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院校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长效机制研究
2018-01-19屈家安马秀娟段艳
屈家安++马秀娟++段艳
摘 要:普通本科院校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长效机制已成为普遍趋势,本文分析了招生、培养、就业三者关系,探究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难日益加剧;高校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各职能部门相对分离,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对此提出了对策建议,即机构、制度“双到位”,完善招生、培养、就业长效联动机制,因校而异,建立各具特色的联动机制。
关键词:招生;培养;就业;长效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关乎人民生活、关系人民利益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是党和人民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普通本科院校的生源选择、人才培养、就业服务体系也迎来了新挑战,如何规避院校招生部门、教学部门与就业指导中心的隔离发展,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长效机制以实现三者携手前行、协同发展,是当前我国高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 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者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高校各职能部门和相关院系,而且与社会、政府、企业等各方息息相关。招生、培养和就业是高校立德树人这一系统工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要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保障整个系统的顺利运行,就要处理好招生、培养、就业三者关系。
在立德树人这一系统工程中,招生工作是系统的输入端,招生生源的优劣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培养是连接系统输入端和输出端的通道,是招生和就业工作的风向标。同时,人才培养也是就业的前提,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毕业。就业为系统输出端,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标准,反过来,高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的声誉,影响招生的生源。招生、培养、就业三者互为一体、互相作用,共同统一于人才培养的体系之中,对高校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现状分析
(一)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上存在的供需矛盾可分为人才供给矛盾与专业需求矛盾,以致出现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现象,这归因到底是一种专业与职业、人才与企业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招生培养与就业机制的不协调,导致不少企业求贤若渴,招不到亟须的人才,而不少毕业生因自身各种原因,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或找不到对口的工作,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追求知识体系完整性的构建,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该模式下,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收陈旧的理论性知识,因而造成大多数学生知识面窄,创新实践能力差,缺乏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也不能满足用工单位多元化需求。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率和吸引优质生源。
这主要表现在:
1. 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准。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一流大学办学的首要任务。当前部分高校办学目标不够精准、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学校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与学科建设的全面性,缺乏办学特色与品牌专业;过度注重数量而轻视质量,缺乏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如此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在就业市场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水平,缺少核心竞争力与不可替代性。
2. 专业设置脱离市场需求。受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影响,高校人才的培养计划、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目前的就业市场存在着人才短缺和人才饱和并存的奇怪现象,表现在:热门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冷门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甚至出现有市场需求却没有相应专业的毕业生应聘的情况。例如,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等飞速发展,大数据专业人才需求日益火爆,而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相对较少。
3. 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不同类型的高校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千篇一律,这掩盖了高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也造成了学生的“可复制性”。此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多、实践课少;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在此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多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教学质量低下。
(二) 高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相对分离
在高校,负责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的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各自为政,相对隔离。招生部门、教学部门与就业指导中心归属不同科室,各部门的领导者、组织者与执行者在讨论、决策、执行的过程中缺乏较为深入有效地沟通与协调,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招生部门为完成招生数量指标较少考虑专业设置、教学资源、就业水平等因素,甚至存在不合理地盲目扩大招生数量。此外,在招生时,招生部门多注重考生分数与排名,忽略了考生的兴趣与专长、能力和素质这两个重要因素。
而负责就业工作的部门主要考虑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低,而不论就业质量的高低。在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主要由教務处负责。而教务部门一般很少考虑和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能力。专业设置往往是从现有师资力量考虑,往往出现专业重复设置、培养方案陈旧、课程和教学计划不科学、课程结构脱离人才培养目标、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
(三) 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
1. 就业信息跟踪反馈机制相对滞后
