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某镇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认知现状
2018-01-19吴云梅
吴云梅,唐 勇*
(1.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江苏 淮安 223300;2.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淮安 223001)
目前国内艾滋病流行形式日益严峻,对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而言开展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越来越明显[1]。中学生作为当下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性成熟发展阶段,文化层次比普通人群高,且思想观念较为开放,同时具有青少年青春期特有的好奇心,愿意尝试和接受各种行为、观念和想法,如对吸毒和不安全性的性行为等艾滋病感染行为缺乏认知[2],这使得中学生艾滋病感染率明显增加。青少年对社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加强中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健康宣教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国内蔓延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中学生艾滋病预防工作,社会十分有必要掌握对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现状的认知,从而制定切实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3]。本文对淮安市某镇中学生的艾滋病预防知识进行调查,为制定健康教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班级为单位,随机选取淮安市某镇中学生534名,共12个班级,初中6个班(261名),高中6班级(273名)。
1.2 调查方法
参照《艾滋病预防学校健康教育》设计调查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认知情况。调查问卷艾滋病相关知识内容涉及共17题,根据回答题目的正确数对知晓度进行判定,题目回答正确在14道及其以上表示知晓,正确13道及其以下表示不知晓。现场回收问卷,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发放问卷534份,回收有效问卷509份,有效率95.3%。509名中学生中男性238名,女性271名,男、女比例为0.88:1。初中生249名,高中生260名。年龄范围为(12~17)岁,平均年龄为(14.1±1.0)岁。
2.2 中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认知程度分析。
中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为65.0%(331/509),其中女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晓率为55.4%(150/271),男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晓率为76.1%(181/23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90,P=0.374);中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认知程度较高,但对非传播途径认知度较低,详见表1。高中生对艾滋病预防知晓率为69.6%(181/260),初中生对艾滋病预防知晓率为57.8%(144/24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33,P=0.017)。
表1 中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分析
2.3 中学生对艾滋病态度分析
被调查的509名中学生中认为学校讲授有关艾滋病知识非常重要的初、高中学生比例分别为81.5%和80.4%;认为朋友有艾滋病会与他断绝来往比例分别为87.8%和86.3%;怀疑自己有艾滋病会到医院检查比例分别为79.8%和76.4%;不愿意和艾滋病人共同进餐比例分别为95.0%和92.6%;不愿意和艾滋病人同班或同桌分别为66.67%和63.2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大部分的中学生希望学校讲授科学的艾滋病防治知识,他们对艾滋病比较恐惧,大部分人不愿和艾滋病人或感染者共同进餐或上学。
表2 中学生对艾滋病态度分析
2.4 艾滋病知识获取来源分析
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主要包括互联网、电视以及健康宣教,少部分人通过同学获得。比例分别为41.5%(211/509)、30.3%(154/509)、23.1%(118/509)和5.1%(26/509)。中学生主要希望通过学校健康教育课和互联网获得相关预防知识,比例分别为51.7%(305/509)、32.2%(164/509)。
3 讨 论
调查发现,中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为65.0%,女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晓率为55.4%,男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晓率为76.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认知程度较高,但对非传播途径认知度较低;高中生对艾滋病预防知晓率明显高于初中学生(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我市某镇中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认知度不高,分析可能与学校宣教教育工作不够细致和全面有关。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不仅限于某些特殊群体,而是一项全民性的疾病健康知识宣教[4]。对于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这一特殊性的人群,社会对他们进行艾滋病预防健康知识教育时需根据该类群体的特征,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需重视教育成果[5]。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成果经验以及此次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开展中学生艾滋病预防健康宣教措施。
3.1 将日常课堂教学作为健康宣教主渠道
课堂教学应该是中学生人群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近几年来的多项调查研究均显示,学生的卫生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这表明国家提出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期间开展卫生疾病健康教育课是十分可行和正确的[6]。学校利用课堂教学的方式能让学生系统、全面且科学的获得相关知识。
3.2 多种方式的教育和学校课堂教学相结合
目前社会上较为常用且较为成功的教学方式为“三个一”形式,包括上一堂疾病健康宣教课、派发一份健康教育宣传单,观看一部疾病教育相关的纪录片或影像。利用健康宣教课为学生授予知识,并配合影像图片这一直观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印象深刻,更加容易接受[7]。
3.3 加强同伴教育
研究报道,学校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教师模式,而同伴教育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学生模式),是指从高年级学生中选取适当人选,进行教育培训,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学生予以教育宣传[8]。据调查研究发现,同伴教学模式在学生人群中特别是在青少年学生人群中可行,其主要特点为同龄间的同伴年龄相仿,彼此具有相同背景和经历,较易沟通和拉近距离,人与人之间心理防备较少,两者可畅所欲言的交谈,形式较为活泼。
3.4 性教育与预防艾滋病疾病健康教育相结合
目前社会上对于安全性行为教育主要包括两点,即婚前性行为的防治以及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中介绍如何应用避孕套。而关于在学生人群中是否需要进行安全性行为教育在国内存在较大争议,且在国外同样存在相同的顾虑,害怕引起负面影响,导致过早婚前性行为发生。但是多项研究证实,切实有效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推迟性交年龄,WHO也同意该观点。所以安全性行为健康宣教不但不会诱发婚前性行为的过早发生,还能起到预防作用[9, 10]。此外健康宣教需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避孕套,从而有效减少或预防艾滋病的发生和传播。
总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虽然掌握一定程度的艾滋病相关疾病知识,但其掌握程度较低,对疾病知识了解不全面,具有认知错误,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歧视和恐惧,学校应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通过多种途径联合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1]常 靖,杨永利,施 念,等.艾滋病预防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3):164-166.
[2]李丽娟,申元英,袁芝琼,等.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的认知情况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4,38(10):1229-1230.
[3]吕晓科.关于大学生对艾滋病预防认知状况的调查报告--以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为例[J].科学导报.2015,31(15):77-78.
[4]蒋 颖,钟朝晖,张 眉,等.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模式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786-2788.
[5]尚 云,李 鹏,杨宗升.德宏州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和态度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4,28(2):124-127.
[6]李善兰.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5(2):146-149.
[7]庄丽丽,马迎华,赵 海,等.中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题库信效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4):402-404.
[8]高 倩,金 辉,张 珍,等.健康信念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行为的影响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5):2819-2822.
[9]孙 涛,张 晔,张 波,等.石河子地区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教学初探[J].兵团医学.2013,38(4):50-51.
[10]马智奇,马 鑫.扶风县600名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5,26(2):113-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