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2018-01-19孟宪梅武金宝
周 怡,孟宪梅,武金宝,贺 静
(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慢性萎缩性胃炎,指的是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之后造成的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粘膜肌层增厚的病理性改变。因为腺体萎缩或者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上的变薄,并且经常伴随着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以及不典型增生的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1]。本文主要针对在我院接受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女75例,男75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5±16.8)岁;对照组女75例,男75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50.21±10.7)岁。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为单纯的萎缩性胃炎患者,观察组为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患者。两组均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并全部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经13C呼气试验及幽门螺杆菌两种检测方法,均为阳性者确定为幽门螺螺杆菌感染阳性)。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
对照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例数为81例,感染率为54%;观察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例数为95例,感染率为63.33%。
2.2 两组患者病例诊断符合率的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病例诊断符合率的比较 [n(%)]
3 讨 论
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领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研究内容不够深入、方法不够新颖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年龄、饮食、遗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平滑,粘膜层逐渐变薄,腺体大部分消失,可能会出现息肉,甚至可能转变为胃癌。因为腺体的大部分消失和胃的分泌功能减低,盐酸、胃蛋白酶和因子的分泌也都相对减少[2]。
胃镜之下,表现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局部有颗粒或者结节状的黏膜。这一部位出现肠上皮化生状况的可能性也相对比较大。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比单纯的萎缩性胃炎更加接近于癌前病变,甚至癌症的症状表现。胃镜之下黏膜呈现颗粒状或者结节状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然高于胃镜之下黏膜呈现红白相间且以白为主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3]。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结果[4]。由此可见,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不同的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综上所述,与单纯的萎缩性胃炎相比,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诊断率比较高,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也相对比较高。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1] 张佑红.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0):1341-1342.
[2] 宋世超.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疣状胃炎患者粘膜萎缩性病变及Lgr5、P53蛋白表达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11).
[3] 刘 涛.共聚焦激光内镜在结直肠息肉和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5(29).
[4] 杨志平,刘 为,关晓辉.中老年慢性胃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8):4596-4597.
[5] 林根友,谢海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0):240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