每年毕业季后,高校负责就业调查的部门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就业反馈信息,这常常出现调查不深入、了解不透彻、反应不真实等情况。此外,各高校就业调查侧重于调查学生就职公司、薪资水平、在职岗位等基本情况,轻视调查学生所在岗位的素质要求,缺乏深入地调查剖析就业数据,从而不能有效反馈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市场需求、竞争力水平、培养质量等信息,从而使招生就业部门、教务部门及二级学院缺乏信息,无法对招生结构、招生数量、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环节进行统筹调配。endprint
2. 人才培养与招生、就业缺乏协同机制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和首要任务,同时也是招生工作和就业工作的纽带和桥梁。目前高校对三者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学校分管招生就业的领导和分管教学的领导往往不是一个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般不会将招生、就业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协同开展,招生、就业过程中所暴露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在人才培养中得到及时的改进与优化。高校招生部门、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中心三者隔离发展,缺乏协调沟通与交流协作。
三、 改革路径
(一) 构建机构、制度“双到位”
1. 建立就业联动机构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由招生部门负责人、教学计划制定者、就业指导员、企业家、人力资源管理者、学生等社会各方力量组成的就业联动机构,让联动机构成为统筹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智囊团。同时,高校还应加强校企合作、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对高校的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的意见,结合反馈制定各专业招生和教学计划,实现两者的有效互动,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
2. 建立专业评价与考核制度
高校应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完善:经常性评估和调研新办专业毕业生招生、培养和就业状况;整合、更新或停办脱离时代、不满足社会需求或不符合学校整体和长远规划的专业;撤销或合并经多年建设,仍未达到预期建设效果的专业。高校可将招生计划、生源地选择、录取分数线等招生指标同专业设置、专业规模、教学效果等人才培养指标以及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市场满意度等就业指标纳入专业评价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各个工作环节,实现对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动态调整。
(二) 完善招生、培养、就业长效联动机制
1. 加强招生工作统筹规划
高校在设置招生计划、安排招生工作时,应统筹考虑社会、高校和学生三方面因素。结合市场需求、办学特色及现实情况、学生素质与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招生规模和计划。高校应依据近几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生源报考情况、专业选择分布、毕业去向、就业质量等数据,合理设置各省招生规模和开设专业,高效科学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重点吸收符合办学特色的优质生源,从根源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加强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输送地,应积极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成长环境,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质量体系和标准,培养迎合时代要求、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从供给侧提高人才质量。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准定位人才培养工作,拓宽办学渠道和途径,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有方法、有特色、有水平、有质量,从供给侧出发,改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与发展。
3. 构建就业工作全过程服务体系
就业研究需要立足于学生开始接受学校培养到离开校园走进社会的全过程,这不仅仅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更需要联合招生部门、教学部门统筹参与。同时,高校不仅要加强就业形势研究,做好就业政策解与就业指导工作,而且要研究当前社会的经济结构,科学合理预测人才市场需求情况。除指导毕业生顺利就业外,高校还应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后续跟踪调查,建立就业信息跟踪机制,充分利用校招生就业工作信息平台,及时推送招生、培养、就业重要信息。
(三) 因校而异,建立各具特色的联动机制
1. 依托特色,因校制宜
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下,各高校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遵循各自人才培养目标和优势,依托本校专业、特色招生,依托招生、推进特色培养,依托培养、推进特色就业。各高校需要突出特色专业,合理制定招生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就业信息反馈机制。立足市场和社会需求,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紧跟市场需求的招生机制,构建专业化、全程性的就业服务机制,搭建校企合作互利双赢平台,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以就业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吸引优质生源招生。
2. 大类招生,通才培养
目前,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高校已经开始实行大类招生、通才培养以实施通才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发展环境。在大类招生、通才培养制度下,学校对低年级的学生实行通才教育,在大学二年级或者三年级,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进行宽口径的个性化教育。这种重基础、淡专业、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结构的交叉与融合,为学生后续深造、个性化钻研提供基础,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宽、专业基础扎实的高尖端人才,从而为学生树立核心竞争力。新世纪以来,拔尖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创新教育、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于晓光,姜海鹏.高校招生、就业、人才培养三方协同联动的创新机制构建初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6):52-54.
[2]倪伟,陈波,尤吴晶,等.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7):18.
[3]王英,萬庆生,韩文灏.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110-114.
[4]骆金堂.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构建研究[J].科技展望,2015(4):292.
[5]万庆生,王英,李友善,等.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36):234-236.
[6]赵放辉,付静.高校招生、培养、就业相关性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版,2011,27(1):109-112.
[7]史贞军,闫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16-17.
作者简介:
屈家安,马秀娟,段艳,江苏省南京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