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园林植物病虫抗药性及治理策略
2018-01-19魏海华
魏海华
(上海野生动物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上海 201399)
害虫抗药性主要是指害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药量的能力,在种群中逐渐发展;病原菌抗药性主要是病原菌在单一药剂的使用中,其敏感性发生变化,发生一定的遗传变异,对杀菌药剂产生适应的现象。
1 病虫抗药性的机制特点
1.1 害虫抗药性机制
(1)害虫表皮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害虫为了能够生存,其自身在不断增强抵抗外来侵害的能力。表皮是害虫防御外力侵害的唯一物理防护措施,多数害虫通过自身长期的改变,促使自身表皮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药剂对害虫的神经膜产生的危害就会降低,药剂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穿透表皮,进入体内造成危害,害虫有足够的时间解毒。(2)害虫的敏感性发生变化:在害虫受到药剂的攻击时,害虫体质比较敏感的很容易被杀死,体质不敏感的害虫由于其对有毒物质反应不强烈能够存活下来。害虫在长期抵抗农药的过程中,本能的进行规律总结,繁衍出具有非敏感体质的下一代,其存活率大大提高。有些害虫体内能够分解一种解毒的物质,促使药剂分解并且失效。(2)害虫体内组织发生变化:一些害虫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在体内形成储存毒物的器官,当接触到杀虫剂时,能够把有毒的成分自动转化。
1.2 病原菌抗药性机制
病原菌的原生质膜透性降低,药剂难以到达有效的作用,对病原菌产生不了实质性的危害。病原菌具有一定的解毒能力,促使杀菌药剂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性。病原菌菌体的代谢能力增强,能够有效阻止药剂在病原菌体内的活化。部分菌体的代谢途径被药剂阻碍之后,可以弯路绕过进行代谢,维持其正常生长。部分菌体的特异性酶被药剂抑制之后,菌体能够促使酶数量的增加,对药剂产生的损失进行弥补,使得菌体能够正常代谢。
2 有效的治理措施
2.1 优化园林病虫害用药方式
(1)避免针对病虫害长期使用单一的杀虫剂,病虫对单一药剂长期的接触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2)控制用药次数和药量,避免在反复的用药中使得其对药剂产生适应性。(3)注重药剂的交叉混合使用。在病虫防治过程中,对不同机制的药剂进行混合使用,在混合和交叉使用的过程中,应进行科学混合,不能对相克的药剂进行混合,很容易造成药剂丧失药性或毒性太强。(4)合理控制药剂使用时间。病虫高峰时期和防疫最佳时期进行药剂的使用,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2 采取科学的生物防治方式
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病虫对化学药剂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可以转变防治思维,采用生物措施防治病虫。了解园林植物的生物特点和规律,并且利用生物的天敌清除害虫,保证生态平衡。同时,使用生物对化学药剂进行代替,既能增加防治害虫效果,又能减少化学药剂对人以及生物产生的损害。
2.3 采取人工措施诱杀害虫
为了能够有效避免园林植物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害虫难以清除,在采用药剂的同时,可以采取专业的人工措施诱杀害虫。虽然人工诱杀的方式时间较长,并且需要人力较多,但能够最大程度清除害虫,提高灭虫效果。
2.4 培养病虫害抗性好的优良树种
防治树木病虫害应从源头进行防治,培育优良树种,能够对病虫害产生良好的抵抗力。可以采取生物学的方式对植物中病虫害的抗性进行提炼,促使树种能够具备多种抗病性,能够对病虫害产生有效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危害,促使树木能够更好地生长。
2.5 加强园林植物树苗的防疫措施
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加强树苗防疫工作,能够从源头对病虫进行有效防治,培养树苗的抗病性,有效控制后期病虫害,通过这样的方式,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再仅仅局限在后期。
2.6 采取综合的治理方式
在对园林植物进行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不能够局限单一的防治方式,避免病虫抗药性的发生。应当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方式,对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以及气候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有效的治理方案。
3 结语
园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病虫害的危害,既给园林植物的生长带来严重影响,又对园林绿化作用产生影响。在防治过程中,由于防治方式的不合理,病虫害产生一定的抗药性,阻碍了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方式,生物、物理以及化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避免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1 周文.园林植物的病虫抗药性及其治理策略[J].现代园艺,2013(16)
2 王海洋.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与抗药治理问题探究[J].现代园艺,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