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矮种马

2018-01-19陈桂权

金融博览 2018年1期
关键词:马帮马匹茶马

陈桂权

南方丝绸之路是以古代成都为起点的国际交通线,有西路、中路和东路三条,分别通往印度、中南半岛和南海。其一是通往印度的“蜀身毒道“,其二是通往越南的水陆兼程线路,其三是连通尼泊尔、印度的茶马古道线路。可以说南方丝绸之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均为我国西南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路。而马匹尤其是西南马,在曾经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这条国际线路上的运输主力。

西南马,又称川马,是我国四大马品种(蒙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川马)之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一带。西南马从来源和形成条件等方面,均有别于其他北方的三大马品种,成为我国马的一个独立的系统,代表性的类群有四川建昌马、云南丽江马、贵州马、广西百色马、陕西宁强马、西藏马等类。西南马体型矮小,头较大,颈高昂,鼻平直,眼、耳小,肌肉发达,蹄质坚实,鬃、尾、鬣毛丰长,体高105~125厘米,体重155~225公斤,优秀的马匹体重可达300公斤以上,善于爬山越岭,是西南山区重要的运输力量。在西南马的形成过程中,环境的选择与塑造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西南地区大部分为高原山区,复杂的地形条件对交通极为不利,但因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水草丰美,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因此,马、骡驮载成为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养马业在西南山区也备受重视。

西南马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发现证实战国时期成都羊子山地区已开始养马。《史记·西南夷列传》记,秦汉时的“笮马”与髦牛一起成为巴蜀对外输出的重要商品。李根蟠先生指出,“‘笮是西南夷的一种,属于牦牛羌,主要分布在四川雅安和西昌地区,并包括云南宁蒗地区”。东汉安帝时曾在越雋郡(今四川西昌地区,笮人聚居地),益州郡,犍为郡,设置长利、高望、始昌三个马苑。不过西南山區所产的马匹,到宋代之后才得到官方的重视,并且成为宋、明时期主要的马匹资源地之一。政府在这一带设立茶马司,与西南少数民族以货易马,当时将川黔所产之马,称为“蜀马”,川康“蕃”地所产的马,称为“蕃马”,两广的马,称为“广马”,云南马则被称为“大理马”。明代又在永宁、雅安、宜山、东川、乌蒙等地设立茶马司,与西南少数民族进行贸易交换,每年买马达数万匹。清代,政府对于西南马持放任不管的态度,官方的马匹交易活动无甚重要,倒是在民间,西南马的作用依旧突出,尤其是在西南商路上,成为运输的主力。民国时期,以西南马群为主体的马帮,成为对外沟通的重要力量,并形成了独特的马帮文化。

西南马体型矮小,性格温驯,负载能力强,这些生理特点成了它适应山地交通环境的先天优势。正如畜牧史家谢成侠先生所言,西南马“凡役用马都很驯顺。负重能力,依体重比例,实胜过北方马,那是山地最好的驮兽,其驮载最常超过体重三分之一以上,如近程驮运货物,竟有负重一百公斤以上的,长途驮运亦达六七十公斤,时速平均四公里半,山地日行三十至四十公里……有些车马载乘六七个人,还要跑起轻巧的快步,这是世界各地小种马比不上的”。正是西南马的这些特性,让它成为西南山区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运输力量。

在西南马中,以云南马在南方丝绸之路上发挥的作用最为显著。云南马中的丽江马、乌蒙马品种优良,最能适应南方丝绸之路上复杂的环境条件,进行长途驮运。丽江马的外形特点是,“头稍微重,多为直头,耳短小直立。颈短薄,背稍凹或平直,前胸较窄,胸深良好,蹄坚实。长途驮运可驮70~75公斤,日行30~40公里”。乌蒙马体型较丽江马还小,平均体高113厘米左右,体质坚实,能耐苦,耐粗饲,方便饲养,适应性良好。正是云南马的这些特性,使它们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主要的驮运交通工具。大理人将茶马古道上的马,称作“英雄”,每年在云南的大理与丽江,定期要举行选马大会,评选云南马中的优良者,以作长途运输之用。用当地人的话讲,“这种马个头虽小,但胆子大,承受力大,爬山快”。具体的选择标准要求好马“前胸宽,蹄坚实,毛色好,结构紧凑,体型高大,粗壮结实”。“先选四肢蹄,后选一张皮”,即选马先要选其脚力,这是最主要的。

