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
2018-01-19朱胜慧
朱胜慧,王 昕
(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 重庆 401331)
一、引言
旅游流研究是旅游研究的六大核心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随着自驾游逐渐成为我国城镇居民出游的主要方式,自驾车旅游客流这种特殊旅游流开始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Shin最先关注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特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台湾南投地区的16个旅游目的地进行空间结构分析[1];卢松等国内学者采用旅游流空间使用曲线分析黄山市自驾车入游流的客源市场结构和空间行为模式[2];罗秋菊、梁思齐以云南省为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入滇自驾车旅游客流的时空特征[3]。这些学者开启了有关自驾车旅游客流这一特殊交通旅游流的研究方向,其定量分析方法对后续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西藏有着全球独一无二的山水资源和人文资源,“一步一景”的特性为其发展自驾旅游提供了天然平台,日益完善的软硬设施更为自驾出游者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条件。尽管由于地理位置与交通因素的长期制约,西藏自驾游相对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势头却十分强劲。本文以西藏自驾车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西藏自驾车旅游网络游记对游客自驾车旅游线路进行梳理,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西藏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与处理
在蚂蜂窝、携程、途牛三大在线网站收集西藏自驾车游客的网络游记,从相关游记中提取自驾车游客的旅游线路行程作为基础数据。其中,自驾车游客包括自驾私家车出行和租车出行的两类游客。最终筛选2016年1-12月的有效游记105份,提取旅游线路105条,涉及到40个旅游节点,包括4个市辖区与36个县域节点,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UCINET软件对旅游线路数据进行处理,构建西藏自驾车旅游流网络并计算相关指标。
2.旅游流网络构建
(1)确定旅游流网络范围和网络节点。以西藏自治区为网络研究范围,选择网络游记中的旅游线路出现的目的地为节点,节点以市辖区与县级行政单元为单位统计。
(2)建立网络关系。以西藏自驾游游客的旅游线路作为基础,构建游客在节点城市之间流动的旅游流网络。
(3)建立节点关系数据矩阵。每一条旅游线路都可转化为用“1”和“0”表示的节点关系数据矩阵,“1”表示两节点之间存在线路连接关系,“0”则表示不存在关系[4]。将所有节点关系矩阵加总得到节点关系赋值矩阵,能够反映节点之间的流向与流量关系。
(4)赋值矩阵二值化处理。经过反复尝试,以3为段点值将西藏旅游线路网络节点关系赋值矩阵转化为二分矩阵。根据二分矩阵可绘制出西藏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结构图(图1)。
3.评价指标
本文对网络结构评价指标分为整体网和个体网两个方面。整体网评价指标选取节点结构和网络结构两个二级指标,其中节点结构选取中心度和结构洞指标,网络结构选取网络密度和核心边缘结构指标[4]。个体网选取网络规模、关系总数、密度、可达效率四个指标。关于各项指标的详细释义,已有大量深入研究[5],本文篇幅有限,不再做进一步解释。
三、西藏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
1.整体网分析
(1)节点分析
经过数据处理,剔除20个程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为0的网络孤立点,筛选得到具有一定连接性的20个节点的程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的数据(表1)。节点的平均程度中心度为1.4,表明每个节点平均与1.4个节点有关联,节点间的互动不显著,各节点程度中心度差异显著。接近中心度基本与程度中心度保持一致。中间中心度的测度中,有10个旅游节点的中间中心度为0,占到整体网络的50%,在西藏自驾车旅游整体网络中,仅有少数核心节点对整体网络具有一定的控制影响力。此外,网络孤立点主要集中在阿里地区和山南地区,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旅游资源尚未充分开发,且旅游交通网络尚不完善,难以与其他节点连通。整体来看,西藏自驾车旅游网络节点呈现连接性弱的特点。
