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色与茶韵之美
2018-01-19朱娅娟
朱娅娟
(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
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色与茶韵之美
朱娅娟
(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作为国饮,它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代表性也各具特色,这都是各地长久以来所形成的深厚文化积淀。在我国江西南部赣州一带,采茶风俗已经流行百年,而赣南采茶舞作为当地一种古老的舞蹈艺术形式更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它是客家文化的代表。本文就深入探析了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色,并深刻体味了赣南采茶舞中所蕴含的茶韵之美。
赣南采茶舞;艺术特色;茶韵美;生活化;“三绝”
赣南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历史产茶区域,所以这里也有着极为浓厚的茶文化。几百年来,赣南地区孕育了像采茶歌、采茶舞、茶灯物等多种以茶为核心元素的民间风俗与艺术形式,这说明客家人是热爱茶、热爱艺术更热爱生活的。赣南采茶舞就是将当地茶农的采茶行为与舞蹈相互结合所衍生的艺术产物,所以采茶舞中也融入了客家人对生活乐观的态度与开朗的性格。2006年,赣南采茶舞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再次表明采茶舞在我国民族舞蹈中拥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它是客家文化的优秀代表,我们应该从审美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特色艺术,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茶韵之美。
1 赣南采茶舞的历史形成与发展探析
赣南一直以来都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居住的客家人世代以采茶为生,像安远九龙山茶区就是这其中的典型,它的远近闻名不仅仅是因为它所产出的客家茗茶,还因为该地区的客家先民在采茶劳作过程中通过唱歌来消解疲惫,这就是采茶歌的最初雏形。采茶歌在安远九龙山茶区传播开来以后,客家人也将这一采茶歌形式与他们传统的灯彩舞蹈结合起来,逐渐创编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采茶舞。例如比较有名的《板凳龙》、《姐妹摘茶》等等茶篮灯都是当地客家群众自编自演的经典采茶舞曲目。正是由于汲取了客家灯彩舞蹈中的大量艺术精髓,采茶舞才因此而成为客家民间舞蹈中的佼佼者,它对于民间舞蹈艺术的借鉴很多,而且在客家人的生活实践过程中,采茶舞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例如道教舞蹈就是在采茶舞发展历程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民间舞蹈之一。因为在赣南地区,“做道场”是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的,它本身拥有完整的舞蹈内容与舞蹈技巧,而后期出现的采茶舞正是借鉴了道教舞蹈中的相关内容,让自身更加丰富完善。当然,采茶舞本身也并没有一直局限于采茶这一劳动行为上,而是在舞蹈编排中还融入了彩旦行当内容,进一步增加了自身在艺术表现上的感染力。早在明代时期,赣南客家采茶舞艺人就已经在采茶舞创编研究中获得了较大成就,再经过近五百年的创新演变,采茶舞迄今为止已经拥有了近百种艺术表现形式,像扇子花、单袖筒、矮子步等等都是比较著名的、表演技巧相对丰富的代表性采茶舞艺术形式,而这三种采茶舞也被当地人称之为“采茶舞三绝”,由它们三者所衍生的采茶舞节目就达到一百多个,其中不乏农村民间生活、男女爱情、家长里短、嬉戏逗趣等故事情节内容。这些节目虽然短小精悍,但所表达的艺术情感与舞蹈技巧却相当丰富,整体上表现力极为鲜活,故事内容真实感人,同时也有风趣幽默的一面,为当地人所喜爱[1]。