云南地处通往东南亚及南亚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上,茶马古道、蜀身毒道在云南境内均有重要的驿站。如云南的永宁地处滇、川、藏三地的交界地区,是茶马古道北路的必经之地。茶马古道的北路相对气候条件较好,行走难度小,被走茶马古道的人叫做“平安路”,这里也因此成为马帮汇集之处。茶马古道上的贸易开始主要是茶马互市,清代因蒙古马的来源有了保障,故而茶马古道上的贸易形式也由茶叶与战马的交换,变成了茶马商队入藏区进行茶叶与山货间的贸易活动。马匹由先前的商品变成了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

马匹驮运这种方式,在西南地区的历史悠远。明代,滇铜外运就主要依靠的是马帮力量。此外,茶叶、盐等大宗货物的运输,也主要是依靠马帮来完成。

同样,云南的茶叶每年通过马帮运输出去的数量,也相当之大。“清代前期,云南的普洱茶、猛库茶、凤庆茶的年产量为10万~12万担,其中80%外销到四川、西藏等邻省和缅甸、越南、老挝、印度等邻国,运输这些茶叶,大约需要5万匹驮马。”

在南方丝绸之路上,马帮的存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马帮文化,此处就马帮特色的《赶马调》与禁忌文化作一简单阐释:

《赶马调》,是马帮在运输过程中,为调解单调的生活,排解苦闷,提振士气,而形成的一种民歌形式,其功用相当于劳动号子。《赶马调》的内容多样,总体上与马帮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三月里来,三月三,赶着骡马进茶山,普洱茶好,人人爱,驮起茶叶到远方。”有反映马帮成员旅途见闻与思念亲人的,如:“夜晚,在松坡坡上歇脚,叮咚的马铃响遍山坳,我唱着思乡的歌喂马料,嘶鸣的马儿也像在思念旧槽,搭好宿夜的帐篷,天空已是星光闪耀,燃起野炊的篝火,围着火塘唱起赶马调……我看见闪亮的星星,在夜空里不停地眨眼,星星啊星星,你是否也像我一样难以入眠?”歌词句句借景抒情,反映了赶马人在外的辛苦与对家人的思念。马帮常年在外,风餐露宿且充满了风险,这些在《赶马调》中也有生动的反映,如:“身着大地头顶天,星星月亮伴我眠,阿哥赶马走四方,阿妹空房守半年。”“头发棵里生露水,草帽顶上下白霜,三个石头搭眼灶,就地挖坑做脸盆……”

马帮的禁忌,包括语言禁忌与行为禁忌两方面。马帮常年行走于复杂的道路,面临各种自然环境的挑战,马帮禁忌文化内涵实则是对平安的祈祷。言语禁忌主要是指在马帮跑货的过程中,不能说一切不利于马帮安全的话。比如狼、虎、豹、蛇是马帮的四大忌,故而马帮成员不能直呼其名,在途中,若必须要提到这些动物,就用“老灰”“老猫”“搂”和“老梭”这些名字来指代。如此就形成了一套特殊的马帮术语,这些术语也影响到民间文化,在西南山区的有些地方,人们就用“老猫子”来指代老虎,“梭老官”指代蛇,想必这也是马帮文化的遗存。行动禁忌就是出行禁忌,这也是我国择吉避凶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在马帮的出行禁忌中,诸如生肖属马日,禁止出行;农历腊月、六月,忌远行。在行动方向上,有“春不走东,夏不走南,秋不走西,冬不走北”的习俗。 □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帮马匹茶马
踏寻马帮的足迹——云南香格里拉空心树古道考察记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马帮“驮起”脱贫路
茶马古道
盛装舞步竞赛马匹的设施和管理
马匹喝水
骑行“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