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回顾性分析
2018-01-19马玉春
马玉春
(阿鲁科尔沁旗医院中医科,内蒙古 赤峰 025550)
在临床治疗中,缓慢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主要临床症状为窦性心动过缓与心率减慢,可造成记忆减退和头晕等,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为研究分析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5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中,年龄范围为16~87岁,平均年龄为(54.32±6.32)岁,11例患者为女性,14例患者为男性。实验组中,年龄范围为17~88岁,平均年龄为(54.43±6.21)岁,12例患者为女性,13例患者为男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给予阿托品片,1次0.3 mg,1天3次,口服。实验组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气滞血瘀型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为理气通络与活血化淤[2],可给予参附汤,主要药物成分为人参、桃仁、红花、麻黄、细辛、附片、淫羊藿及川芎等。心阳不振型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方法为行气通络与温补心阳,主要药物组成为百术、桂枝、干姜、红参、茯苓、炙甘草、制附片等物质。心胆气虚型缓慢性心律失常主要治疗方法为益气活血,可应用生脉散进行治疗,主要药物组成为桂肉、丹参、麦冬、龙骨、牡蛎、炙甘草、生地。水煎服,一天2次,每日1剂[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后,实验组平均心率为(67.21±7.12)次/min显著高于对照组心率为(59.33±6.21)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无效患者为2例,有效患者为13例,显效患者10例。对照组中,6例无效,12例患者有效。可得,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病率较高,主要原因为心室自主心律的传导与房室交界心律传到阻滞,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缓慢性心律失常主要临床症状为窦性心动过缓与心率减慢,可造成记忆减退和头晕等,影响正常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在中医理论中,缓慢性心律失常主要原因为脾肾阳虚,治疗方法为理气化瘀与温经通络[4],可出现盗汗及气短等临床症状。给予患者中医辨证治疗,促进细胞修复,不良反应轻微,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加减药物[5],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传统的中医治疗方剂主要为阳和汤、细辛汤与生脉汤等,党参可增加心脏排出功能,提高供氧能力,降低血小板聚集作用,五味子可安神,提高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实验组平均心率为(67.21±7.12)次/min显著高于对照组心率为(59.33±6.21)次/min,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得,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应用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微,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心率,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1] 冯晓敏,王月娥.温阳益气活血法治疗缓慢性心率失常46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24(09):23-24.
[2] 危小军,廖 伟,钟一鸣,廖祥中,谢东明,等.非X线透视下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治疗63例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6,26(10):714-715.
[3] 马丽红,焦增绵,曲家珍,张瑞华,范爱萍.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116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6(7):646-648.
[4] 常新海.联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参麦注射液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3):155-156.
[5] 陈会娟,张 红,谷宁飞,潘 洁,孙瑞英,等.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56例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4):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