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夏室内乐团《中国茶文化音乐集》美学形态研究

2018-01-19

福建茶叶 2018年1期
关键词:室内乐扬琴乐曲

胡 萍

(武汉研究院、江汉大学音乐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

华夏室内乐团《中国茶文化音乐集》美学形态研究

胡 萍

(武汉研究院、江汉大学音乐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

中国是茶的故乡,喝茶品茗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身心、交际的调节。中国茶文化音乐是根据我国茶文化的特点进行提炼发展,并在充分考虑到茶的特质与多样性之后谱写的一曲曲悠扬动听的乐曲,茶具有多种品格,因而茶文化音乐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根据华夏室内乐团演奏的《中国茶文化音乐集》中的4个部分——茶韵、茶香、茶魂、茶梦为例,对其美学形态进行深入的解读性研究。旨在通过该研究明确《中国茶文化音乐集》中对于茶文化的音乐化演绎,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艺术形态美。

华夏室内乐团;《中国茶文化音乐集》;美学形态研究

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前身是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始建于1964年。经过长期以来的不断发展,乐团不断充实调整,成为当今中国最具活力,也是技术实力最雄厚的民族管弦乐团之一。乐团较为擅长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的演奏,在严谨中不乏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的弘扬和创新,并兼具现代音乐的革新和探索,而《中国茶文化音乐集》是一系列与茶文化相关的、并以突出中国茶品、茶艺、茶之美为主要特色的音乐总集,二者的结合使得茶文化音乐在听觉感受上更加现代化但同时不乏对经典的传承,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美学形态研究。

1 旋律形态研究

《中国茶文化音乐集》包含4个独立的部分,即《茶韵》、《茶香》、《茶魂》、《茶梦》,四个部分还包括其自身的次级结构,比如《茶韵》包含晚钟、流音、秋月、茶影等4段。在旋律方面,正如中国大部分传统音乐在审美旨趣上的统一,因而筝曲的演奏对于线形旋律形态的单级追求也较为突出,表现为较多的单声部音乐,其织体与旋律是单一线条的重合,而较少如西方现代音乐中较多的利用和声对曲调进行调和。与西方音乐旋律构思不同的是,主调旋律和复调旋律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具有不一样的表现,《中国茶文化音乐集》中不论是强调品茗意境的《茶韵》或者是烹茗情趣的《茶香》,抑或与宾客品茗相关的《茶魂》都更加强调旋律构成的单一性。比如《茶韵》的第一段——“晚钟”,其于高山流水之间荡来阵阵寺院晚钟,音乐虚幻、朦胧、飘渺,同时,古琴曲《流水》随之奏响,整个氛围若即若离,品茶人于此氛围中,感受到的是一股心旌摇荡、怡然自得的心情。而在第二段——“流音”之中,随着山野外袅袅传来的清丽而悠扬的乐声,人们似乎在寻找下一次音符的落点,这是琴箫合奏《渔樵问答》很好的表现出了品茶人况味悠长,无拘无束的心境。这两段乐曲的总体旋律都较为轻缓,旋律线条流畅而平缓,旋律的进行多用下行级进和上行小跳,旋律发展偏重渐变的原则,突出自然、和谐的目的。为何此处的旋律多以线形旋律为主,其一方面与西方音乐发展的过程较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较大的矛盾和出入,同时中国传统音乐线形的、横向的旋律适合士大夫贪求安逸、舒缓的氛围的性情有关,“中庸之道”、“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线形旋律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纵观华夏室内乐团演奏的《中国茶文化音乐》其他乐曲也可以明显的看出这种特性,西方传统音乐更注重节奏的跳跃和旋律的交织变幻,但是中国传统音乐对于跳跃性的表达并不看好,反而是平静、过渡合理且自然的旋律形态更加易于加入特定的音乐环境。因而《中国茶文化音乐》的旋律婉转沉静、起伏自然的现实形态更加易于从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辩的角度理解音乐的整体。

2 表现形态研究

为了突出茶文化为主题的乐曲,更在于烘托茶艺的氛围和品茗的感觉,在表现形态方面,众多古典乐器如琵琶、扬琴、古筝等都被用来演奏不同的乐曲,呈现不同的意境。而通过对乐器演奏过程的关注,茶文化音乐的抒情特征更加容易表现,比如在扬琴演奏时,要想进行良好的演奏,表现出特定乐曲的美学旨趣,就要在演奏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而这类表现形态根据器材等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意义,但是首先都要注意演奏的方法。以扬琴为例,扬琴又称洋琴、铜丝琴等,属于击弦乐器。是中国民族乐队演奏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乐器,扬琴与钢琴同宗,音色洪亮而清脆,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委婉而缠绵,清脆且令人难以忘怀。快奏时表现力鲜明,可以独奏、合奏或为说唱、戏曲进行伴奏。在演奏中为了实现较好的表现力,有必要加强指腕的配合。

指腕的配合首先要对手腕和手指的灵活程度进行训练,手腕要足够放松,在感到僵硬和有束缚感的时候及时停止相关的尝试,指腕结合训练是扬琴演奏技术中难度最高的一个项目,但是其轮音的发出对于表现茶文化乐曲中静谧安详、“兰桂吐秋灯之焰,茶烟飞古鼎之香”的意境更有帮助。比如配合江苏民歌《小九连环》时,扬琴的音质细腻、回环往复,配合民歌演唱将江南采茶园中郁郁葱葱、阡陌纵横的景象娓娓道来,听众似乎听着《采茶》这一乐曲回想到了茶的香气,令人凝神静气,倍觉美妙。