根据数据分析可将网络节点分为三类:(1)拉萨城关区是网络首要核心节点,林芝巴宜区、日喀则桑珠孜区为网络次级核心节点,三大核心节点间的游客双向流动显著,在整体网络中发挥了核心的集聚与扩散功能,同时也是核心旅游目的地和中转地。主要原因在于其分别作为拉萨、林芝、日喀则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与较强的旅游接待能力,成为了大部分西藏自驾车游客必达的核心旅游目的地。其中,拉萨城区的中心度均高于其它旅游节点,与其它节点之间双向互动显著,是网络的首要集散中心,处于绝对核心位置;林芝市巴宜区是自驾车游客从川藏线、滇藏线进藏抵达拉萨的的必经节点,同时是川藏南线和山南环线的相交节点,与波密、米林等重要旅游目的地相连,发挥着重要的旅游集散功能,成为第二大核心节点;此外,日喀则市桑孜珠区是阿里环线上的重要集散节点,也成为了网络中重要的次级核心节点。(2)当雄、波密、定日、浪卡子、米林、墨脱各自拥有纳木错、羊湖、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珠穆朗玛峰等系列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邻近网络核心节点,交通较为便利,吸引了大部分自驾车游客,成为网络中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节点;萨嘎、普兰、札达、江孜位于阿里环线上,交通相对闭塞、旅游接待能力不足且景区开发不成熟,少数自驾车游客会选择这些目的地,成为一般旅游目的地节点。(3)八宿、那曲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滇藏线、川藏线、青藏线上的重要门户节点,发挥着关键的中转作用;此外,左贡、芒康、安多也具有一定的中转功能。
结构洞的制约度指标数据(表1)表明:拉萨城关区、林芝巴宜区、日喀则桑珠孜区、定日县、波密县、浪卡子县的制约度均低于0.5,对其他节点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弱,在网络中占据较多的结构洞优势,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当雄、八宿、普兰、萨嘎、工布江达、米林、那曲、墨脱等的制约度相对较大,节点间需达成更多区域合作,抢占自身在整体网络中的优势。其余旅游节点制约度较大,首先需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增强其可进入性,加强与其它节点之间的联系。
(2)网络结构分析
西藏自驾游旅游流网络的整体密度是0.27,表明全省自驾车旅游流网络密度较低,存在众多网络孤立点,节点间互动不明显,整体网络结构比较疏松。如图2,网络整体形态呈辐射状,由三大核心城区向县域节点发散。旅游流集中于三大城区之间,以及三大城区与波密、定日、当雄、浪卡子、米林等邻近重要旅游目的地之间,这些节点间双向流动比较明显。相比而言,其他县域节点多与核心城市形成单向流动,且相互之间的直接联系极少,其主要原因在于自驾车旅游线路的选择极大的受制于道路交通条件,西藏不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使得很多县域节点之间缺乏交通条件达成连接。
表1 整体网及个体网指标结果
(注:表中不包含20个程度中心度为0的节点)
基于节点的核心度,结合UNCINET对核心-边缘区的判断,得到西藏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其中,核心区包括拉萨城关区、林芝巴宜区、日喀则桑孜珠区、浪卡子、波密5个节点,半边缘区为米林、当雄、那曲、墨脱、八宿、芒康、左贡、定日8个节点,边缘区为昌都、江孜、萨嘎、聂拉木、普兰、札达、安多个节点,其余节点很少达成与节点之间的联系,在经过段点值切分以后成为网络孤立点。
图1 西藏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结构
2.个体网分析
通过个体网的规模、关系、密度、可达效率表示各旅游节点在个体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个体网的规模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各旅游节点吸引力的大小,规模较小的节点可以通过与周边节点从弱联系到强联系,从而提升其在整体网络中的地位[6]。西藏自驾车旅游流网络中各节点的个体网络规模差异明显。拉萨城关区的个体网规模为8,表明拉萨城区和8个节点存在直接旅游流联系,显示出其他节点对拉萨城关区的依赖性,是个体网规模最大的节点;林芝巴宜区位于第二位,日喀则桑孜珠区、当雄并列第三位,在网络中具有一定地位;而芒康、拉孜、聂拉木、札达、安多规模仅为1,关系总数为0,未形成个体网络。个体网络中关系总数与规模整体上表现出规模越大,关系总数越多的趋势。个体网络密度呈现出于个体网络规模相反的趋势,规模较小的左贡、工布江达、墨脱、米林等个体网的密度达到100%,个体网规模最大的拉萨密度最低,为17.86%。可达效率与个体网密度存在一致性,除了未成个体网的节点,工布江达和米林的个体网可达效率最高,拉萨城关区最低。
