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2018-01-19

全国新书目 2018年10期
关键词:通史历史发展

“盛世修史”,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近日,一套详细地、系统地反映史学界40年研究成果的中国通史著作《中国大通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我国180余位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民俗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著名学者参与撰写。

“在中国发现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类社会,不但其文明和文化千姿百态,其发展道路也是不大一样的。国情不同,故而历史进程不同。作为通史,本书对于中国历史时期的划分,是以中国历史的具体发展为主体,以世界历史的多元发展为参照,即“在中国发现历史”。比如,清朝上、下两卷,不再刻意强调鸦片战争这一界标作为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分界超乎寻常的重要性,而是更多考虑中国社会自身的内部变迁。

中国历史发展情况与西方大有不同,但近代以来一直以西方的史学理论为主,五种社会形态说(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对现代研究影响尤为深远。比如,西方封建制讲究的是“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中国的封建则是中央集权,土地的占有和其他权力的占有严格分开。为了能够突出表现这些史学界早已认识到的问题,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充分坚持“多样化的文明”、“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再固守用西方的史学理论框架去解释历史的做法,而是以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作为对中国历史时期划分的重要依据,进而阐述“中国路径”的发展轨迹。

本书在讨论与呈现历史上的重大阶段性变化时,特别关照当时人的看法,而非仅仅以后世的角度观察历史。比如,针对鸦片战争之初外国的入侵,注重呈现时人对这一行为的不同看法,以期透视隐含在事件表象背后的深层结构性变动。

本书对一向被忽略的婚姻、家庭、宗族、各阶层、社群等社会结构、社会问题均有探考。比如,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的具体情况,提出“专制个体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观念,深入探究血缘纽带、大宗族本位建构、劳动者身份地位等对于中国历史特殊传统的影响,并将其视为历史分期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倡导开放、多元、平等

以往通史多讲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控制及相互关系,对少数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介绍不多。本书抛弃汉族中心论、西方中心论或中国中心论,倡导开放、多元、平等的历史观。注重关照中央王朝与各民族之间的碰撞、融合。比如,《辽》《西夏》《金》单独成卷,不再将对这些北方民族政权历史的记述附于宋代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站在边疆和非汉族族群的角度反观处在中心的帝国,重新理解“中国”的含义,这将有利于读者以包容万象、兼容并蓄的心态,把握中华民族建立的国家几千年绵延不绝的特点,这是以前的通史所没有的。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国幅员辽阔,因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背景差异而导致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在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经济文化类型方面的差异与距离。本书强调这种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长期并存状态,试图通过常被历史研究所忽视的空间维度,呈现其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动态关系,全景式关照中国历史融合统一的发展总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体现

历史发展具有长期性、连续性、渐进性,结构性的变化通常存在一个较长的过渡期。选择一个标识性事件作为这种变化的分水岭,并不表明这个事件之前一天与后一天就有鲜明的差异,也并不表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形态在这一事件前后发生鲜明的变化。全书避免仅用重大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变化的标志,注重历史进程总体和长期的发展趋势,更多考虑社会经济结构的长期的、较缓慢的变化,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思想。比如,除了史前文化外,特别强调周秦之际、隋唐之际、明清之际以及20世纪上半叶这样几个重大的变化时期,以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变化为标准来判断不同阶段的社会性质,而非过多专注于社会转型。再如,打破了以往通史不包括近現代史的惯例,囊括了1840年至民国时期的内容。

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与以往通史著作相比较,本书在内容上以同样的甚至更大的热情关注普通人民的生活,对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给予较多关注。全书以近40%的篇幅反映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史。突破了以往通史只强调政治、经济对历史发展作用的视角。更多注意普通人民的日常活动、行为、心态,将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全书提倡综合的观点,既注重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又强调各种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由此而来的“合力”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从而显示社会发展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在世界格局中看中国历史

本书全新引入关于世界发展史与中国历史的关系,特别关照中国历史进程中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以基层百姓为切入点,通过呈现其在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饮食娱乐、思想潮流等方面,受外来文化影响时的变化,透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对外交流丰富多彩的全貌。

了解中国历史的意义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近20年来,一直没有系统、全面讲述中国历史独特进程的通史著作,《中国大通史》的出版,当可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这套书适合大、中、小型图书馆收藏借阅,也适合造诣较高的非史学专业研究者、爱好者阅读。

猜你喜欢

通史历史发展
有机构成、人的发展与党的策略问题
蔡美彪心语
高三历史后期通史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区域发展篇
新历史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