2 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色分析
如上文所述,赣南采茶舞是有“三绝”的,即矮子步、单袖筒和扇子花。这三种舞蹈表现形式各具艺术特色,比较全面的展示了客家人的采茶生活与个性情感,以下也将围绕“三绝”来展开针对它们的艺术特色分析。
2.1 “矮子步”的艺术特色分析
“矮子步”是赣南采茶舞中的重要代表,它在表演过程中还具有低柱、中柱和高柱区分,另外河东派与河西派的“矮子步”也有所不同,它们各自有各自的艺术格局与艺术特色。以河东派的“矮子步”为例,它倾向于中柱,舞蹈整体上见长于高、四平八稳,能够将舞蹈者的优美身段完全展现出来。而河西派则更加注重舞蹈表演的花样技巧与跳跃幅度,它是以低柱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强调下盘稳的基础上作出许多高难度动作,可以了解到河西派“矮子步”结合了大量的中国武术内容,舞蹈表现力具有阳刚之气,剽悍有力。
从角色角度来分析,“矮子步”是赣南采茶舞蹈中最注重人物角色表现的,它包含了生角与丑角的基础舞步。在表演过程中,舞蹈者必须屈膝蹲身、挺腰抬头,一手拿着扇子在头上、胸前以及腰间舞扇子花,而另外一只手臂则各个方向自由舞动水袖,表现出舞蹈的动感魅力。值得一提的是,丑角的“矮子步”在矮桩表现上更有艺术特色,首先它的动作难度颇大,例如“蛤蟆腿”、“三节腰”、“狗牯尾”等等都是比较有难度的舞蹈动作,舞蹈者在表演过程中要时刻谨记并遵循“画眉跳架、贼手侧脚侧背、紧走紧跪、矮步相随”的基本口诀来表演舞蹈。从审美层面来看,赣南采茶舞中“矮子步”的表现更加注重刚柔并济、曲圆相和、断联交叉、动静结合,要求舞蹈者要处理好每一个对应动作,将手部、腰部的柔和与步伐的轻盈都表现出来。就这一点来说,如今也有不少女性来表演“矮子步”,她们打破了传统中“矮子步”多为男性表演的自古惯例,例如在《茶韵》中,就专门由女性表演“矮子步”,它增加了“矮子步”本身的优美柔和韵律,提升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2.2 “单袖筒”的艺术特色分析
在赣南采茶舞中,“单袖筒”主要通过水袖表演,但它却与其它地方剧种中的水袖舞蹈不同,因为其它剧种中都是双水袖共舞蹈,而采茶舞则只有左边袖筒,右手则是持扇。就民间解释来看,“单袖筒”表演能够更好展示舞蹈者身段,所以它的艺术形态与舞蹈风格都相对独特,令人印象深刻。从传统民间生活化角度来看,“单袖筒”的作用是帮助采茶人在劳作过程中驱赶蚊虫,在挑茶过程中便于绑在腰间着力,而由这一劳作习惯所演变成的采茶舞则将“单袖筒”的艺术特色发挥到极致。在表演过程中,舞蹈者会围绕袖筒作出几十种动作,像典型的卷、甩、挥、缠、拖、摇、捧、抖、拂、摆、扬等等变化丰富,舞蹈者将这些水袖动作与舞蹈衔接联合起来,再配合左手扇子花,舞姿千变万化、美轮美奂,让人欲罢不能,这就是“单袖筒”在采茶舞中的艺术魅力灵活展现过程。
2.3 “扇子花”的艺术特色分析
扇子一直都是采茶舞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它与左手的水袖相互配合,相映生辉,在舞蹈者舞动扇子时,其扇子花与舞蹈者的表情都是生动各异、变幻莫测的,扇子也能完全承托出舞蹈者的身段美感与优美舞姿。同时,扇子本身也要起到表达舞蹈寓意等深刻内涵的重要作用,充分抒发舞蹈者当时的情感。在“扇子花”中还分为单扇花与双扇花,单扇花可以男女共用,而双扇花则只有女性舞者使用。但无论是单扇花还是双扇花,它们所表现都是客家人日常采茶劳作的生活行为,在舞蹈中,扇子就比喻为采茶人的劳作生产工具,他们用扇子来模仿人们的挖铲、剪茶、锄头等等劳作内容,同时也可以表现例如缝补、炊具等生活化内容,非常多变。在舞蹈中,扇子在比作为任何工具时都要求舞蹈者舞姿灵活自然,绝对不能有拖沓,因为这样可能无法表现出手腕的旋转变化,进而无法让观赏者理解舞蹈者的表演意图,这也说明“扇子花”的舞蹈技巧极为细腻,仅仅通过手腕和手中扇子的自由旋转抖动就能表现出不同的动作情感内容,极具艺术感染力[2]。
