指导标准”定大肠湿热型UC证候标准,主症: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灼热、发热;次症:肛门灼热、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UC诊断标准,即临床严重程度为轻中度,中医证型属大肠湿热型,并经结肠镜检查确诊。排除合并肠结核、细菌性痢疾、放射性结肠炎等胃肠道疾病者,需行手术者。所有患者在2 周内均未服用或使用过其他药物。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予柳氮磺胺吡啶1 g/次口服,3次/d。

1.4.2 治疗组 给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方药组成:柴胡20 g,黄芩20 g,当归30 g,党参15 g,枳壳15 g,白术30 g,茯苓15 g,陈皮15 g,甘草15 g,桃仁15 g,延胡索20 g。水煎服1剂/d,150 mL日二次早晚分服。

1.4.3 疗程 2组治疗时间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并保证充足的休息,忌烟忌酒,禁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食物。1年后进行随访及复查肠镜。

1.5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2组治疗前、治疗后的中医证候分级的变化,肠黏膜变化,综合疗效评定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随访1年,记录2组疾病的复发率。

1.5.1 中医证候分级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根据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变拟分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

1.5.2 黏膜病变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 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显效:(1)复查肠镜示肠黏膜溃疡面已愈合或病变恢复正常。(2)复查肠镜,黏膜病变恢复程度在 2 级以上;有效:复查肠镜示肠黏膜病变恢复程度在1级以上;无效:复查肠镜示肠黏膜病变没有达到改善,甚至加重者。

1.5.3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2007年济南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3]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见肠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见黏膜假息肉形成或轻度炎症;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肠镜和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或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均以%表示,组间比较选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基本痊愈率为82.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00,P=0.041<0.05),见表1。

2.2 肠黏膜积分 用药后治疗组肠黏膜观察显效20例(87.0%)有效15例(65.2%),同对照组的显效3例(13.0%),和有效8例(34.8%)相比,χ2=2.987,P=0.084>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率78.3%显著优于对照组(47.8%),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2,P=0.032<0.05),见表3。

2.4 复发率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均随访1年,随访期间,试验组有1例复发,复发率4.3%,对照组有6例复发,复发率为26.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12,P=0.040<0.05)。

2.5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对照组共有5例发生不良反应(21.7%),其中腹胀、恶心、食欲减退4 例,头晕1例,治疗组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610,P=0.01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质量,其发病率升高可能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改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有关。目前尚无明确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确切疗效,而中医药通过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达到减少该病症状、黏膜病变等情况,使患者加重或恶变发生率大大减少,且通过改善患者机体的微循环进而促进患者伤口愈合[4]。

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生主要是外感寒、暑、湿、热邪、或饮食不调所致,进而致使小肠传导失司、湿热内阻,致使气血失和、肠道功能紊乱。在治疗上,宜辨证施治、专方专药。小柴胡汤为著名经典方,是我国圣医张仲景根据当时脾胃病患者所处自然环境和体质状况所拟的中药方剂,沿用了2000余年。于永铎教授根据历史时代变迁、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体质差异,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加减。

本研究选择大肠湿热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予以小柴胡汤减治疗,并与单纯应用柳氮磺胺砒啶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82.6%,明显优于对照组47.8%;患者1年内复发率4.3%,显著低于对照组21.6%。《神农本草经》就说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滞,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其方中柴胡疏肝顺气,使气血调和,宽胸畅郁,使阳气升举;芍药可缓急止痛、养血和营;黄芩清热燥湿,清肝胆之热,使之從内而彻;枳壳宽中行气,与柴胡一升一降,既能调畅肝胆气机,又能调和脾胃之气;党参、当归、延胡索、桃仁具有调和气血的功效;白术、茯苓、陈皮具有健脾之功,再加上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使其具有疏肝健脾、调和气血的作用。因此,本项研究结果发现,两种药物治疗均有效果,但加减小柴胡汤在改善中医症状和综合治愈方面效果更好。

综上,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充分发挥了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使治疗更具针对性,为小柴胡汤经典方的创新性临床应用提供了临床试验依据。其与常规西药相比,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的疗效更佳,尤其是中医证候方面,在不良反应和复发方面,也显著疗效。但同时本次临床观察样本较少,中药汤剂对不同个体引起的不良反应并没有明确反映出,治疗的长期的复发率和多疗程治疗对治愈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同时可以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进一步明确加减小柴胡汤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机理。

参考文献:

[1]欧阳钦,潘国余,温忠慧,等.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2):138-141.

[2]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8,13(2):139-145.

[4]彭月芹,倪秀军,杨耀文,等.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3):565-567.

(收稿日期:2018-07-10)

猜你喜欢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美沙拉嗪口服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
浅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与不足
肠炎清对ICUC大鼠结肠组织TLR4、NF—κB蛋白表达、TLR4mRNA的影响
通乳颗粒结合乳房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
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尘肺合并肺心病心衰的中医治疗现状
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