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茶文化音乐融入单簧管乐曲教学的价值探索

2018-01-19

福建茶叶 2018年1期
关键词:单簧管唱腔乐曲

刘 冬

(四川理工学院音乐学院,四川自贡 643000)

民间茶文化音乐融入单簧管乐曲教学的价值探索

刘 冬

(四川理工学院音乐学院,四川自贡 643000)

本文分析了民间茶文化音乐的特点,对民间茶文化音乐与单簧管乐曲进行对比,进而探讨了民间茶文化音乐融入单簧管乐曲教学的价值,促进单簧管乐曲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民间茶文化音乐;单簧管;乐曲教学;价值探索

在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民间的采茶音乐种类丰富、悠扬悦耳。范晓君在2014年著有《中国采茶音乐文化研究》一书,她在前人对茶文化音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系统的分类和探讨,归纳了目前主流的茶文化音乐类型,对于民间茶文化音乐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民间茶文化音乐以赣南、桂州、广粤一带最为丰富,采茶活动也以江浙、湖北一带最为多样,这就使上述地区流传下来一些经久不衰的乐曲,如人们所熟知的《三牌调》、《春景天》、《九龙娃唱采茶》等[1],采茶音乐产生于地方文化,以当地的特点作为创作背景,因此融合了地方的乡土风情和采茶历史,民间茶文化音乐能够表达出当地艺术精髓,从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将民间茶文化音乐融入单簧管乐曲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丰富单簧管乐曲的内涵,体现出中西文化结合的优势,也是西方舶来品与中国传统文化互通互融的重要表现,同时,将民间茶文化音乐融入单簧管乐曲教学还可以创新单簧管乐曲的内容,创新单簧管乐曲的教学形式。

1 民间茶文化音乐的特点分析

我国民间茶文化音乐在长时间的形成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了区别于其他曲种的鲜明特点,集中体现在调式、唱腔结构、音乐风格三个方面。

1.1 调式特点

我国民间茶文化音乐依据不同的地方特色可以具体分为宫、羽、角等调式,例如著名的采茶曲《牡丹调》就因其徽式调式广受人们喜爱和传唱。在民间茶文化音乐乐曲中,曲式结构也有固定的模式,如常见的“起、承、转、合”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茶文化音乐结构特征。最后,民间茶文化音乐的调式还具有大量重复和缠绕的特点,目的在于突出茶文化音乐的主题,使“茶精神”更加突出和鲜明。总之,民间茶文化音乐的调式在规整的框架里又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这也是茶文化音乐朗朗上口、老少传唱的重要原因。

1.2 唱腔结构

民间茶文化音乐在调式的基础上,还追求唱腔结构的平仄变化,以突出音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如对句格的增减处理,改变节奏上的功能性和紧缩性,进一步增加了茶文化音乐的表达张力,增强其情感的感染力[2]。此外,我国民间茶文化音乐自身节奏层次分明,表现在唱腔结构上具有重复段氏特点上,重复的唱腔并不是单纯的毫无变化的重复,音乐内在的情绪是跟随音乐不断传达出更深一层内涵的。总而言之,民间茶文化音乐的唱腔既有平仄起伏的鲜明变化,也有隐藏在重复唱腔中细腻的、不易察觉的情感变化,这些独特的唱腔赋予了民间茶文化音乐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与耐人品味的含义。

1.3 音乐风格

我国民间茶文化音乐是具有极强可塑性的,第一,茶文化音乐的地方风格与特色十分突出,从调式和唱腔上可以看出地方的风土民情。第二,茶文化引用的可塑性体现在音乐风格上,对于民间茶文化音乐来说,旋律表达方式可繁可简,只要保持主旋律,其音乐风格是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早期的民间茶文化音乐的传播以唢呐为主要乐器,唢呐音色传递出一种苍劲有力的力量,使民间茶文化音乐风格突出,七十年代后,民间茶文化音乐又引入了西方的小号、长笛等乐器,可见民间茶文化音乐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土生土长的茶文化音乐可以与西方乐器较好地融合,并创新了茶文化音乐的表达方式。

2 单簧管乐曲与民间茶文化音乐的对比

单簧管乐曲是西方的舶来品,虽传入我国时间较长,但由于没有过大幅度的改变和突破,在创作基础、调式旋律、音乐体系方面,与我国本土的音乐结构还是存在较大差别,单簧管乐曲与民间茶文化音乐的对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创作基础不同

我国民间茶文化音乐在创作源头上,往往是具有一定的即兴性质的,并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将其记录并流传下来,成为我国音乐艺术史上一块灿烂的瑰宝。可以说,民间茶文化音乐是基于我国地方传统特色而产生的艺术作品,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极高,是具有文化沉淀的音乐作品。单簧管乐曲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现代的单簧管是在巴洛克乐器基础上演变而来,因此具有浓郁的西方风格,单簧管乐曲多为专业音乐家创作,如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勃拉姆斯晚期作品《降E大调单簧管奏鸣曲》[3],单簧管乐曲旋律优美,且常用于合奏。单簧管乐曲在音乐规则和教学体系方面具有高度的严格要求,总的来说,我国民间茶文化音乐与单簧管乐曲创作基础、地理环境与人文背景不同,因此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2.2 调式旋律不同

我国民间茶文化音乐的调式旋律特色突出,具有浓厚的地方乡土特色,总体上看,旋律和唱腔上呈现反复的特点,具有单一而顿挫的美感。单簧管乐曲的调式和旋律则更加多样和灵活,例如单簧管乐曲很少用于单一的演奏,而是常与其他乐曲进行合奏,因此单簧管乐曲的旋律是多重旋律演奏。总之,由于民间茶文化音乐和单簧管乐曲的发展历史不同,所应用的场合也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在调式和旋律方面存在差别。