四、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西藏自驾车旅游流网络还处于初级发育阶段,自驾车旅游流网络密度较低,节点间连接较弱,整体网络结构松散,呈以核心节点为中心向四周发散的辐射网络。网络核心区包括拉萨城关区、林芝巴宜区、日喀则桑孜珠区、浪卡子、波密,其余均处于边缘区。旅游流集中流向拉萨、林芝、日喀则的部分地区,自驾车旅游线路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内节点之间的相互流动。
(2)按功能定位可将网络节点划分为:核心节点、旅游目的地节点、中转节点,其中核心节点既是核心集散中心,也是核心旅游目的地和中转节点。拉萨城关区是网络的首要核心节点,林芝巴宜区、日喀则桑孜珠区是次网络核心集散节点;当雄、波密、定日、浪卡子、米林、墨脱是网络中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节点,萨嘎、普兰、札达、江孜是一般旅游目的地节点;八宿、那曲是重要中转节点,芒康、左贡是一般中转节点。
(3)无论从整体网指标还是个体网指标来看,节点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而拉萨城关区、林芝巴宜区、日喀则桑孜珠区均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其中,拉萨城关区处于网络的绝对中心位置。
2.建议
交通通达性、自驾车旅游接待能力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是目前西藏自驾车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交通条件是首要的限制因素。自驾车旅游线路具有多旅游目的地特征,故对区域整体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接待能力具有极高的要求,单独依赖个别核心节点,难以实现全面和长久发展。因此,未来,各节点目的地要找准自身在自驾车旅游流网络中的定位,精准推进自身自驾车旅游发展,积极加入西藏自驾车旅游整体发展战略,增强各地之间的区域自驾车旅游发展区域合作。
(1) 三大核心城区应进一步提升完善自身的旅游接待和服务水平,设立专门的自驾车旅游服务接待中心,提供自驾车旅游线路咨询、自驾车导游服务、租车等特色和精准服务,推广“落地自驾”的模式,构建完整便捷的汽车租赁一体化系统,充分发挥自身的集聚和辐射中心作用,引领引领和带动其它节点的自驾车旅游发展。
(2) 波密、米林、定日等旅游目的地节点要进一步加强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以及相互间的合作,要增强与三大核心节点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形成完整成熟的自驾车旅游线路,加强沿线自驾车风景道的建设,完善道路标准化标识系统。适度增强自身的旅游接待能力,尤其是热门自驾车旅游景点,应当设置专门的自驾车接待点,提供停车、安全保障补给等保障性服务,进一步强化其旅游目的地功能。
(3) 八宿、那曲等门户中转节点要增强自驾车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自驾车旅游保障性服务,同时适度开发当地特色旅游,还可以建设个性化自驾车旅游吸引物,如自驾车营地、房车营地等,增强其旅游目的地功能。其它边缘节点和网络孤立点首先要加快道路交通的建设,提升节点的通达性,同时要积极开发当地旅游,加强与核心节点的合作,充分利用好周边核心节点的辐射功能。
[1] Shih H Y.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drive toursim destinations:An application of network analysis in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5):1029-1039.
[2]卢 松,吉 慧.黄山市自驾车入游流旅行空间行为研究[J].地理研究,2013,32(1):179-190.
[3]罗秋菊,梁思贤.基于数字足迹的自驾车旅游客流时空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2016,31(12).41-50.
[4]孙 勇,史春云.云南省旅游线路网络与空间结构特征[J].人文地理,2016,(1):147-160.
[5]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 UNICET软件使用指南[M].上海: 格致出版社,2009.
[6]唐雯雯,史春云等.四川省旅游线路的社会网络结构研究[J].旅游论坛,2016,9(3):82-87.
[7]李艳,严艳.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西藏景区空间结构分析[J].干旱资源与环境,2015,26(6):177-182.
[8]耿建忠,吴殿廷.基于图论的西藏旅游线路评价与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1):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