3 赣南采茶舞的茶韵之美鉴赏
客家人热爱赣南采茶舞,是因为它所体现出的茶韵风格令人陶醉,赣南采茶舞在举手投足中就无时无刻不展现着其茶韵之美,首先是因为它的舞蹈动作十分生活化,大部分舞蹈都是由当地茶农自编自演所衍生而出的,包括本文所谈到的“三绝”;而它的配乐也非常注重乡土化气息,许多地方土乐器如唢呐、锣鼓、古筝等等都是赣南采茶舞的主要配乐乐器,地方味道浓重;再次它的形式表现多样,非常注重唱跳结合,这也展现了客家人在采茶劳作过程中的欢乐气氛。当然,舞蹈者本身对于采茶动作的舞蹈式模仿表演也非常诙谐幽默,甚至有夸张意味。所以说赣南采茶舞在舞蹈表现形式上是相当自由随意的,这也让人们更将注意力放在对茶韵之美的细致品味上。
3.1 “单袖筒”的茶韵之美
“单袖筒”在赣南采茶舞的表现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个民族和客家人一样也采用单水袖来展示民间舞蹈。而虽然只有一只袖筒,但客家人所表现的采茶舞风格则丰富多变,“单袖筒”时而被舞蹈者抓住、时而抬手遮住面部、时而绕肩绕腰而动,无处不体现着“单袖筒”的变化、生动之美。可以看到“单袖筒”与客家采茶人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甚至它在舞蹈过程中对客家人家中的马、狗都有模仿,惟妙惟肖,逼真至极。所以从“单袖筒”的艺术表现来看,它所展示的茶韵之美是全面且生动的,其观赏价值之高与独一无二性也为客家人所自豪。
3.2 “扇子花”的茶韵之美
“扇子花”与“单袖筒”一样可以表现出千姿百态的一面,它是赣南采茶舞中的重要核心道具,男女老少都皆宜。在舞蹈过程中,“扇子花”的变化灵活且灵动,它极大程度强化了舞蹈的丰富性艺术特征。当然,“扇子花”这一舞蹈表现形式也来源于当地客家人的采茶行为,无论是模仿锄头、剪刀还是各种炊具,它都能表现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就当前来看,赣南采茶舞中的“扇子花”拥有30余种表现形式,像旋、转、吊、甩、抛等等都是“扇子花”的经典舞蹈表现形式,它们模仿风车甚至是波浪,让观赏者耳目一新,仿佛将人们带入了茶园之中,从“扇子花”中感受到了茶园茶叶飘香的美好意境。
3.3 “矮子步”的茶韵之美
“矮子步”技艺超凡,它是赣南采茶舞的精华所在。作为舞蹈中的基础动作具有一定难度,也是赣南采茶郎的常用劳作动作。因为没到秋季采茶季节,客家男女就要背上竹篓上山采茶,但由于当地茶树高度较低,人们不得不弯腰蹲下双腿采茶,将所采摘的茶叶放入竹篓压实。从这一劳作动作,赣南采茶舞就进行了生活素材提炼,逐渐衍生出今天的“矮子步”。这是对茶园劳作场景的鲜活艺术创新,是一种典型的“丑中见美”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在舞蹈中,男性舞蹈者必须要屈膝半蹲,踩步过程中也要做到高低错落、交叉插滑,即注重对滑步、搓步的有效利用。实际上它作为采茶舞的基本功夯实了舞蹈者的基本功技巧,是源于采茶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极具亲和力[3]。
4 总结
赣南采茶舞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生活化、诙谐幽默且标新立异,对于客家采茶生活拥有着极为丰富和夸张的解读,为人们所记忆深刻。再加之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无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称号。
[1]李俊玲.从审美角度谈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色[J].劳动保障世界,2014(5):160-160.
[2]李萍.基于审美视角探索赣南采茶舞的数字化艺术特色[J].福建茶叶,2017(3):339-340.
[3]陈倩.浅析赣南采茶舞风格中的茶韵之美 [J].福建茶叶,2016(7):342-343.
朱娅娟(1978-),河南新蔡人,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编导。