为了达到这样的演奏效果,配合民歌或小曲将茶文化、茶意境做良好的呈现,需要在练习时应该首先训练手腕的快速转动和翻转等能力,保持关节的柔韧性和敏感程度,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尝试从基本的用手腕弹奏扬琴开始训练,主要锻炼其感觉,寻找放松的意境,并在手腕相对自由的前提下进行扬琴的弹奏,让其明确的找到节奏变化的点,在锻炼一个阶段后,再通过手臂力量带动手腕进行弹轮音,加强轮奏的强度,在每次力不从心时就停下来,训练一段时间旨在达到可以用左右手分别弹奏出节奏均匀、审美感较为一致的轮音为止,此时便可以进行整体性的训练,将手腕和手指相结合进行弹奏,并适应不同的节奏和曲调变化进行弹奏,多样化和不间断的重复训练是指腕结合方法最可靠的训练途径。

而在《茶香》演奏的不断进行中,开篇第一段——“茉莉花”到第四段“月下品茗”仿佛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因而在演奏方面也有不同的抒情表现的要求,这要求在击弦的力度和方法上都有针对性的变化,相比于定位于江南小景的抒写,“月下品茗”这一乐曲更加注重安静恬淡的演奏,突出月下品茗的氛围,给人深刻的抒情体会。

3 情感形态研究

音乐的美学考量主要以人的实际感受为主,故而情感形态是传统音乐美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演奏中,情感形态具有两种典型形态,一种是所谓的强烈的、迸发的情感,其强调音乐的宣泄和释放作用,更加突出听者对音乐的爆发性、亢奋状态的接受。但是这在我国古典音乐,尤其是茶文化音乐的表现中具有不相宜性,因而此处的情感状态主要表现为饱满、含蓄的抒情状态,此处的抒情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诗歌、散文等通过某种情景或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情思,对于茶文化音乐而言,其沁人心脾、典雅恬静的艺术氛围使人更加容易产生心理共鸣,实现情感上的依赖和寄托,比如在《茶梦》系列中,组成《茶梦》的四段音乐分别是山泉、闲情、土风、幽香,音乐具有云南风味,边听边品更容易进入到茶文化的深厚氛围中,给人以寄情于山水、忘乎俗世的纷争的感觉。第一段——“山泉”以云南民歌《绣荷包》为主旋律,配以泉水淙淙、鸟声啁啾的背景音乐,很容易便将人带入清新迤逦的大自然画卷之中,而第二段“闲情”以独特的葫芦丝和巴乌音色奏出甜美、慵懒的傣族民歌旋律,在演奏的过程中还加以清新秀丽的音乐氛围,更好的把人带入云南茶语的氛围中。进而通过最后一个部分——“幽香”总结全曲,以几种乐曲对话重奏的方式描绘山间田园的生活小品,一种清淡释然的氛围袅袅而出,表现出品茶着知足常乐、幽静恬适的生活氛围。更容易激起乐曲听众的情感共鸣,使得云南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听者的情感交融、共鸣,最终升华了乐曲的艺术美,加强了对文化和音乐结合的欣赏能力。

4 审美形态研究

审美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通过主观意识感知外界世界的主要方式,对于音乐而言,同样具有审美意义上的作用,首先,审美的主体——人和客体“音乐”,一种是能动的实体,而另一种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因而审视外部具有美的特质的音乐成为音乐美学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现象是人的现象,对于《中国茶文化音乐集》这种非固定形态的审美而言,加深对审美客体本身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全国的产茶地也各有不同,因而华夏室内乐团在演奏时也具有明显不同的方式,以便最大限度的突出具有当地特色的茶文化音乐,比如苏州茶文化依托水乡的特点表现出更加灵动而悠扬的姿态,而云南的茶文化则与当地的民族文化深深的交融。这在乐团的演奏中也多有涉及,比如根据江浙一带具有特色的民歌改编进《茶香》之中的民歌“采茶”、“小九连环”、“大九连环”等语调轻缓、娓娓道来。而《茶梦》通过应用不同的乐器,表现出不同音调的同时也旨在弘扬云南省少数民族独有的茶文化内涵,具有与传统意义上的茶文化认知不同的方向,通过表现手法和曲调等的变化可以更好地呈现出具有地域差异的茶文化审美区别。

5 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华夏室内乐团演奏的《中国茶文化音乐集》的美学形态需要从其与茶文化相关的程度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演奏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可以预见,华夏室内乐团对中国茶文化音乐的理解和传承是我们理解茶文化和茶文化音乐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选取旋律形态、表现形态、审美形态和情感形态等4个方面对其严重进行美学层次上的研究,旨在通过该研究明确《中国茶文化音乐集》的美学旨趣。

[1]王晓.论茶元素音乐对中国茶文化传播与推广的作用 [J/OL].艺术科技,1(2017-10-23).

[2]李田甜.探析茶文化音乐作品对音乐教育的促进 [J].福建茶叶,2017,39(03):217-218.

[3]王燕如,王翼如.我国高校茶文化音乐钢琴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12):351-352.

[4]宋玲玲,张晓敏.从音乐的民族化角度探讨茶文化音乐的新出路[J].福建茶叶,2016,38(07):349-350.

[5]张贤,朱桂银.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茶文化的协同创新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04):336-337.

课题:主管单位:武汉研究院,课题编号:IWHS2016359,课题名称:武汉地区高校室内乐教学改革及影响效应研究

胡 萍(1985-),女,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室内乐和钢琴演奏、教学和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室内乐扬琴乐曲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室内乐比赛初赛圆满结束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室内乐的发展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倾听·对话从室内乐开始
——天津音乐学院第四十期“天籁讲坛”
多元交融 文明互鉴——天津音乐学院室内乐专场音乐会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父与子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悲伤的乐曲
20世纪以来中国扬琴音位排列的变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