2.3 音乐体系不同

我国民间茶文化音乐保留中国传统的韵味,无论从歌词上还是从曲调上,都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体系,此外,民间茶文化音乐产生的地区多为种植茶叶的山区,与外界交流较少,茶文化音乐受到外界影响也有限,呈现一种音乐体系的封闭性,民间茶文化音乐更加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地方的艺术特点。单簧管是西方代表乐器之一,从地理位置上看,单簧管乐曲受欧洲国家历史人文影响,欧洲国家之间交流频繁,单簧管乐曲也在交流中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相对于封闭的中国民间茶文化音乐而言,单簧管乐曲可被归纳为外向型,所属音乐体系也为受波斯音乐影响的欧洲音乐体系。

3 民间茶文化音乐融入单簧管乐曲教学的价值

基于上述对单簧管乐曲和民间茶文化音乐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来,二者具有较大的差别,将民间茶文化音乐融入单簧管乐曲教学中,可以联合二者的特点,打造更好的中西融合乐曲,进一步丰富单簧管乐曲内涵、创新单簧管乐曲内容和单簧管乐曲教学形式。

3.1 丰富单簧管乐曲内涵

目前的单簧管乐曲教学中,主要遵循西方流传过来的教学体系,教授西方乐理和单簧管乐曲演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单簧管乐曲的内涵基本上原原本本地从西方传播过来。我国民间茶文化是地方本土特色的产物,镌刻我国优秀的艺术基因,将这种本土的艺术基因植入到单簧管乐曲中,可以充分彰显中西结合的优势——西方单簧管乐曲激荡昂扬的旋律中蕴含厚重的中华风情[4],是一幅美妙的画卷,更是具有深刻内涵的乐曲表达方式。此外,民间茶文化音乐的本土旋律更能符合中国人的艺术审美,原封不动学习来的单簧管乐曲如果融合了民间茶文化音乐,将会更适合我国人民去欣赏和聆听。

3.2 创新单簧管乐曲内容

单簧管乐曲的经典之作主要是古典曲目,如贝多芬的《降B大调单簧管三重奏》、新古典主义作曲家普朗克的《单簧管奏鸣曲》、克鲁塞尔的《单簧管协奏曲》等等,这些曲目都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基础上的,现代中国人学习单簧管乐曲如果不了解乐曲创作背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只能学得形似而神不似,失去了单簧管乐曲原有的韵味。将民间茶文化音乐融入到单簧管乐曲教学中,就是要从乐曲内容上突破这种桎梏,民间茶文化音乐产生的背景对于中国人来说更好理解也更贴近生活,容易从中找到共鸣与灵感,因此二者的融合可以创新单簧管乐曲的内容,产生更“亲民”的乐曲,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簧管乐曲教学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3.3 创新单簧管乐曲教学形式

民间茶文化音乐融入单簧管乐曲可以丰富单簧管乐曲内涵、创新单簧管乐曲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单簧管乐曲教学形式。例如,目前的单簧管乐曲教学首先训练学生的乐曲基本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和口型、运用平稳的气息、锻炼收音和发音的气息支撑[5]。在遵循科学系统的单簧管乐曲教学基础上,民间茶文化音乐的融入也为教学形式带来了创新,在训练气息时,可以充分应用茶文化音乐的“起、承、转、合”调式,训练学生的呼吸和长音练习,更好地完成乐曲音符高低衔接转换,使单簧管乐曲在演奏时更为流畅和平滑。总之,将民间茶文化融入单簧管乐曲教学中,可以创新教学形式,只要细心琢磨,每一个教学步骤都能够散发出前所未有的闪光点。

4 结语

综上所述,民间茶文化音乐是我国汉族特有的一种曲乐题材,主要分布在广泛种植茶叶的广西、浙江、江西一带,茶文化音乐也常常被称为采茶歌,这些乐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民间茶文化音乐在调式上具有大量重复和缠绕的特点,突出表达了采茶精神;在唱腔上平仄分明且情感层层深入,具有显著的层次性;在伴奏风格上则可繁可简,主旋律突出。民间茶文化与单簧管乐曲创作基础不同、调式旋律不同、音乐体系也不同,使二者产生了一种冲突的美感,因此,将民间茶文化音乐融入单簧管乐曲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其价值在于可以丰富单簧管乐曲内涵、创新单簧管乐曲内容、创新单簧管乐曲教学形式。总而言之,民间茶文化音乐的融入使单簧管乐曲教学具备了更多本土化可能,促进了单簧管乐曲教学的发展,提升了单簧管乐曲教学的价值。

[1]李明溪.采茶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J].福建茶叶,2016,38(3):301-302.

[2]刘志华.我国采茶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举措透析[J].福建茶叶,2016,38(4):398-399.

[3]邸晓嫣.我们的单簧管教学到底缺什么?——对两届北京国际单簧管比赛结果的反思[J].乐府新声,2015,33(2):221-223.

[4]汤莉.采茶音乐的唱腔特征和文化底蕴——以《牡丹调》为例[J].福建茶叶,2016,38(9):385-386.

[5]张望.单簧管初级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大舞台,2011(8):91-91.

刘 冬(1982-),男,山西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单簧管、萨克斯、室内乐、管乐队指挥演奏及理论。

猜你喜欢

单簧管唱腔乐曲
高音单簧管的发展历史及在管弦乐作品中的运用
单簧管的革新对其音乐及学派发展的影响
20世纪末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父与子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