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在民办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价值研究
2018-01-19周静
周静
[摘要]本文通过解析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的道德诉求和道德规范、“诚信”理论、“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意识和“养吾浩然之气”的崇高人格追求理论为出发点,结合民办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探讨其在民办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孟子;道德修养学说;民办高校;立德树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 21-0090-02
doi:10.3969/j.issn.1671- 5918. 2018. 21.041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中国儒家思想占据着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亚圣”的孟子继承发扬了儒家的“内圣”思想,提出了道德修养的方法。在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孟子的道德修养观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其理念思想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仁义礼智”的道德诉求和道德规范
孟子师承子思一派,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为:五德。何谓五德呢?孟子认为: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圣为五德。在这五德之中,由于圣要求太高,所以普通人做不到。因为“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所以普通人只要做到“仁义礼智”足矣。“仁”一般涉及人的内在本质;“义”则涉及人之所以为人的实现路径;“礼”和“智”是从属于“仁义”的道德规范。所谓“礼”,指把“仁义”通过一整套的仪式或程序表现出来,并使之具有典雅性,“智”则指明白了“仁义”的道理后就应该付诸行动。
(二)“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意识
孟子主张,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如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那么就可以找到通往“仁”的最光明大道。“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要怨天尤人,失败了就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把责任都推给别人。
(三)“养吾浩然之气”的崇高人格追求理论
孟子日: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道德修养的目的是塑造理想的人格,那么,何谓理想人格?那就是培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其实是一种人的精神状态,一种气概,一种风度,一种高尚人格。浩然之气,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是靠偶然的行为就可以获得,所以要求要持之以恒。孟子认为,“大丈夫”的行为是高尚人格的人所具有的修养和品格。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因此“大丈夫”要活得光明磊落,这些人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之中,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之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之上。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与普通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似乎更加浮躁,不稳定。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学生没有进入心仪的学校,选择民办高校是迫于父母的压力,带着负面情绪。这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甚至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思想上也放松了警惕。其次是没有很好的人生规划。有些学生升人大学后,对人生及职业生涯缺乏合理的规划,失去了奋斗目标,缺乏应有的白我控制力和约束力,于是混日子、混文凭,得过且过。同时,近年来,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压力也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如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心理压力等使他们不堪重负,在这些压力背景下,做好民办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和引导尤为重要。
三、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在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一)教育大学生处理好家庭社会伦理关系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德是不可缺少的。四德之中,义以“仁义”二德为主。仁者爱人,所以要教导学生学会“仁”,去关心爱护自己的同学。其中培养大学生家庭社会伦理关系尤为重要。
1.良好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培养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家庭伦理关系要从小培养,因此,父母要用良好的家风、家俗和言传身教来影响白己的儿女。当孩子跨人大学的大门,做父母的绝不能交差卸任。而要与学校的辅导员保持沟通和联系。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状况。有空常去学校探望。不要等到孩子出问题了,才来过问,那时悔之晚矣。要经常教育孩子尊师敬老,助人为乐。高校辅导员也要主动与家长联系,把孩子的情况及时向家长传达。争取把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2.良好的社会伦理关系的培养
现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一些人娇生惯养,进入大学后,集体生活开始。但有些学生根本适应不了。与同学关系僵化,有的性格孤僻,有的则孤芳白赏。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及性格特点,有教无类。鼓励学生与别人多沟通交流,打开心窗,走出内心的阴霾。要多培养学生思想监督员,有什么情况及时汇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随时向大学生开放。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解决恋爱挫折等思想困惑。要学会“仁义”待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要让大学生不仅要遵守伦理道德规范,还要关爱他人,常存一颗包容之心。
(二)要加强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
孟子曰:“……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而《中庸》第20章有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其实,孟子之说来源于子思,而孟子有所发挥,特别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思诚”。人能够思诚,是由于本身能明。而人本身能明,则义是由于人具有诚。“故君子诚之为贵”由此可见,孟子加强白我修养的方法之了,那就是思诚。
大学生考试作弊、旷课、迟到、早退等违纪的行为恰恰是因为缺乏诚信的表现。孟子认为:“君子不亮,恶夫执?”(《孟子·告子下》)意思说,诚信是君子的基本品德,如果不能做到诚信,怎么能有操守。考试作弊、旷课、迟到、早退等这些都是没有诚信的表现,所以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品质和操守,必须做到诚信。那么诚信如何培养呢,那就要“思诚”。思诚就要从自身做起。大学生因为青春年少,多有叛逆之心,越是摆大道理或处罚,往往他们越是不听。因此,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还要通过一些活动有意引导。学校宣传部门要通过宣传栏、广播等有效宣传方式,弘扬主旋律。春风化雨润无声,潜移默化。让学生自已有“思”,如果学生自己想通了。比老师说上千句万句的教导的话都管用。
(三)应加强学生的“自省”和“慎独”教育
大学生犯了错误,许多人不从自身找原因,怨天尤人,总是埋怨身边的同学或老师。“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尽心下》)严于责人,宽于责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没有担当精神,这就是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的原因,从而引起一些校园悲剧的发生。曾子曰:“吾日三省其身”,圣贤都喜欢从自身找原因,自查自纠。“爱人不亲,反正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我爱别人,可是别人却不亲近我,那就得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仁爱。我对别人很有礼貌,可是人家却不同样对我,那就得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真正尊重人家。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将会给自己减少不少的麻烦。如果当初马加爵和林森浩与同学发生口角后,能够多从自身找一下原因,忍让一下,也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因此,必须要教导大学生兹自省,提升自己的完美人格。
“慎独”是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修身之法。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慎独”就是“修齐治平”之中的修身中的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孟子曰:“君子慎独。”就是说,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都能够得到大家的称赞。”西方著名哲学家康德亦认为,唯有自主自觉的行为,才会有道德价值。自主行为是自觉行为和确认行为达到恰当平衡的结果,也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有意识行为趋于稳定,从而在一定程度转化为习惯。如果一个人的自主行为是健全的,那么,他基于自主行为而向习惯的转化将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升华。
(四)培养大学生“浩然之气”
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取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那么,如何才能使至善来成为指导学生行为的道德理想,必须培养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而且,近年来,有专家学者提出,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还有助于养生。道德高尚、光明磊落、豁达大度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能够达到养生的效果。因此,对于医治一些越轨大学生病态生理等具有诸多好处。
孟子認为,如果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人们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校正大学生的越轨行为,必须培养学生的“浩然之气”。
参考文献:
[1]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9.
[2]陈晓平.面对道德冲突: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34
[3]朱胜利.大学生“慎独”精神的培养策略浅谈[J].文教资料,2009(5):197.
[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84.
[5]乐爱国.孟子论“气”与儒家养生学[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